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
- +119
东北如何建大都市圈?专家:南北方可创办特殊合作区
加强区域合作、发展东北地区大都市圈的议题,在8月19日召开的“2017东北振兴论坛”上被高频提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刘世锦深入分析了东北大都市圈的建立之策,“以企业改革重组转型升级相结合,推动优势企业和企业总部向大都市圈集中。”
刘世锦提出,可在东南三省和东北三省对口合作的基础上创办特殊合作区,一段时间内,由来自发达地区的干部先“挑大梁”,采用发达地区的体制机制,“让东北的同志先学习一段时间,身段放低一点。”

预测:今后十年左右中国将出现若干个3000万人以上大都市圈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发生了重大的结构调整,大都市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刘世锦列举了2015年人口净流入的前三位:上海981万,北京882万,深圳782万,“这是国内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而且,中国当前的产业也正在分化,产业集中度在提高,“企业总部走向、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等,大部分都发生在大都市圈。而城市和城市之间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从小城市或是大城市,奔赴大都市圈,这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刘世锦预计,大概在今后十年左右,中国将会形成若干个3000万—5000万乃至更多人口的大都市圈或者大都市带。
“东北有很好的城市化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其城市化水平在全国都是领先的。但是最近几年的一些统计数据显示,东北的人口在净流出的。”刘世锦直接指出了东北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即国内一线大都市圈正在崛起,东北在已经具备比较好的城市化的基础之上,能不能把属于自己的大都市圈建立起来。“如果城市化战略跟不上,东北可能会再次落后,而且再去追赶时,难度会更大。”
建立大都市圈:宅地比重应增加至四成以上
东北应该为建立大都市圈做哪些努力?刘世锦建议,应采取不同行政区划的统一规划和协调机制,比如推动优势企业和企业总部向大都市圈集中,优先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在能源交通电讯金融等基础部门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推动供给侧改革,全面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
此外,应该由各种资源集中于核心市区的结构,转变为城市核心区加上大批小城镇的结构,形成优势产业支撑、快速轨道交通连接、优质公共服务、包容性强、绿色低碳的新型城市网络。“应该增加住宅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至40%以上,将部分工业用地转为住宅用地 。”刘世锦提到,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应加快实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价同权,农民宅基地在更大范围内流转、抵押、担保等,配套推进农村社保制度改革,同时着手解决由来已久的小产权房问题 。
此外,还应该积极发展长期公共租赁住房,由政府优先组织资源, 建设较多数量的公共租赁住房,租赁价格可以随行就市,但租期长期化,如5年、10年,最长可延至30年,受到法律保护。“合约签订后,除非租户自己同意,不得强制其退出,使租户可以将住房像买来的一样长期经营。”
区域合作:可由发达地区干部主导,东北同志学习一段时间
刘世锦指出,东北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国企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必须实现战略性调整,从传统的企业体制退出,从传统的实物形态中退出,从传统的过重产业结构中退出。”他说,由实物形态转向资本形态,可以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强的资源重新配置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长远战略目标。
在东北的发展上,以地区合作办特区为契机、形成东北改革开放发展的新高地,一直是各界的共识。“在东北的发展上,我觉得还是需要提振士气、调整预期、吸引关注、引导方向。”刘世锦提到,在东南三省与东北三省对口合作的基础上,可以成立一个特殊合作区,“这个是很讲究的,要下点工夫研究,比如开始的时候,能不能请发达地区来的干部先‘挑大梁’,东北的同志先有一段学习的时间,身段放低一点,让他们先把发达地区的一些经验转到东北来,采取发达地区具体的体制机制。”
刘世锦认为,随后通过宣传,让特殊合作区引起全国关注,进而可由形成营商环境的新窗口、转型升级的新高地、创新发展的新环境,推动东北改革开放发展实现突破性进展。






- 当“雷雨”告别台词
- 东部战区圆满完成联合演训各项任务
- 国防部正告赖清德当局

- 国内期货夜盘开盘涨跌不一,氧化铝跌超1%
- 中国—挪威经济合作联委会第21次会议在挪威奥斯陆召开

- 太阳系行星中,有一颗星在傍晚被称为长庚星,清晨被称为?
- 量子力学中,描述粒子动量与位置不能同时精确测定的原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