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绿色转型⑥|福建长汀:水土治理样板县的生态之路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发自福建龙岩
2017-08-21 07:41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我国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不断完善,发展循环经济越来越成为产业园区及企业的共识和行动;生态文明、环保观念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方式日益成为民众的自觉选择。

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的“双绿”时代正逐渐从理想走入现实。

连日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分赴湖北、福建、上海三省市多地,采访记录“双绿”时代的真实脉动。

从8月7日起,澎湃新闻陆续刊发“双绿”系列报道,今天讲述的是福建长汀水土治理的故事。

凤凰涅盘,昔日火焰山下孕育的汀江湿地公园。 彭仁柏 图

汽车在福建长汀河田、三洲两个乡镇穿行,夏日阳光映衬为这片大地披上了一层令人惊艳的生机。青山幽静,草木馥郁,空气清新,茂密的森林翠绿欲滴,绿油油的田地犹如油画,清澈蜿蜒的小溪静静流淌,荷花的幽香引来蜜蜂和蝴蝶在花间飞舞,人走在其间,仿佛在画中漫步。

看到眼前的乡村美景,让人无法把它和曾经中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曾经“晴三天,闹旱灾;雨三天,闹洪灾”的水土流失区,如今正在一片片被改造成绿洲和湿地公园,此前当地人完全无法想象。

位于长汀三洲镇汀江国家湿地公园,曾经只是一个小小的河滩,如今建成湿地公园后成为当地人乃至外地游客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经历了长达数年的水土治理,长汀已呈现一种新的经济与生活形态,湿地公园、生态农业与绿色旅游成为了主角,作为古汀州的原乡文化开始回归。

“它既是大自然的杰作,也见证了人类的努力和争取。”长汀县政府的一名官员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感叹道。

“长汀经验”简史

“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前后一共经历了好几代人。”长汀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卓国志对澎湃新闻称。

根据资料记载,早在上世纪40年代,长汀就与陕西长安、甘肃天水一起列为中国三大水土流失治理试验区。

1940年12月,中国最早水土保持机构——“福建省研究院土壤保肥试验区”在长汀河田设立,当时民国政府力图治理长汀水土流失,但收效甚微。

1949年,新中国宣布成立后仅两个月,福建便成立“长汀县河田水土保持试验区”。尽管福建历届主政者均对此高度重视,在初步治理的层面上取得一定成效,但“文革”十年浩劫,让其治理成果受到严重损失。

改革开放后,如何治理长汀水土流失重新成为福建主政者的重要议题。

1983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考察长汀,他写下了知名的《水土保持三字经》。同年,福建省把长汀列为治理水土流失的试点。

当时情况已异常严峻。根据1985年提供数据显示,长汀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46.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31.5%。尽管经过1985年至1999年的努力,情况有所缓解,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达45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35.55万亩,有效减轻了洪涝灾害,但如何彻底改变水土流失的被动局面,任重而道远,仍有100多万亩的水土流失区亟待治理。

“长汀水土流失面积较大,它需要强力的政策支持和推动才能产生效果。”长汀县水土保持局局长林豫峰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

他认为,长汀水土治理之所以能获得今天的成效,离不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长期而持续的大力推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长汀水土治理起到了关键乃至决定性推动作用。

1998年元旦,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长汀调研,他给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题词是“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

“这说明他的远见,当时大家以为治理水土流失只是花钱,谁也没想到治理完以后还能发展经济,甚至当时很多人根本不理解生态农业是什么。”长汀县政府一位老干部对澎湃新闻称。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五次到长汀调研,并提出要求,作出很多重要批示,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

2000年2月,在他的批示之下,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被列入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确定每年扶持1000万元资金。

2000年至2008年期间,作为长汀水土治理第一个八年“攻坚”。

当地政府用史无前例的力度,使用封山育林、改良植被、补贴烧煤、发展绿色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生态移民外迁等手段,进行了一场长达数年的治理行动。

为了减轻水源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承载压力,长汀前后数万人告别荒山,迁移至由政府统筹修建的项目社区和村落,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此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9年的数据统计,长汀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万亩。

2010年,福建省委和省政府作出决定——再干8年,并提出“水土不治、山河不绿,决不收兵”。

2012年1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作出批示,特别指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由此,长汀以其出色的治理成效成为中国南方治理水土流失的样板县,“长汀经验”也成为中国推动生态文明的号角。

长汀南山镇大坪治理点2012年1月原貌,山上光秃秃,植被脆弱。 长汀县委宣传部提供

开发性保护

2012年以来,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进入到了“快车道”。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十二五”期间,长汀县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8万亩,占规划任务104.8%,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至39.6万亩,水土流失率降至8.52%。

与此同时,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投资也极大增加。根据统计,长汀在“十二五”期间总共实施了20个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完成投资3.23亿元。全县新增林地水土流失治理,坡耕地改造、崩岗治理、草牧沼果生态治理及水土保持生态村等41个示范片,总面积近5万亩;全县新植或补植水土保持阔叶林近9万亩,植被覆盖率提高到86%。

那么,“长汀经验”又在哪里呢?

