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何社交媒体会让我们内心更空虚?

2022-04-18 16: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撰文/许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王国荣(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运营/王云汐

 

“我就看看不说话”

我们常常会在地铁上看到一双双专注于手机社交媒体的眼睛,发光的电子屏幕里跳动着娱乐八卦和新闻资讯。伴随着一阵嬉笑或叹息,使用者的全部注意力都投入其中。统计显示,中国大陆,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达到了85.1%。然而,不同于发朋友圈、发微博这类个体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互动、信息交换的“主动使用社交媒体”行为,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被动使用社交媒体”,即我们不与他人直接交流的情况下“消费”信息,例如浏览滚动新闻、别人发布的帖子等等。

 

欲罢不能

相比于在社交媒体上主动发布信息,我们更频繁地浏览海量信息。那么,被动使用社交媒体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会造成哪些影响呢?你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社交媒体使用依赖。的确,漫无目的的获取信息行为会逐渐成为习惯,甚至会让人上瘾。因此,使用社交媒体有时候会让人体验到“罪恶”的快乐,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觉良好,但使用后感到内疚。还有不少人在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后感到焦虑、抑郁、对事物缺乏兴趣。

 

 “就怕错过重要信息”

导致社交媒体依赖的原因之一是错失焦虑。相比于报纸、期刊、书籍等传统媒体,手机、电脑上各种新闻平台即时快捷的资讯推送,让我们开始习惯于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对于错失重要信息或新奇事件的焦虑。这种情绪不仅包括错失前的担心和恐惧,也包括错失后的不安和失落;不仅恐惧遗漏重要信息,也害怕错过重要的社交活动。错失焦虑让人离不开社交媒体,浪费大量时间。“一拿起手机就放不下,这浪费了我很多时间!”

 

 “看到别人活得光鲜,我很失落”

每天刷微博、虎扑以及其他社交媒体,你变幸福了吗?研究表明,那些对自己社交活动不满者往往会花更多时间使用社交媒体并观察其他人的生活。然而,他人在社交平台上往往展示自己光鲜的生活,隐藏枯燥无趣的一面,这就会让人产生错觉,误以为他人的生活都很光鲜,这种错觉进一步增加了我们的孤独感。

 

如何告别社交媒体依赖症?

我们不妨设定使用社交媒体的起止时间,想刷社交媒体时,告诉自己还没到看手机的时间。这种方式通过延迟满足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带来的好处,避免其所带来的负面情绪。

其次,还可积极开发新的兴趣爱好,通过参与其他活动让自己忙碌起来。当你把社交媒体被动使用限定在某一时间段时,空闲出来的时间可以用于运动、读书等。当你不知道用什么来代替被动使用社交媒体时,可以尝试积极主动地使用社交媒体,即和他人聊天,分享自己的状态和兴趣也能够帮助你远离刷社交媒体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沉溺于频繁刷新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是否让你很久没有体会与朋友当面交心的畅快感?我们需要回归现实社交,你可以给那些陪伴你走过人生中的顺境与坎坷、一起尝过世间喜怒哀乐的人打电话。社会支持乃是治愈孤独的良药,与至亲挚友聊天,有助于消除无处安放的孤独感,让你从广阔而美丽的世界中获得更多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

魏东平, 刘双, 邓尚正, 严雪梅, 王纯睿. (2020). 社交媒体使用与老年人孤独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干预手段.中国老年学杂志, 10, 4584-4587.

张丛丽, 周宗奎. (2018).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反刍思维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6, 490-497.

张亚利, 李森, 俞国. (2021). 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的关系:一项元分析. 心理学报, 51, 273-279.

Aalbers, G., McNally, R. J., Heeren, A., de Wit, S., & Fried, E. I. (2019). Social media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A network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8, 1454-1462.

Beyens, I., Pouwels, J.L., & van Driel, I. I. (2020). The effect of social media on well-being differs from adolescent to adolescent. Scientific Reports, 10, 10763.

Seo, D., & Ray, S. (2019). Habit and addiction in the 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Their natur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99, 109-125.

Thorisdottir, I. E., Sigurvinsdottir, R., Asgeirsdottir, B. B., Allegrante, J. P., & Sigfusdottir, I. D. (2019). Active and passive social media use and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ed mood among Icelandic adolescent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22, 535-542.

Verduyn, P., Lee, D. S., Park, J., Shablack, H., Orvell, A., Bayer, J., & Kross, E. (2015). Passive Facebook usage undermines affective wellbeing: Experimental and longitudinal evid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4, 480-488.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