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柏桦:谈诗

2022-04-28 14: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柏桦

一、呼吸

1983年早春,我在重庆写下一段我的诗观,即最初的诗歌创作谈,一晃,二十八年便成过去,如今再读,仍觉新鲜,并不过时,为此特别再次抄写于此,以作本组诗开篇引言:

诗和生命的节律一样在呼吸里自然形成。一当它形成某种氛围,文字就变得模糊并溶入某种气息或声音。此时,诗歌企图去作一次侥幸的超越,并借此接近自然的纯粹,但连最伟大的诗歌也很难抵达这种纯粹,所以它带给我们的欢乐是有限的,遗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是不能写的,只是我们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动用了这种形式。

我是一个呼吸诗人。我的诗与呼吸息息相关,我直接写到呼吸的诗真是太多了,随手举几个例子如下:

我们的后半生还剩下多少次呼吸……

——柏桦《忆柏林》

黄昏时分她感觉呼吸困难。

困难里,悲伤从来不感人……

——柏桦《童年蓝》

“呼吸的秋千翻滚起来”1997……

——柏桦《Pankow》

努力呼吸

——诗歌日记一则

我是一个呼吸诗人。

(可惜我不是一个呼吸的宗教诗人)

这句话是我说的吗?

好像是那个俄国诗人说的

(名字,我不想透露)

今年,我还没有退休

我已呼吸到六十五岁了。

在剩下的岁月里,

我该如何呼吸……

今天凌晨四点零八分

戈尔巴乔夫做出了准确告诫:

“从64岁到75岁是老年,

然后是晚年,

然后只能努力呼吸。”

二、事件

七年后,1990年,我在南京,又以讲述诗歌中的事件为题,再次揭露了一个诗人的创作之谜:即中国古代诗学有一条广泛的写作原则——“情景交融”,其字面意思是心情与风景交相混融,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其实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古人对此最有体会,也运用得十分娴熟讲究。

何谓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其实就是讲一个故事,这故事的组成就是事件(事件等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可以是一段个人生活经历,譬如生活中一支心爱的圆珠笔由于损坏而用胶布缠起来的过程,一副新眼镜所带来的喜悦,一片风景是怎样地激发了你良久的注目……总之,事件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可以是道德的、非道德的,可以是情感的、非情感的、甚至琐碎荒诞的。这些由事件组成的生活之流就是诗歌的情景之流。

就我而言,我的许多诗都是由经历(事件)所引发的感受写成的,而这感受总是指向或必须落到一个实处(景),之后,它当然也会带来遐想或飞升(情)。这事件本可以成为一部长篇小说,或一个长长的故事(如果口述,或许是两个小时的故事),但情况相反,它是一首诗,一首二十或三十行的诗,更有甚者,有时竟是短短的几行。这正是事件——情景交融——的张力,它惊人的戏剧化!

诗歌中的事件之于我,往往是在记忆中形成的。它在某个不期而遇的时刻触动我,接着推动我追忆相关的过去,并使一个或多个事件连成一片,相互印证、说明、肯定或否定,从中一首诗开始了它成长的轨迹,最终形成并显示出它的结局和命运。换句话说,这些经年历月在内心深处形成的一个一个故事,它们已各就各位,跃跃欲试。下面引来我写的一首诗:

往事

这些无辜的使者

她们平凡地穿着夏天的衣服

坐在这里,我的身旁

向我微笑

向我微露老年的害羞的乳房

那曾经多么热烈的旅途

那无知的疲乏

都停在这陌生的一刻

这善意的,令人哭泣的一刻

老年,如此多的鞠躬

本地普通话(是否必要呢?)

温柔的色情的假牙

一腔烈火

我已集中精力看到了

中午的清风

它吹拂相遇的眼神

这伤感

这坦开的仁慈

这纯属旧时代的风流韵事

啊,这些无辜的使者

她们频频走动

悄悄叩门

满怀恋爱和敬仰

来到我经历太少的人生

《往事》是我1988年8月到南京后写下的第一首诗。熟悉我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这首诗中深藏着的南京气味(也混合着重庆的气味)——那是一种幻想而热情的洋味。南京的树木、草地、落日、湖水虽没有直接出现在诗中,但却潜滋暗长着……而且这些风物很快就会在我的“南京往事”中密集出现……

写出了《往事》,即是说从这一刻起,我开始步入了诗歌的中年。犹如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所说,一个人在“经历了多少悲欢离合,仍要像身上没有故事”那样,这才是一个中年人应有的形象,这也正是我在《往事》中虚构那个青年故事的初衷。

