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位复旦教授带领小区科学抗疫:凝聚人心,一群人做一件事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张慧
2022-04-20 17:4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王璐瑶 设计

当小区确诊病例攀升,居民如何积极行动起来?在徐汇区某小区,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育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书记)、副教授赵超给出一种答案。

他组织对居民的线上科普讲座、志愿者线下培训,向居民公布电话号码,24小时接听电话咨询。讲座上,居民自制听课笔记相互分享。

他带领志愿队伍,制定防控策略,细化到一个垃圾袋的转运、采样台前一个凳子的放置。凝聚人心、共同抗疫之下,小区保持正常运转。

赵超(右一)为志愿者代表进行现场培训。  本文图片 受访者提供

以下是他的自述:

我们小区在徐汇区康健街道,这里的疫情形势曾一度复杂。4月1日前,我所在的小区核酸筛查正常,但同时,居委还管辖其他4个小区,情况不一。这种情况下,我们小区认为,尽量靠我们自救。

在微信群里,我经常提醒大家注意防护。不过,小区没有疫情时,居民对防护难以入心。4月1日,核酸筛查出小区两栋楼里均有阳性感染者,其中一栋后续感染者增多,情况危急。突然之间,大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好在我们有可靠的志愿者,其中有一位70多岁,可以说是德高望重。在他的带领下,大家都一心为社区做事。那时,我觉得需要发出一种声音:科学防疫。

线上防疫科普,现场防护教学

虽然当时学校的事情多,但小区面临的情况已经不容拖延,居民必须统一思想。我和志愿者商量,召集居民,紧急开线上沟通会。我赶制社区防疫PPT,准备用一小时讲防疫事项,再留时间答疑。疫情初现,居民心里都慌乱,群里出现各种焦虑的声音,包括质疑感染者信息为何不公开。其实基层未必能第一时间掌握某些信息,这让志愿团队承受着巨大压力。

那时真的像救火一般,我们要去稳定人心,同时传递科学防疫理念。我想着自己还有一重身份,我是专业人士,或许这能让大家觉着,身边有人可以依靠。

科普讲座效果很好,近200人同时在线,我计划讲一小时,结果因为大家热情高涨,光是答疑就花了一个多小时。居民反响不错,但我深知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弱。

赵超为居民组织线上科普防疫讲座。

我跟志愿团队讲,是否应该重新梳理任务,分工协作,明确什么问题需要即刻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缓一缓,工作中的难点是什么,存在怎样的矛盾,防疫的关键是什么。

小区居民藏龙卧虎,得动员大家参与进来。志愿者队伍以党员为主,居民自发报名。实际上,几乎不用花什么力气来号召做志愿。

我先来组织专家咨询与科普志愿队,把科学防疫、稳人心宣传好。还有人负责对外联络,沟通街道、居委;有人负责募集资源、采购药品物资、转运物资、楼栋值守等。同时,明确队伍中的“信息播报员”,她放出来的话语代表“官方”,以此规范众说纷纭的声音。

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具体问题,比如“大白服”、隔离衣的穿脱问题。志愿者培训不够,我就来现场教学,还编了一个顺口溜,“穿衣严密不漏缝,脱衣层层慢慢卷,每个动作洗洗手,最后摘下内口罩”,就是为了方便他们记忆防护要领。

我们为志愿服务提供全方位的保证,志愿者不能出现任何问题。这是我跟他们说的第一句话,因为志愿者是小区防疫的中坚力量。

到后来,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志愿者转运物资时,可以不穿“大白”,改穿隔离衣。为此,我们进行隔离衣的穿脱培训,并拍成视频。这样一来,志愿者心里就有底了,他们觉得自己是安全的,服务起来信心就足了。

当楼里出现阳性感染者

楼里出现阳性感染者时,大家很紧张,包括普通居民、志愿者。

对于志愿者,我们先做培训,告知自身如何防护,还有他们关心的环境消杀,污染区半污染区的划分,以及垃圾转运细节。保洁、保安很辛苦,他们也是培训的重点对象。

普通居民关心的点不太一样,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足不出户,也担心家里是否安全,我们提供了几点注意事项。

