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圳大亚湾海域现45平方公里无毒赤潮,数以万计鲻鱼死亡
8月15日中午11点44分,市民谢先生在朋友圈发布视频,称“桔钓沙海面出现大量死鱼,其它地方有吗?”点开十秒的视频,绵延半公里长的桔钓沙沙滩上全是长20公分左右的死鱼,白花花的一片,海面上也能见到星星点点的白色死鱼,在阳光下鱼鳞还闪着光。
随后,读创记者迅速报告大鹏新区生态资源环境综合执法局大鹏渔政大队。渔政大队收到报告后,迅速赶往现场进行检查,现场渔政执法人员表示,死鱼已开始发臭,死亡已有一定时间。大鹏新区经济服务局在接报后,立即派出海洋科工作人员前往现场。记者了解到,大鹏新区相关海洋在线检测系统并无收到异常情况报告。同时,新区经服局已向深圳市报告,等待市级部门反馈。
海面上5艘渔船正在捞捕垂死或已死亡的鲻鱼
同时,新区经服局相关人员带备抽样用品前往抽取海水样本和死鱼样本,将进行水质检测和农残药残项目检测,相关结果将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反馈。
读创记者中午一点左右赶到桔钓沙现场。桔钓沙莱华酒店已未开业为由,拒绝记者进入。记者从大鹏游艇会进入沙滩后,刚好碰到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对海水和死鱼进行取样。科研人员告诉记者,这些鱼都是同一个品种,为鲻鱼。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取样
据了解,鲻鱼,就是广东人经常食用的九棍鱼,成熟的鲻鱼体长在20到40厘米。沙滩上的鲻鱼全部为成体。而在海面上,有五艘小渔船正在捞捕海面的鲻鱼,海面的鲻鱼除了已死亡的外,还有一些正在一翻一翻地挣扎当中。这些鲻鱼全身布满了圆鳞,呈青灰色,腹部为白色。鲻鱼头部大大的眼睛非常明显。
大鹏游艇会游艇停泊港池中也漂浮着大量鲻鱼尸体
而在大鹏游艇会停泊帆船的港池里也漂浮着大量鲻鱼,加上海面上的数以万计。这些鲻鱼的死亡原因究竟是什么?
“元凶”是赤潮吗?
今年4月,大鹏湾官湖和沙鱼涌近岸海域曾出现大批鱼类浮头或死亡的情况,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最终认定为该海域出现大约2平方公里的缺氧区(溶解氧浓度小于2mg/L)造成。
而8月14日、15日在桔钓沙海域死亡的均为鲻鱼,其他鱼类暂没发现异常。有人认为与赤潮有关。连日来,渔政人员及一些船员在深圳桔钓沙、杨梅坑至惠州小辣甲岛海域均发现俗称为“橙汁水”的黄色水带。
桔钓沙附近海域的“橙汁水”
8月15日下午,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科研人员对桔钓沙海域发现的垂死鲻鱼进行初步解剖检测。科研人员发现这条鲻鱼出现鳃部溃烂充血现象,在显微镜下,鱼鳃非常干净,没有发现寄生虫。在这种情况下,鱼鳃充血可能是细菌感染或缺氧导致。“同一种鱼大面积死亡可能跟缺氧有关,与这种鱼的氧耐受性相关。”
据介绍,鲻鱼作为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浅海中上层的鱼类,非常容易受到海洋表面的赤潮或缺氧水团的影响。
15日下午3点,读创记者与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科研人员取得联系。科研人员表示,目前正在桔钓沙海域进行海水监测。至于近段时间深圳海域有无赤潮报告,科研人员表示,将稍后公布。
记者了解到,赤潮是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海水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水温20到30摄氏度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监测资料显示,赤潮发生的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潮流缓慢等环境。从气象和水域环境来看,近段时间,深圳海域非常符合。
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科研人员表示,现场可初步判定桔钓沙附近海域正在发生赤潮。但至于赤潮为何种生物,是否有毒将有待稍后实验室结果才能确定。
专家确认大亚湾海域发生无毒赤潮
记者了解到, 深圳市大鹏渔政大队为避免造成海洋生态二次破坏,组织专人清理打捞海面漂浮死鱼。渔政人员连续奋战,截至15日傍晚,已清理了死鱼1500斤,海面漂浮死鱼基本清理完毕。
8月15日晚7点半,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发布通告,表示当日接到大鹏渔政大队和市民信息,称大亚湾海域海水呈红色。根据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此次海水异常是由甲藻类锥状斯氏藻引起的赤潮,片状分布于大亚湾深圳海域。赤潮面积累计约45平方千米。此藻种常见于深圳海域,不含毒素。
科研人员表示,赤潮发生区域有鱼类因缺氧死亡。
同时,建议市民避免身体直接接触赤潮海水,周边养殖户密切注意养殖生物状况,必要时配备增氧设施。
科研人员提醒,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夏季属于赤潮高发季节。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将继续跟踪监测,直至赤潮消退。
市民如发现海洋污染或海水异常情况,请联系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电话0755-21607293,或传真0755-21607310。
(原题为《大亚湾海域现45平方公里无毒赤潮 数以万计鲻鱼死亡》)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