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本,为何突然失落了二十年?

2022-04-19 08: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本星君 读懂本星球

作者▏鑫一元

出品▏本星君

1992年1月,美国总统老布什访问日本,在欢迎晚宴上发生了一件让两国都感到很尴尬的事件。

晚宴中,不知是因为老布什总统吃不惯日本的生鱼片,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宴会中他突然发生呕吐,美国总统不但从椅子上跌倒,还吐了邻座的日本首相宫泽喜一一身脏......

▲宴会中突然发生呕吐的老布什(中)

大家是不是对这个画面似曾相识?

在当时的1992年,日本的人均GDP已经超越美国,很多日本大众也开始觉得:日本是世界第一,日本比美国更强大了。

老布什的跌倒让更多的日本国民以为,这正是日本兴,美国退的预兆。

▲老布什和日本首相宫泽喜一

其实,日本国民根本没想到,从1945年战败,到九十年代初的“世界第一”,日本只用了40年。

日本国民更没有想到,他们很快将经历“失落的20年”。并且,“失落”仍在继续。

1.日本的工业化,是靠发战争财实现的。

早在老布什访问日本139年前的1853年,另一位美国人闯入了江户湾(东京湾)。这位名叫佩里的海军提督,带着4艘上千吨的海军军舰来到日本。

虽然只是提督,但佩里对日本的影响却非常的大,而这次事件就是著名的“黑船来袭”。

受美国总统的委托,佩里远渡重洋来到日本,只有一个目的,让日本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开放港口。

此时的日本,掌权的是德川幕府。

幕府实施的政策是闭关锁国,但锁国并不代表不了解世界正发生的变化。

鸦片战争中,大清的失败让幕府认清了洋人的实力。有了天朝的前车之鉴,又迫于美国人的军事压力,幕府放弃了抵抗。

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署了《日美亲善条约》,1858年又签署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日本正式打开了国门。

▲1856年江户百景系列,以富士山和越后屋为地标的浮世绘

1868年,幕府倒台,江户改名东京,日本开启了明治维新的新时代。

纵观世界,日本都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国家。

在这个地震海啸频发、自然资源极其匮乏的岛国上,诞生出特有的文化。

岛国自身环境恶劣,就想要向外扩张;而扩张需要强大的硬实力,所以日本就必须向先进文明学习。

就像千年前大化改新学中国唐朝一样,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全面学习西方。

日本的全盘西化来的速度之快,让同一时期的天朝都看的瞠目结舌。

▲明治天皇

1875年,日本外交官森有礼来访大清时,他已经穿上了西服,接见他的李鸿章看到他时十分诧异。

即使李鸿章已是同一时代大清最懂洋务的政治家,他还是忍不住问了森有礼:

“你抛弃贵国旧服改穿欧服,抛弃传统思想而受西方思潮所支配,不感到羞耻吗?”

森有礼答曰:

“我不但不感到羞耻,反而很骄傲,我日本国自古以来就爱学习他国文化,不论亚洲、欧洲还是美国,只要是长处,我们都要拿来为我国所用”。

此时的世界,无疑是西方的时代。欧美列强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军事、科技突飞猛进;而腐朽的大清早已是日薄西山,却还浑然不知。

同时期的日本,正在抄着西方的作业,向实现工业化迈进。很快,日本策划了两次绝好的机会——两场战争。

工业革命需要钱、需要资源、需要殖民地,而日本自身资源有限,就只能想方设法向外去抢。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大清的耻辱,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但确是日本工业化发展的助推器。

日本因此战获得了清政府巨额的赔款,将包括中国台湾在内的大量的土地变为了自己的殖民地。

▲中日甲午战争后,向日本投降的清军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这场在中国东北领土上进行的战争,不但让日本再次获得了大量殖民地,日本还继续大发战争财,掀起了企业投资的热潮。