从水土流失治理的动员模式来看,长汀县政府使用了“政府主导、社会联动”的模式。

“我们一直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理念,共同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林豫峰称。

“我认为用开发来推动治理的模式是一个创新。”长汀县三洲镇政府一名官员称。

这些年,作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三洲镇一直在努力治理环境。

前不久,三洲镇汀江拦水闸坝工程建成,正在进行实验性蓄水,河道治理工程已经过半、生态护岸基本完工;建设在南山河于汀江河交汇处的汀江拦水坝蓄水后,将形成12.8公里的广阔河面,这在闽西极为少见。

“我们镇没有工业基础,农业养殖业相对落后,风景优美,所以发展旅游是唯一出路。”上述官员称。

他认为,三洲镇应该以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果作为载体,进一步开发三洲镇的旅游生态资源。

长汀县三洲镇万亩杨梅基地,曾经的黄山变为花果山。长汀县委宣传部提供

杨梅是三洲镇的一张生态名片,在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当地先后种植了杨梅12260亩,把昔日“火焰山”变成“花果山”,由此一举成为福建单体面积最大的杨梅基地。

几年前,当地还主要以卖杨梅为主,近年开始确定以此特色推动当地乡村旅游。为了推广杨梅和吸引客流,三洲镇举办了“海峡客家杨梅节”,并建立中国杨梅博物馆。这是中国唯一以水果命名的博物馆,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水土保护和生态治理成果的商业外延。

事实上,三洲镇原本就是一座千年古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了充分利用治理水土流失的成果,近两年三洲镇开发了汀江国家湿地公园,还正在建设河滩公园及沙滩公园。

三洲镇的模式可视为“长汀经验”的缩影。近年来,长汀积极实践如何把水土治理、生态保护和人民生活三者结合起来,让生态治理与发展经济并重,环境保护与改善民生同行,用经济发展进一步夯实生态保护成果。

河田镇曾是长汀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乡镇,而露湖村又是河田水土流失之最,全村70%以上的山地均为光头山。

经过近30年的漫长水土治理,当地因地制宜实施了封禁治理、“等高草灌带”、“老头松”改造、“草牧沼果”生态循环种养等不同治理模式,共治理水土流失地7518亩。

“草牧沼果”也是一种生态开发治理模式,当地大力推广种植优质牧草“Ⅱ系狼尾草”,以草为基础,沼气为纽带,同时果业、养殖业为主体。如此一来,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同时推动了乡村经济。

通过推广“草牧沼果”的模式,寻找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

长汀南山镇治理点2016年9月,经过四年的水土治理,现在绿意盎然。 

长汀县委宣传部提供

长汀县铁长乡张地村新农村建设点剪影。 曾金华 图

绿起来,富起来

历经多年水土流失治理,长汀水土流失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曾经荒芜的山峰大多绿了起来,但如何让当地民众“富起来”成了当务之急。

按照当地政府的官方说法是——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如何真正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成为了“长汀经验”升级版的重要努力方向。

“生态变好了,但对民众致富的带动还不足。”长汀县政府一名官员称,现在如何寻找一条让生态助力发展,已经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现在当农民不能只是土地思维,只有把产业和农业相结合,才能把农业做大做强。”长汀县河田镇伯湖村党支部书记傅木清对澎湃新闻称。他在伯湖村成立了远丰优质稻合作社,租赁了1000多亩农田,实施规模化种植,每年能生产粮食几千吨,成为福建省知名的“种粮大户”。

他认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不但改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更给当地很多许多想从事现代农业的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生态与生活环境的改变也让“走出去”年轻人开始回流,留在当地创业。

“我相信未来的机会在田野。”长汀县十八乡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傅桥对澎湃新闻称,作为村里的年轻人,身为“种粮大户”的父亲傅木清在农业上努力和成绩让他也对农业产生兴趣,高中毕业报考了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毕业后也曾短暂在外地打工,但最终还是回来了,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

他想走与父亲完全不一样的道路,在他看来,虽然父亲是“种粮大户”,但是他的模式“太传统了”,他想做一种拥有更高附加值的农业。

为此,他和长汀另外两位同样农科出身的肖贞芳、赖斌走到了一起,在伯湖村成立了一家生态农业公司。

“我大学毕业后都一直在搞农业,但传统农业的附加值太低了,也不适合我们的思维方式,现在我们几个想用观光农业的商业逻辑,在这里建设一个生态扶贫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庄园。”肖贞芳告诉澎湃新闻。

目前,他们三人在河田镇伯湖村租赁了30亩智能温控大棚,利用生态管护和智能温控技术,种植各种名优特水果,形成一个生态采摘果园。

经过他们在互联网推广的以后,目前在长汀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了,周末不少人都会带着孩子到这里采摘。

“我相信一定能很快见到效果。”傅桥称。

根据他的预估,他们的生态农业公司发展模式,可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面积1000亩,年产值达一千万元。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