一是考虑高层楼栋的结构,特别是烟道、下水道的串通。对于阳性住户上下几层居民,建议他们给长期不用的地漏灌水,形成水封,常用的地漏则问题不大;排气管问题不好解决,建议居民调成低速排风状态,在厨房作业时开窗,佩戴口罩。

二是对于外来物资的潜在风险,我们很早就提出,在小区门口,由保安用含氯消毒剂对物资表面先喷洒消杀,并静置一段时间(特殊物资除外)。物资转运的志愿者不入封控楼栋,物资到楼下后,由楼内志愿者派送。培训中,我们也告诉居民如何让物资入户,包括戴口罩操作,尽量把外层包装物轻轻打开,丢弃在门口,内容物则根据物品属性来消杀。因为奥密克戎可以在塑料制品上存活较长时间,我们建议用消毒水和湿纸巾涂抹内层的塑料包装。有些科普公众号建议用酒精喷洒消毒,但室内喷洒酒精危险,所以并不建议。对于蔬菜水果类,可使用有蔬果备案的消毒剂,稀释浸泡后再用清水冲洗。

楼内阳性感染者没有转运出去前,可安排居民做好防护下楼做核酸。因为楼内住着上百户居民,让医生带着材料一一上门做,效率低,也存在风险。一般来说,先让居民在家做抗原,全部“一道杠”的情况下,再有序下楼在通风处做核酸。

对于有阳性感染者的住户,我们有人性化的操作,包括上门送物资、收垃圾。丢垃圾时,首先保证垃圾袋不漏,其次,用纸巾浸水,包裹消毒泡腾片丢进垃圾袋,再扎牢开口。消毒剂会缓慢释放,杀死潜在病毒。对于垃圾袋外包装尤其是扎口处,再喷洒消毒剂。这个方法,普通居民同样建议操作。

还有居民疑虑开窗的问题,特别是阳性感染者楼上楼下的几户人家心里紧张。完全让人家闭窗显得不合理,但开窗又不安。志愿者集思广益,提出错峰开窗。

下楼做核酸的人中,是否有无症状感染者?为了规避这个风险,就要严格执行规定,不聚集、不插队、保持距离。核酸采样台前,我们撤了公用的凳子,如果有行动不便的居民,可以特殊对待。此外,确定核酸检测点之前,考虑合适的风向。虽然潜在风险不大,但要降到最低,居民也会感到更踏实。

还有一点,不是说我们只关心核酸阴性的人,更应该关心那些阳性感染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跟有阳性的家庭建立关系。这才是大家一心解决问题的关键,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小区自救,要有人先站出来

有老同学住在其他小区,疫情不乐观,请我去做科普报告。我回复说:做报告可以,但是报告转变不了小区的形势,重要的是让整个体系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一群人一起来做事,在此过程中,肯定还要有人先站出来。

我们有很多热心且富有责任感的志愿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党员也有群众,但我发现大家都缺少两个东西,一个是科学防疫的知识储备,另一个就是主心骨。

各个小区情况不一样,志愿工作都不容易。如果没有人敢于站出来,小区就无法自发组织起来。勇敢站出来不一定成功,但至少有成功的希望。党员可以先站出来,亮明自己的身份,这就足够有底气了。

我们志愿者群中,有近80人,其实主要是由核心志愿者20位左右组成,基本可以做到随叫随到。

我觉得,正能量的播散会互相感染。我们团队最引以为豪的,不光是志愿者多高尚,而是在于楼里每位居民激发出的爱心。

志愿者防疫物资短缺时,居民尽己所能,买来防疫物资进行募捐。划定分区管控后,居民可以下楼活动,爱心置换角就出现了。急需调味品、纸巾,不必凑单等团购,群内一说,大家一呼百应。

记得有一次志愿者的酒精消毒剂没有了,我们在群内就说了一句话,结果正好碰到居民下楼做核酸,很快,居民自发带下来的消毒剂放满了台面。这让我很感动,这就叫将心比心,我们的爱心传递开了。

我是闻玉梅院士的学生,读研时,曾是导师作为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宣讲报告团中的一员,当时我就受到深深的教育,那种家国情怀的担当,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一直潜移默化影响着我。

    责任编辑:郑浩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