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城市策略|寻找避难所(5):造你的城邦,在废墟之上
本文是《寻找避难所》系列终篇。该系列动笔之前,早确定了终篇题目:“你将造你的城邦,在废墟之上”。而若把俄乌战争以来的最早三篇——《建城千日,毁城一时:城市未必文明,战争绝对野蛮》、《关注因战争而受难,为生存而努力的女性》和《为难民而规划》一并纳入,每篇都与此时此刻的困境有关。
看上去,有的是“我们”的困境,有的是“他们”的困境。每种困境都如同“南墙”。处处皆墙,坚不可摧,这可如何是好?左支右绌,解决之道似乎超出视野可及。
此时此刻,无力之感毫无用处。没有什么是完美的。自然不完美,但“自然自在”;人类社会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从不完美,复杂难测。当我们说“可持续”时,是作为人类,希望人类社会尽可能绵延久长。“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无论亲身经历还是远程旁观,在艰难之中,每个人最值得巩固的,其一是内心的坚韧,其二是在共情和互助基础上的团结。
笔者是旁观者,这一个多月里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失眠。听了崔健3个小时的在线演唱会,失眠被治愈。关于“南墙”,凡墙皆是门——“我站在浪尖风口,南墙碰了我的头,我挺着身体背着手”;关于挑战重重的全人类——“前面是高山后面是大海,冷冷的北风迎面吹过来,不能够向前不能向后走”。事已至此,退无可退,唯有不懈努力。
陈奕迅的《孤勇者》高居热曲榜首半年,没料到当以这句为题撰写终篇时,这首歌成为了小学生最喜欢的歌。不到10岁的孩子们唱着“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61岁的崔健吼出,“老子根本没有变”“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引来不知多少人心潮澎湃唱和。只有凭借勇气激发出的巨大力量,人类才能携手并肩达成可持续的目标——“你将造你的城邦,在废墟之上”。
战争不休止,乌克兰难民的命运仍悬而未决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有465万多名难民逃离乌克兰,来自于联合国难民署。4月15日逃离乌克兰难民数据更新为483万。
当我们提到人类团结应对挑战,也得直面眼下战争仍不休止的现实。按照联合国人居署最新(4月15日)发布的数据,自俄乌战争爆发,已有483万多名难民逃离乌克兰,妇女儿童占90%;还有710万难民在乌克兰国内流离失所——相当已有四分之一乌克兰人失去家园。战争之下的人口逃亡是被动迁移,有别于有目的、有计划的人口迁移,以生存为目的,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
一个月前开启本系列时,设想此时已停火,终篇主题即定为战后重建。然而事与愿违。数次俄乌谈判近乎达成停火共识之时,又横生枝节,导致战争绵延不止。难民的命运悬而不决:她们什么时候能回家,还能安全回家吗?女人牵着孩子拖着行李匆匆逃难而去,成为日趋庞大的难民数字之一。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在自己手上。
联合国难民署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在冲突和流离失所期间,基于性别的暴力、贩运、虐待、心理创伤和家庭分离的风险会增加,考虑到乌克兰难民外流的性别特征,还有许多儿童独自逃离,上述风险现在成倍增加。”由于人口贩运的隐蔽性,当前数据难以确定,也无法估计有多少乌克兰难民妇女和儿童可能被掠夺贩卖。但难民署已发出警告,提醒难民警惕人口贩卖者和犯罪网络可能趁人之危,以免费交通、住宿、就业或其他形式援助的承诺作为诱饵。同时呼吁相关国家当局、执法机构、非政府组织、人道主义工作者和难民共同努力,以免从战争中逃离的乌克兰难民受到侵犯。
无休止的战争让热爱和平的人沮丧不已,但为饱尝艰辛的难民们提供援助的消息也给人希望。比如早前世界女首富麦肯齐·斯科特宣布向乌克兰难民捐款一亿美元。2021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共同获得者、俄罗斯《新报》主编德米特里·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决定拍卖奖章,并将收益捐赠给乌克兰难民。战争爆发以来,联合国难民署就因流离失所人数不断增加、人道主义局势迅速恶化和相关需求激增而在官网开启募捐,私营部门为乌克兰救援工作提供的捐款达到创纪录水平。路透社4月16日报道,乌克兰首富里纳特·艾哈迈托夫(Rinat Akhmetov)承诺将帮助重建遭俄罗斯军队围困的马里乌波尔市,因为这是他“心心念念”的地方。他在这座城市里拥有两座大型钢铁厂,誓言要让这两座工厂再次具有全球竞争力。
2021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右为俄罗斯《新报》主编德米特里·穆拉托夫(来自网络)
大灾之后:重建还是放弃?
很遗憾,现在谈论俄乌战后重建,为时尚早。战后重建向来挑战重重。现今战事胶着,即便有关于“乌克兰战后绿色复苏对欧洲安全至关重要”,讨论制订紧急计划,从而把乌克兰对核能的依赖转向可再生能源。但这个尺度太宏大——哪怕最终交战双方握手言和,乌克兰开启一番“低碳环保绿色”的战后城市重建,是否也要先想一想,因战争而从乌克兰流失的接近500万难民呢!