▲日俄战争中的沈阳战役,日军进攻的插图

两次战争之后,日本不但在轻工业和重工业上都实现了机械化大生产,还使本国的轻工业变为了出口型产业,重工业也实现了自给自足。

至此,日本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都显著提升,将自称天朝上国的大清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2.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涅槃重生

在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及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尝到了战争的甜头。

而对于日本这样一个自然资源天然贫瘠的国家,一旦发现了战争获利这样的财富密码,就会死死盯着不放。

1914-1918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主战场在欧洲,但日本也绝没有闲着。

日本一边忙着向协约国出口军需物资和食品,赚了个盆满钵满;另一边又趁着欧洲国家忙于参战无暇贸易,迅速挤占了欧洲国家在亚洲和美国空缺出来的贸易市场。

战争期间,日本的贸易出口量激增,海运异常繁荣,使得出口产业、造船工业等各相关产业都得到飞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国力陡然增强。

▲1920年的东京银座

然而,世界经济毕竟不是孤立的,战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国的工人运动以及民族解放运动让整个世界变得十分混乱,资本主义世界也遭到巨大挑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中,日本经济也很难独善其身,战后不久,就迎来了持续的经济萧条。

1923年,日本发生7.9级的关东大地震,让日本经济再次陷入恐慌;1930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日本经济雪上加霜,出现了日本近代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倒退,史称昭和萧条。

1926年,昭和天皇即位。可能因为近亲结婚的缘故,很多天皇脑子都有点问题。这之前的大正天皇是弱智型的,而这位昭和天皇则是疯狂型的。

昭和天皇上台,其刚愎自用、志大才疏的个性恰遇日本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让日本军国主义这个恶魔不断壮大。

虽说是昭和萧条,但是拿到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全球来看,日本的经济比起很多因战争受到重创的西方列强来说,还是很了不少。

而这一时期,日本国内出现了20来个大财团,其中实力最雄厚是以三井、三菱、住友、安田为首的“四大财阀”。这些金融寡头们牢牢掌控着日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虽然财阀们超控着一切,但任何国家的人民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力。

随着日本城市化和工业电气化的发展,日本民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美食、饮料、洗护用品、小家电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蓬勃发展,迅速崛起的资生堂、花王、朝日啤酒、东芝等品牌至今仍影响着全世界。

然而,刚刚用上护肤品、喝着美味啤酒、乘坐阪急电铁在都市间穿梭的日本市民,却不得不面临一次不小的灾难——二战。

日本是二战亚洲战场的罪魁祸首;日本人民也是军国主义的牺牲品。

1945年3月,东京大空袭;8月,美军向广岛和长崎丢下两颗原子弹......

日本败了,败的如此彻底。城市变为废墟,基础设施惨遭摧毁,刚刚过上好日子的日本民众一夜间又回到了过去。

然而,全世界都没有想到,输的如此彻底的日本,会很快触底反弹,涅槃重生,迎来了一个新的经济奇迹。

二战后的东京,因大空袭被几乎夷为平地,但日本的老百姓并没有放弃这里,他们在废墟中自建棚屋,顽强的在这块土地上野蛮生长。

而很快,他们等来了机会。

随着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和东西阵营之间的冷战加剧,美国对日本的态度悄然发生变化,转而开始支持日本发展。

此时,日本最要命的是持续恶化的通货膨胀问题。于是,美国派著名的财政顾问、美国底特律银行总裁道奇作为公使到日本帮助其稳定经济。

道奇在日本大展拳脚,迅速提出了消减政府开支、平衡财政预算、加强征税征缴、限制资金贷放、稳定工资、加强物价统制等一系列经济措施,后称“道奇计划”。

“道奇计划”有效的遏制住了的的通货膨胀问题,但并没有阻止日本经济的衰退。

直到,朝鲜战争爆发。

日本的经济发展仿佛总是离不开战争的影响,朝鲜战争无异于当时日本经济的救命稻草。

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派驻有占领军。美国将日本作为战争的军事补给基地,因战争的大量物质需要,日本的市场需求量随之大增,对日本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签订《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

