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什么我们需要上海书展?听听澎湃记者怎么说的

沈河西 杨宝宝 罗昕 徐明徽 程千千
2017-08-22 16:07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编者按:再过几个小时,2017上海书展就将落下帷幕。8月的这一周是上海展览中心一年中最忙碌的几天,读者冒着酷暑排队一个小时才能入场,在场馆内需要跋涉人潮才能到达目的地,我们总是在问自己,为什么普通市民喜欢上海书展,为什么要来书展,他们在书展上能得到什么?参与报道上海书展的澎湃新闻记者也给出了他们的回答。一座城市需要阅读,上海需要书展。

书展一景,中年阿姨和爷叔。  东方IC 图

澎湃新闻记者沈河西:在这一周里看到全城人对书依然迷恋

电影《单身男子》里有一个场景,大学教授科林·费斯回想那个逝去的恋人时,是他俩一起对坐在沙发上看书,脚边还有两只狗相伴左右。虽然互相不屑对方看的书,但也很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样子。有网友说,一生中有过这样温馨的时刻,死而无憾了。

《单身男子》这一幕很中产阶级,连那两只狗都有点知识分子腔。但如果你去上海书展走一圈,你会觉得,书展的画面远没有那么诗意。如果你看到烈日当头又或斜风细雨里排成长队等候进场的读者;看到一家老小像逛超市一样一袋袋琳琅满目满载而归的样子;看到一个母亲在书摊前和高中刚毕业即将进入大学的儿子耳提面命“进大学第一件事,就是办图书馆的卡,上大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多去图书馆,听到没?”你会觉得,看书、买书这么有文化格调的事情其实离普罗大众并没有那么远,它不天然就是中产阶层的,也不天然就是知识分子腔的,它可以是每个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

书展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似乎就是让你在这一周里看到全城老百姓对书本身其实依然是迷恋的,是有情结的。

西方人喜欢拿philia来造词,迷影叫cinephilia,那迷书也有个对应的词叫bookphilia。迷书,喜欢买书,喜欢买书回去积灰尘,喜欢闻书里的墨香,喜欢把家打造成图书馆的样子,即便不看,是不是迷书就一定没有价值呢?可能也不一定,至少意味着书在这个时代,依然代表着“书是文明进步的阶梯”这句从小听到大的古训还未真的过时。不然影视明星郑爽为什么也要来书展亮相,跪在椅子上给粉丝签名呢?

从书展大门出来,坐公交车。旁边的一个老阿姨用上海普通话跟我说:“我认得你的。”我一愣。她说,“你刚才也来听报告的。是伐?我记性很好的。”上海书展上有很多这样的老阿姨老爷叔,他们除了跳跳广场舞,在家烧饭做菜,也喜欢在本城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上呼朋唤友,谈笑风生。只可惜,我们的电视剧里拍到老阿姨,好像只有在超市里扒菜的薛甄珠,我觉得中国都市电视剧的主创也有必要来上海书展走走,他们会发现,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也不见得如此千篇一律,那么贫乏。

《哈利·波特》出版20周年哈迷见面会。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图

澎湃新闻记者杨宝宝:上海书展正在吸引周边城市的读者

为期一周的上海书展每天人潮涌动,书展上的书折扣普遍在7-8折,新书和网上价格基本持平。而一些销量不大的学术书和小众的书籍,网上折扣很少,书展上图书公司“一律八折”的价格甚至更有竞争力。

书展上平均每天百余场的活动也是不少读者追逐的热点。8月18日晚上,上海书展中心活动区在举行《哈利·波特》出版20周年哈迷见面会,活动开始前半小时,主办方安排的座位就已经全部坐满,活动区内还有不少人陆续走进去站着等待活动开始。

“我是特意周五下午请了假来‘追星’的。”从苏州赶来参加哈迷见面会的小钱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初中时喜欢上《哈利·波特》电影以后,又买了小说,至今已经是十几年的老读者了,这次听说上海书展有哈迷见面会,立刻决定来参加。

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了上海的哈迷组织在现场表演,之后译者马爱农为读者签售。小钱买了最喜欢的“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三本《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签名留念,他当晚就要赶回苏州。

为见到自己喜欢的作者,从外地赶来参加书展的读者不在少数。在微博上搜“上海书展”,有一票晒无锡、杭州高铁票根的网友,上海书展正在吸引周边城市的读者。

在书展上,平时隐藏在书本之后难得一见的作家、译者、书评人都纷纷来到现场与读者面对面交流,不少文化名人、著名演员也携自己的书来到这里,如董卿、俞敏洪、郑爽、杨澜、李敬泽等人,都在书展有自己的活动。来看自己喜欢的作者,参加签售,顺便买几本书,也成了很多读者的选择。

更多的活动没有名人站台,却也想出了各种办法推广自己的书。8月18日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思无邪:诗经名物图解》、《思无邪:物候历二〇一八》推介会上,展台几位工作人员都穿着古风汉服展示新书,吸引了不少读者驻足。