这个意义上,又窥见侃侃而谈的精英们把战后重建视为“机会”的些许端倪。是的,交战双方“攻城守城”,以城市为棋子。战后残局翻转,成为经济提振寄托功绩的机会。但被战争摧毁的这许许多多地方,实际上曾是许许多多人的宁静家园——现在他们妻离子散不知何处,与这样沉重的苦难相比较,端着咖啡谈论低碳环保的重建令人羞赧。
普通人哪有那么多雄心壮志?他们想的无非是安居乐业,无非是和平和安宁,温饱和团聚。《环球网》有篇文章这样写基辅:“基辅的街头巷尾长满板栗树。板栗花是基辅的市花。每到四五月份春夏之交,粉色、白色的板栗花竞相开放,云蒸霞蔚。1956年基辅的一家蛋糕店推出“板栗蛋糕”,成为基辅美食名片。历经岁月,板栗蛋糕的配方几经修改,但是包装从未改变,包装盒上永远是板栗树叶以及盛开的板栗花。”——不知有多少难民在背井离乡的流离中会想起板栗树和板栗蛋糕。战争不知何时终结,而战后一两年、三五年,这近500万逃离乌克兰的难民又有多少返回故园?还等时间回答。
2018年11月加州坎普山火,被大火彻底烧毁的天堂镇。图片来自网络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美国。2018年11月名为“坎普”的山火,成为加州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野火:85人死亡,249人失踪,约5万居民流离失所。美国政府出于安全考虑,不允许居民回到被烧毁的房屋土地上露营居住,除非重新设计并获得居住许可证。两年多过去了,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仍无家可归——气候灾害让他们变成游民,他们拖家带口,开着拖车四处停留,躲避政府驱赶。
毁灭性的山火之后,单身母亲伊内兹·萨利纳斯和5岁的女儿住在一辆房车中。她在天堂镇有自己的土地,但除非安装集水井和化粪池,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扎营并重建,估计要花费4万美元。她根本没有这笔钱。即便为发电机购买汽油,她都要努力挣扎。昂贵的火灾保险和不断涨价的建筑用品,让当地许多受灾民众不得不选择离开曾经的家园。在天堂镇,因火灾风险高,一套普通住宅每年火灾保险高达8000~10000美元;坎普山火发生后,建筑材料价格上涨了两倍甚至更多。山火使得天堂镇的居民从之前的26581人降到了6000人。
美国极大火灾预计平均发生次数分布图。上为1971-2000年;下为2041-2070年。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ldland Fire and the University of Idaho.
这就是气候难民。同样突兀而至,人们被迫失去家园,前途充满不确定。不仅是加州天堂镇,不仅是美国,而是世界各地;不仅是山火,还有海平面上涨、干旱、暴雨洪水、飓风等等。大灾之后,城镇和居民总会面临选择:坚守还是放弃,重建还是逃离。
那么,谁来做这个决定?居民,市政当局,国家?正如IPCC接二连三发布的长篇报告所列,气候变化的灾难后果势不可挡,“缓解”与“适应”措施应并行。目前,国际社会在“碳中和”和“零碳”上付出许多努力,这算是“缓解”措施;而“适应”措施却并未协调一致。不同国家和地区面临威胁不同,有轻重缓急,但都不可隔岸观火,因为火烧眉毛时再着手考虑,就会错失时机。以眼下俄乌战争观之,国际社会都无法达成共识付出努力斡旋止战,那如何齐心协力应付气候灾难这已然到来且愈发普遍频繁急遽的一系列巨灾呢?
不是结语的结语:为生存,人类要团结而非争斗
本系列的序篇中,引用了《联合国宪章》开篇: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这是80年前人类饱受两次世界大战摧残后得到的教训并达成的共识。
今时今日,战争仍无休止。而挑战人类命运的共同敌人,还是“气候危机”。诸多末日题材电影已对人类命运的可能未来加以呈现。比如电影《逆世界》,展示了一个上下颠倒的双生世界,人们像生活在平行世界中,一般各自生活工作,互相隔离。法律规定任何人不能和另一个世界的人沟通,更不能试图跨越到另一个世界。阴暗潮湿的下层世界是地球上遗留的废墟城市,此处居民承受着资源环境气候的一切后果;光辉明亮的上层世界则是繁荣先进的再造空间,此处居民享受着技术财富积累的巨大优势。二者形成视觉撞击。
电影《逆世界》剧照
正如在本系列《寻找避难所(2):何处造船,去向何方》的标题:人类若不团结,若不尽快停止争斗并协力共同应对巨大挑战,那么前程漫漫,有无能力造船?何处造船?谁能登船?又去向何方呢?
这几十年来,人们多用复活节岛居民的命运作为人类命运的隐喻。正如罗纳德·莱特的《极简进步史》所列,我们的文明,是一艘满载着过去文明内涵,高速驶向未来的蒸汽船。但是,由于这艘船走得太快太远,“世界已经变得太小,以至于不能承受我们任何的大错误了”。
是啊,“前面是高山后面是大海,冷冷的北风迎面吹过来,不能够向前不能向后走”,人类在地球上绵延至今,要认真考虑以何种方式思考“我们”与“他们”,以何种方式巩固和维护人类可持续的家园了。
复活节岛摩艾石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