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0分钟一集,这是我能免费看的吗?
原创 Ricky 新周刊
这届年轻人,越来越“传统”了。
他们穿汉服、追《国家宝藏》、抢考古盲盒。传统元素成了新潮,传统文化正在经历新一轮“复兴”。
传统文化,越追越上头。/《国家宝藏》截图
过去一些鲜为人关注的大师,也逐渐站到公众面前,不是刻板印象中的“掉书袋”,而是略带反差的、极具个人魅力的,直接给年轻人来了个“真香”。
“大师”似乎成了年轻人追捧的新“偶像”。可是,你真的了解大师么?
大师不“老”
他是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也是最被大众热议、标签感十足的一任院长——单霁翔。
他有很多广为人知的故事,比如对故宫大刀阔斧的改革、走遍故宫清点藏品、限流参观,目的是让文物和观众都有尊严。
注重人性化设计,单霁翔为故宫增设了观众休息区和女士洗手间。/图虫创意
单霁翔“故宫看门人”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实际上,他也是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曾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过去十几年,他一直致力于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
在《给孩子们的大讲堂》世界遗产特辑里,单霁翔详细讲述了这条故事线。
2004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单霁翔提出了《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的提案》,希望经过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古建筑修缮,把大运河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扬州作为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建有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
2006年,国务院将大运河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次年,单霁翔又在全国政协上提出《关于推进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提案》。
“我们进行了大运河的调查,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呼吁,经过各方共同的努力,大运河终于在2014年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单霁翔说,保护大运河,保护的不只是一条河,还有河两岸流动的文化、丰富多彩的景观。
大运河沿线同样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
原来,600年前,明代永乐皇帝建造紫禁城,采伐自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的木材,就是通过大运河运输到京城的。
500年来,一袋袋大米、食盐、茶叶,江浙的棉布、丝绸、织锦等物资,也是通过大运河,漂到了紫禁城。
推广传统文化,单霁翔的做法一点都不“传统”。正如他“掌管”故宫七年,用“年轻化”的思路、“破圈”的创意,让“高冷”的故宫变“萌”,掀起“故宫热”。
走上“卖萌”路线的故宫文创产品。/微博 @故宫淘宝
最近,单霁翔在一档文化节目里,跟一群年轻的朋友组成了“万里少年团”,穿着布鞋,沿着大运河一路走,一路分享大运河遗产里的故事。
此外,单霁翔还参与策划了不少兼具大众参与性和文化仪式感的事件。
比如,洛阳的“五朝华服复原秀”、景德镇的“瓷之宇宙展”、扬州的“大运河多米诺骨牌表演”。这些尝试将传统文化带入时尚视角、将创新与匠意结合,再利用现代装置呈现。
五朝华服复原秀。/《万里走单骑 第二季》
单霁翔认为,一定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也鼓励年轻人用自己的视角表达对世界遗产的看法,这样才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大师不“旧”
李永革修了大半辈子故宫。他是故宫博物院原古建修缮中心主任。1975年,年仅19岁的他,进入故宫接触中国古建筑修缮,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故宫的第三代木匠。
2006年,故宫太和殿在建成300多年后开始第一次大修。这也是李永革主持修缮过的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在他看来,修缮最难的有两处:一是保护;二是追求古法的营造。
太和殿的修缮。/《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
一款涂料,李永革和同事们仔细检查各类成分含量,几经实验,最大限度地复原康熙年间的配比标准。
李永革说,故宫是明清两代建筑的活教材,“一个大殿里的木构件朽了,人们都想要换掉它。可是它有可能偏偏就不能换,因为只有这个东西才能说明它的建筑年代,换掉后历史信息就不明了。”
目睹过外来施工队伍里一些工人极不专业的操作,李永革最担心的,是他们会把故宫的特征修没了。“到时故宫就不是故宫了。”
“守旧如新”是对故宫匠人们更高的要求。/《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
“守旧”是传承老祖宗技艺,更是传承文物所承载的历史、艺术、科学以及社会文化价值。
但对李永革这些故宫的匠人而言,更高的要求是“守旧如新”,要让经过修缮的文物古建重新焕发生命力。