在书展上听讲座的市民。  

澎湃新闻记者罗昕:上海市民对书展的热情叫人感动

记得有一个讲上海纪实文学的活动,身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爷爷吸引我的注意。他注视着台上的嘉宾,非常认真地听嘉宾发言,还不时点头,以至于我都猜想他会不会是嘉宾的父亲?嘉宾说完了,老爷爷也不走,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书展活动时间表。上面的字有点小,他眯着眼,拿右手指着,一行行凑近了看。这张时间表有些皱了,折叠处还有点白色痕迹,看得出老人家反复看了几次。我和他聊了几句,他说看了表就知道今天还有哪些好活动。

还有一次是和科学家院士对话的活动。活动下午五点开始,四点四十分左右台下就没有多少空位了。很多大人带着自家小孩来,一个小男孩坐着轮椅。他妈妈问他要不要买书,要不要院士签名,他都说要。男孩还有个小妹妹,他让出一点轮椅的位置给妹妹坐,等院士嘉宾开讲前两人就一起坐着看书,都是非常全神贯注的样子。

上海书展是上海市民的文化盛宴。无论男女老少,都对书展投入很大的热情。虽然人多,但无论入口排队还是等待签售,都是井然有序的。在炎炎夏日,有不少人即便是身处室外,依然手中有书。

在书展中的工作人员也为这里良好的秩序付出了很多。一位展台工作人员说忙到没时间吃饭,一位快递小哥说他忙得没空说话,一位收营员说忙的时候巴不得自己有四只手……正是他们,让很多市民一年一度的书展活动不留遗憾。

书展上的老人和小孩。  视觉中国 图

澎湃新闻记者徐明徽:这是大家的开心事情

书展第四天进场参加活动,刚一进门,遇见一位老人家,拉住我问哪里可以买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带他前往书摊的路上闲聊,老人家说平时不会上网,又不爱麻烦小辈,书展能慢慢逛、慢慢买,再好不过了。“书展是上海一年一度的大事情啊,一直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习主席讲话,就想买本他的书看看,”到了上海书展“砥砺奋进的五年”——迎接党的十九大主题出版馆特设专区,老人家一一翻看起来。

“平时都要在家照顾孙子,书展不带他们了,这是我们自己的开心事情呀,”采访了几位一个人拎着书袋在各个展位上翻书的老年人。

迎接党的十九大主题出版馆特设专区聚拢了不少老人家。澎湃新闻记者 何涛 图

上海书展上的各式活动也让人印象深刻,与孩子们有关的读书体验,加入了更多新鲜的元素。一些绘本展台,引入了虚拟科技,在带领孩子们读故事的同时,运用科技手段,拓展想象空间。生物自然书籍的展台,一些出版社还请来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用特制的箱子带来了蝴蝶等昆虫动物。读书、体验、接触自然,这些方式的综合,让孩子们更加喜欢阅读。有孩子在的地方,总是最热闹的、欢笑最多的地方。

澎湃新闻在上海书展期间,每天均有数场直播对谈。每每有嘉宾到达澎湃新闻上海书展直播厅,都有大量读者在直播厅外观望,有的在等待嘉宾结束直播后签名、有的为嘉宾画起了素描,一位读者告诉记者,平时在电视上看的访谈节目,一下子在自己面前了,感到十分新鲜有趣。

澎湃新闻直播厅。  

澎湃新闻记者程千千:网购如此便利,人们为什么还来书展买书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报道上海书展,它的火爆程度很令我惊讶。

我曾以为参加书展的主要人群是带孩子一起的家长,然而到了现场才发现,各个年龄阶段的读者都有来参加。无论哪个展区都挤满了人,无论哪一类的书籍都有人停下翻看,说明书展真的满足了各类人群不同的阅读需求。

我在书展现场跟一些读者聊过,发现很多邻近地区的外地读者,比如江浙,都会利用双休日或暑假特地来上海参加书展,他们的朋友圈也都是书展现场的九宫格,在很多读者心中,这真的是一场难得的盛会。

由于书展上几乎所有的活动都非常火热,主办方也很难保证足够的媒体留位,所以我都是站着看完活动全程的。在场的读者都听得非常专注,非常珍惜这次与作家交流的机会。我遇到了一个女孩,用录音笔录下了作家讲话和互动提问的环节,说是要带回家给上高中的表弟听。

我采访了几位前来参加书展的作家,正巧他们都是外国人,而他们对书展的盛况也感到非常惊喜。一位法国作家表示,从书展的场面看来,中国人的读书热情比法国人高多了。很多读者拿了好几本书让他签名的情况也让他很不解,当他得知这些读者通常是将签名本当作礼物送给亲友时,他说能想到送书作为礼物,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对书籍、对文化的尊重。

既然到了书展上,就很难忍住不买书。我也买了一些书,在结账时每次都需要排队。我问过几位读者,在网络购书如此便利的现在,为什么会选择来书展上看书买书,他们回答我,网上买书虽然方便,但不方便选书。想知道什么样的书值得买,什么样的书适合自己,还得亲手翻阅挑选。而书展正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相比实体书店,书展上推荐的书目更系统,更全面,还有各种由作家本人参与的推荐活动。听听作家自己的发言,比阅读序言能更直接生动地领会到书的价值,从而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购买这本书。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