1952年4月,同盟国与日本签订的《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生效,结束了同盟军占领日本的局面,日本独立的国际地位逐渐得以恢复。

到朝鲜战争结束之时,日本的经济水平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消费水平上,均已恢复到二战之前的水平。

3.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如果说二十世纪前半段,日本的几次经济腾飞都与发战争财有关,1956年之后的15年,是和平时期日本经济的再次崛起。这15年里,日本的GDP几乎每5年就会翻一番。

二十世纪50年代之初,日本还困在战后的政治漩涡里,根据与美国签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美军仍然继续驻留在日本,这在日本国内还存在不小的政治抵触。

60年代开始,日本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既然政治上的问题一时半会儿很难解决,那就全力发展经济。

日本政府以“收入倍增计划”为口号,很好的调动了日本民众的积极性。

很多研究日本的书籍中都曾讲过,日本人很讲求团体协作,在集团内部,他们很有合作意识。

这一时期的日本,将其集团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但国内的工业制造业水平显著提升,还诞生了很多走出国门的世界级企业,人们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好。

钢铁的产量,往往是衡量一个时期某个国家工业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从1950年到1960年的10年期间,日本钢铁产量增长了4.3倍;而1960年至1970年的10年期间,又继续增长了4.7倍。

▲日本千叶县木更津市,背景是君津制铁所的工业设施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日本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乡人口比例从1950年的6∶10,转变为1965年的21∶10。

城镇化、机械化,加上高速发展的经济,让日本国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也改变的日本个人消费支出需求,彩电、冰箱、洗衣机,甚至私家汽车成为日本制造业新增长极。一系列著名的日本企业也在这个时期诞生或者发展壮大。

与三菱、松下等在战前财阀垄断时期就规模巨大的企业集团相比,索尼和本田就是二战后才成立,从小微企业一步一步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范例。

1946年,索尼和本田同年于东京和滨松分别成立。当时,两年企业的职工都是仅有二三十人。

索尼从磁带录音机开始做起,本田以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起家;50年代,两年公司都是在赴美国进行考察后,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但占据了日本国内的市场,还成功将产品反向销售给美国。

从此,索尼打开了晶体管收音机的市场,成为了“世界的索尼”;本田摩托车成为美国人恋上的新座驾。

▲1960年代的索尼晶体管收音机

二十世纪60年代起,索尼和本田就已经开始研发并销售彩电和汽车了。至今,索尼电视和本田汽车依旧是各自行业的领先者,而索尼和本田也一步步成长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世界级的企业。

▲2005年世博会上的本田机器人

昭和三十年(1956年)后的15年,是近代以来日本最好的时代之一,至今仍令很多日本人怀念。

没有战争,没有金融危机,人们的生活平安喜乐。

4.资本还是泡沫?

近代以来,上至国家、下至企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蓬勃发展也让资本蠢蠢欲动。

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企业想要融资很困难,通常只能通过向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

到了1970年代,日本终于开始恢复允许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的方式从市场获得资金,直接金融的大门再次向企业打开。

资本的进入让企业充满活力,公司一旦上市就很容易通过发行股票来获取资金。企业开始纷纷减少向银行贷款,转为在股票市场上融资。

▲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大厅

80年代,日本的股票价格持续上升,从1983年日经平均股价的8000日元左右,涨至1987年10月26646日元,直至1989年年末的最高值38915日元。

日本股价6年涨了接近5倍。在最高峰时,日本企业的市值总额约为美国企业的1.5倍,占整个世界的45%......