大师不“旧”,而是对“新”有更高的追求。
李永革在故宫待了40年。回顾在故宫的日子,他感到“意犹未尽”,“虽然干了将近一辈子,但我们对它的很多历史知识、工艺水平的变化,到现在也不敢说全部都弄清楚了。”
他享受在修缮过程中积累新知的过程。比如,在《给孩子们的大讲堂》世界遗产特辑里,他提到,故宫里的房子最讲究等级制度,太和殿面阔九开间,进深五开间,体现的是九五至尊,只有皇帝才能享受。
太和殿是古代皇帝办公的地方,也是目前国内等级最高、规制最高的建筑。/《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
等级高、规制高,不仅体现在“大”上,还体现在各个细部结构:屋里的彩画,太和殿用的是金龙和玺彩画——中国彩画里等级最高的和玺彩画。建筑屋角排列的神兽最多,也表明房屋的等级高。
中国古建筑的檐角屋脊上常常排列着一些数目不等的神兽作为装饰,故宫太和殿是唯一有十个神兽的建筑。/《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
李永革身上有传统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
在他看来,“古建修缮是一辈子学习的事儿。”过了卸任的年龄,李永革作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承担起了技艺传承工作,授徒传艺,任重道远。
大师也“硬核”
明长城究竟有多长?很多人想当然以为是“万里”。实际上,它只有9000多公里。
带头测绘出这个数据的人是柴晓明。他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2005年,他牵头落实一项长城保护工程,组建了一支“硬核”文化遗产护卫队,包括全国15个省1000多位专业人员,有考古的、文物保护的、测绘的,其中不乏掌握现代技术的专业人员。
最东到辽宁,最西到新疆,他们走遍长城各个角落,通过现代科技测绘,最终得出了明长城的真实长度。
长城究竟有多长。/《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
这也是人类第一次知道,长城到底有多大多长。“历代长城修了2000多年,没有人统计过,也没有这个技术手段。”
在柴晓明身上,有“硬核”的求真精神,他提到,“在调查长城的时候,只有能看得见、能确定的地方,才能把它算进来。”
“遗址类的保护、维修一定要考古先行,一砖一瓦怎么上去的都是有依据的,而不是推测,如此才能保持它的真实性。”柴晓明说。
为了更好地保护长城,柴晓明走遍了长城的每个角落。/《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
此外,修复长城,要尽可能保持长城的原貌,传统的工艺技术很必要,巧妙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也很重要。
拿承德的石刻来说,因为风吹日晒“酥得像点心”,就需要在微小的裂隙处,用很精细的针头,像打针一样把修补材料注入进去,让它又形成一个整体。
作为奔走在一线的文化遗产守护者,柴晓明无疑是最了解长城的人。
柴晓明团队运用现代技术修复承德石刻。/《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
在《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中,他不仅修正了大众有关长城的认知偏差、科普长城知识,也分享了考察长城过程中的趣事见闻和相关照片,带孩子们走近真正的长城。
文化遗产需要一代代人的保护,保护的前提是了解。
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这天,《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上新了世界遗产特辑,集结了单霁翔、李永革、柴晓明,以及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
五位文化名家结合亲身经历,深入浅出地为孩子们介绍自己毕生专注研究保护的中国文化遗产,希望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
自2021年9月以来,《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持续上新内容,希望在青少年和各领域大师间架起一座数字桥梁,让孩子们都有机会成为大师的旁听生。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等30余位各领域大师都曾做客该栏目,带领青少年探索生命医学、物理世界,甚至太空宇宙的奥秘。
大师是年轻人的新偶像,而大师也有自己的偶像。比如单霁翔的偶像之一,就是他的博士生导师吴良镛。单霁翔提到,师从吴良镛先生的四年半,改变了他对学术和知识的态度,“吴先生马上要100岁了,还在辛勤地工作着,他是我生活中的一个灯塔。”
向“大师”学习,学习的是知识,也是学习他们的品格和为人处世的方法。让这些大师成为“网红”、成为偶像,才是这个时代更加需要的正能量。
[1]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打破认知才能真正领悟长城之美,开讲啦
[2] 考古,讲出更多的长城故事,光明网
[3] 李永革:一辈子修故宫的人,澎湃新闻
[4] 专访丨单霁翔:从“故宫看门人”到“世遗守望者”,新华每日电讯
[5] 故宫院长单霁翔的“网红”之路:八年“宫斗”让故宫达亿万级,瞭望智库
[6] 故宫”网红”单霁翔,南风窗
✎作者 |Ricky
✎校对 | 向阳
✎排版 | 嘻嘻
封面来自《请回答1988》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标题:《10分钟一集,这是我能免费看的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