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克平:必须采取变革性改变才能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4月15日,在由保尔森基金会和清华大学共同主办的2022年“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启动仪式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理事及亚洲区会员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植物研究所马克平教授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为使“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曲线反转”,对中国而言,除采取保护和修复方面的工作外,必须采取变革性改变,即通过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马克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希望通过未来十年的努力,使“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曲线反转”。
马克平向澎湃新闻表示,对中国而言主要是采取三方面行动,第一是保护,第二是修复,第三是变革性改变。在保护方面,一个是就地保护,比如中国现在正在努力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制定的生态保护红线,还有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其他形式的保护地,包括一些风水林等等,虽然它建立的主要目标不是保护,但是事实上它起到保护的作用,这是就地保护。天然林保护比如以国家植物园为代表的中国植物天然林保护体系的建设。第三个保护的方面就是离体保存,比如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谱的建设等等。
在修复方面,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我们简称叫“双重规划”,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的一个规划,还有像山水林田湖草工程都是修复方面非常成功的案例。
第三个就是变革性改变,这个跟“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有非常好的联系。比如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思路,其实就是变革性改变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实现可持续生产、可持续消费以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这才是从根本上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
“我觉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中国是有可能做出非常有示范推广意义的行动和案例。”马克平说。
2021年10月在中国昆明举办的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高级别会议正式通过了“昆明宣言”,宣言承诺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马克平认为,为实现这一愿景,三件事情很重要,即制定一个未来十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有足够的创新的资金机制支持,有比较好的履约机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跟中国的生态文明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跟中国提倡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高度契合的。为实现这一愿景目标,需要务实地策划稍微近一点的目标,那就是未来十年,到2030年我们要有什么样的目标,这是非常重要的。”马克平说,现在全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机构、人士,最关注的就是如何制定一个兼具雄心和可持续操作两个层面的未来十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这仍然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这是为实现愿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第二件事就是资金,有了好的目标、内容,如果没有资金支持,那也很难去实现。第三件事,是制定一个较好的履约机制,资金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很多包括如何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化,如何去评估、如何去调动政府、社会所有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其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