▲1980年的东京银座

网络上经常有人会有这样的经验,流入市场的资金是有限的,股价飞涨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房价的下探,至少很难同时上涨。

但是,这样的经验对彼时的日本完全无效。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地价与股价呈现比翼齐飞之势。

1987年1月,从日本政府公布的土地标准价格来看,东京附近的土地价格比前一年上涨了23.8%。而接下来的一年,相同区域的土地价格再次上涨65.3%。

▲东京街景

到了1990年,东京周边开间公寓(相当于酒店标间)的价格,已经超出普通白领年薪的10倍,市中心更是高达将近20倍,已经涨到了普通百姓难以承受的水平。

那个时候,日本民众对房价有着固有的执着,认为日本房价只会无限制的上涨,永远不可能回落。

民众们的这种认知很容易被理解,日本是面积狭小的岛国,土地总量少且山地众多,而日本(特别是东京都市圈)汇集了全世界的顶级经济活动,人们自然会认为这里的地价和房价上涨。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日本工薪阶层的心态也开始产生变化。很多人认为,因为房价暴涨,工薪家庭即使辛勤工作一辈子也不一定能买得起房。

勤奋工作却未必有回报,倒买倒卖却能不劳而获地轻易得到巨额财富。

当时的日本年轻人,男生流行将炒股当做副业,女生则爱选择兼职卖房,因为这样的工作能让他们获得工薪族无法匹敌的高额收入。

那个时候,民众觉得房价永远不会跌,证券公司认为股票还会再涨很多年。所有人都觉得,日本经济已经牛到不行,不论买股还是买方,只要去投资就一定的能赚钱。

但事实上,虚假繁荣终会黯灭;经济泡沫总会有破灭的一天。

1990年,日本股价开始下跌。一年后,日本地价开始下跌,这一年,连东京住宅用地的下跌幅度都高达14.7%。

但此时的日本人并没有意识到,日本经济已经开始衰退。就如本文最开头讲到的,在1992年美国总统老布什访日用餐跌倒时,会有很多日本人会把布什跌倒当作日本超越美国的信号。

实际上,日本经济衰退的伏笔,从80年代中期就已经埋上了。

19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法国五国财政会议在纽约召开,并达成了著名的“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的核心内容是共同干预外汇市场,而因为这个协议,日元急速升值。

日元升值使日本的出口开始变缓,工业制造业出现萧条,钢铁、造船、石油化工等原材料产业遭受沉重打击。

5.失落的不仅仅是20年

其实,经济泡沫的破灭,股价、房价的骤降对日本经济影响巨大,但还不至于立刻让日本“失落20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日本,遭遇了自身和来自世界的巨大挑战。

开放的中国,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日本在工业制造业上的主要对手。

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中国吸引到了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而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而这些勤劳而廉价的劳动力,是日本完全无法比拟的。

而此时,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开始到来。同一个公司的研发和生产可以根据成本的高低,合理的布局到世界不同的地方。而此时的中国,大量承担了各大企业在生产制造上的业务。

那些仍然在日本进行生产制造的企业因失去成本优势而败下阵来,日本企业也终于开始在中国及东南亚等国家设立制造基地。

因为经济衰败,日本政治氛围又一次转向,日本右翼势力愈发壮大。例如那首低缓如哀乐的《君之代》于1999年8月重新成为日本国歌。这首歌在二战前是日本事实上的国歌,战后由于军国主义倒台这首国歌被废止。

《君之代》虽然短小但有强烈忠君情感,这首歌名正言顺成为日本国歌。日本,再次开始饮“民族主义”之鸩,解“经济衰退”之渴。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日本经济雪上加霜;2011年,东日本的9级大地震和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让日本至今并未走出阴霾。

曾经有人说,日本注定是一个与“核”有着特殊渊源的国家,核甚至会影响这个国家的国运。

1945年,两颗核弹的爆发,让日本遭受了不能承受之殇。卧薪尝胆10年之后,日本的国运似乎开转了,迎来了昭和三十年后那个至今令日本人怀念的时代。

如今,距日本福岛核泄漏已经11年了。在这个风云幻变的世界,日本的未来将会怎样,我们继续拭目以待。

【完】

本文系“读懂本星球”原创文章

欢迎分享到微信群、朋友圈

如需转载,须获本号授权

原标题:《发战争财崛起的日本,如何突然失落了二十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