三、感受与表述

每当有人问我,一首诗是怎样写出来的?我都会立即想到两点(当然不止这两点):即一个诗人的感受能力和表述能力。因为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我们可能感受到了,但说不出来;可能说出来了,但离感受的精确度还有距离。好诗人无一不是对生活——乃至生命——有着独特感受并且表述极其到位的人。话又说回来,这两种能力(感受能力和表述能力)也并非神秘莫测,只要一个人有一定的“感时伤怀”的禀赋,都可以通过训练而达到。训练从观察开始。下面就来看看我小时候对我住家周围环境是如何观察,如何感受并且如何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反复回忆后终于写出一首诗歌的。

我的童年和少年记忆总是和一所住宅(叫庄园似乎也可以)——鲜宅——联系在一起的。有关详细描写和叙述可见我另一本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在此简说一二。

我上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时,常去鲜宅做功课、玩耍,因为它的小主人,鲜述东是我的小学同班同学。 

鲜宅俯瞰嘉陵江。它的黑漆大门早已剥落,门总是静静地关着,仿佛里面安息着什么古老的灵魂。 

一个夏日黄昏,吃完晚饭后,我和一大群孩子坐在鲜宅的大草坪上, 一个老者开讲故事,我听的第一个故事:《欧阳海之歌》。 

漫长的“欧阳海之歌”嘎然而止。新的故事开始了。那时听得最多,记得最深的就是百听不厌的恐怖故事《一双绣花鞋》。 

这“一双绣花鞋”开始的场景多像鲜宅啊!我十八年后,即到了1984年,终于在一首诗《悬崖》里得以再现,诗中的阁楼正是鲜宅的场景和氛围:

夜里别上阁楼

一个地址有一次死亡

那依稀的白颈项

正转过头来

晴朗的夏夜,星星闪烁(明天又是一个大晴天),一发发炮弹像光芒四射的流星织成音乐的旋律,从江北的长安厂升起,飞越黑夜沉沉的嘉陵江上空,穿梭般地在二轻局大楼爆炸。二轻局大楼恰好位于嘉陵江桥头,是战略要地。二轻局好像也是作家虹影未成名之前的工作单位。

正是上面这些散文,在我的记忆里多次发酵后,诗意逐渐清晰地出现了,我开始编织这个故事,当然第一次并不是下面这首诗——《鲜宅,1967》——的样子,最初我写成了好几首短诗,然后等待另一个时机,我再把这几首诗合拢成了一首诗。好了,让我们立刻进入这首诗歌吧(顺便多说一句: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的说明中看到我是如何将阅读经验转化为诗歌经验的):

鲜宅,1967

有些白发漂亮似青春

有些白发揪心如灰烬

有些回忆漫长而享受

有些回忆一瞥即惊心

更阴天你就一春多病

更念死她就活了下来

欧阳海,母亲,特园……

水中孔雀,一双绣花鞋

鲜宅落日,何以思乡

鸟边文革,何以人闲

雨中我们错斩了崔宁

鲜述东!你去了哪里?

大战在即我在找一个

多年前冬天黄昏的声音

稍息,鲜宅魂也来听:

一颗泪掉落客厅地板

炮火翻天穿梭,划过

星空,飞去江南江北

二轻局正酣战长安厂

三秒爆炸是什么概念?

明天又是一个大晴天!

他胖胖的尸体还在吗?

八月,饥饿的女儿要以

食肉相换那绝交书!

四、对《鲜宅》的说明

此诗许多句子都有来处,譬如第二节第一句就来自韩偓“一春多病更阴天”;第二句,化脱自赫塔·米勒:《心兽》(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第15页)“每个念叨死亡的人懂得如何活下去”;“孔雀……”,属热带鱼常见品种,我在《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一书里写过此节,后删除。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王维)被我改造成:“鲜宅落日,何以思乡/鸟边文革,何以人闲”。“饥饿的女儿”,指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结尾一句来自黄庭坚如下二句:“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其它地点和意象,如“特园”“鲜宅”“二轻局”“长安厂”“胖胖的尸体”,几乎都来自我写的《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之《第一卷,忆少年·鲜宅》(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童年,我只记得听过三个故事,第一个是母亲在一个夏日雨天的黄昏给我讲的《错斩崔宁》。第二个是在鲜宅的草地上听一个老者讲的《欧阳海之歌》。第三个当然是恐怖故事《一双绣花鞋》。

作者简介:柏桦,1956年1月生于重庆。现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出版诗集及学术著作多种。最新出版的有:英文诗集Wind Says(《风在说》),法语诗集《在清朝》,中文诗集《为你消得万古愁》《革命要诗与学问》《秋变与春乐》《惟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水绘仙侣:冒辟疆与董小宛——1642-1651》《竹笑:同芥川龙之介东游》《夏天还很远》,随笔集《蜡灯红》《白小集》。曾获安高(Anne Kao)诗歌奖、《上海文学》诗歌奖、柔刚诗歌奖、重庆“红岩文学奖”、羊城晚报“花地文学奖”、第九届四川文学奖、首届东吴文学奖。

本文原刊于《向度》2021年冬之卷

《向度》2021年冬之卷 总第28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