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蒙克的末日情节,以及影响的后世艺术家

2022-04-15 12: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蒙克 Edvard Munch - 呐喊(1895版本)

如果你在隆冬或盛夏时节来到奥斯陆,你就会了解蒙克作品的创作环境:极端的明与暗。

蒙克骨子里是个典型的挪威人,但将他放到一个更大的历史环境中。蒙克是受20世纪早期欧洲自由主义文化影响的。解放主义、末日恐惧等思潮催生了许多扭曲现实的艺术风格,包括德国表现主义(German Expressionism)。

蒙克 Edvard Munch - The Night Wanderer

蒙克 Edvard Munch - Madonna

蒙克 Edvard Munch - Two Human Beings. The Lonely Ones

蒙克于1892年-1908年期间在德国生活,并在此期间发展了国际事业。

早期在奥斯陆艺术学校时,他跟着波西米亚作家和政治激进分子时常往来于巴黎,以紧跟当时的思潮。1886年,他的作品《病孩》(The Sick Child)受到了奥斯陆艺术机构的批评,但他视其为“丑闻成就”。实际上,并不是作品的主题出了问题,而是他的表现主义与当时学院派的自然主义相冲突。

这件事也波及了其他事件。1892年蒙克在柏林的个展因遭到强烈非议而终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对蒙克作品的一次绝佳宣传。

为了制造出更多这样的“蒙克事件(Munch Affair)”,他在柏林待了16年。他的许多名作,如《麦当娜》(Madonna),《青春期》(Puberty),《呐喊》(The Scream)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这次展览展出了这些作品的经典版本。

蒙克 Edvard Munch - Separation

即使在那个年代,蒙克还是受到德国的埃里希·赫克尔(Erich Heckel),埃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尔什内(Ernst Ludwig Kirchner),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卡尔·施米特-鲁特勒夫(Karl Schmidt-Rottluff),维也纳的埃贡·席勒(Egon Schiele),理查德·盖斯特尔(Richard Gerstl)等后辈艺术家的追捧。

他们视蒙克为艺术新风潮的楷模,后称为表现主义。

他们从蒙克身上看到的,是与前辈高更、梵高一样的,用艺术表达极端情感的强烈意愿。此外,蒙克在作品中添加了新潮内容,包括新世纪对性的态度,心理困扰,玄秘法门和理想政治学。

在蒙克身上,也能看到因年代和个人因素造成的分裂。他生长于浪漫主义还比较活跃的19世纪,这是后辈体验不到的经历。他的作品中也深深印刻着童年的烙印,他的母亲和姐姐分别在他5岁和14岁时病逝,因此他通过表现主义表达一种病态,以投射一战前那段现实情景。

尽管是两辈人,蒙克与那些年轻艺术家还是在彼此身上都学到了许多。

蒙克 Edvard Munch - Bathing Man

1917年,德国艺术家埃里奇·赫克尔(Erich Heckel)在受伤期间,以《呐喊》为蓝本创作了一副木版画,上面的人物置身于战场,做着与蒙克作品中人物相似的抱头动作。1910年,席勒在水彩自画像中,将自己画成了颈部有肿瘤,面部表情呆滞扭曲的形象。

埃里奇·赫克尔 Erich Heckel - Man on a Plain

埃里奇·赫克尔 Erich Heckel - Girl with Doll (Fränzi)

在席勒创作这幅画时,蒙克已经离开柏林了。1908年,他因酒精性神经病住进疗养院。出院后,他回到了挪威。不过,他还保留着在德国学到的东西。一部分是那些年里他接触到的表现主义,那是种视加工重于打磨,混杂现实与抽象的理念。从此,他转变了风格,从传统规则中解放出来。

他的调色盘色调也变亮了,仿佛太阳照了进来。对比1894-95年和1914-16年两个版本的《青春期》,前者就显得过于阴郁沉重。

蒙克在德国学到了正统的木刻画技法,而后加入了创新部分。他将切碎的木块上色,并将它们混到一起,从而使木版画有了颜色。他经常使用木头等自然创作材料。

从他的木刻画系列作品《去往森林》(Towards the Forest)中,至少可以感觉到探索性的科学狂人行为,透过几近透明的颜色,画面好像似有似无。

蒙克 Edvard Munch - 去往森林I Towards the Forest I

埃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尔什内 Ernst Ludwig Kirchner - Head of a Sick Man, Self-Portrait

艺术家们也看到了他的变化。在1913年的一组石版画中,表现主义画家埃米尔·诺尔德(Emil Nolde)模仿蒙克的用色方式给画中的女性头部上色。

埃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尔什内在1917-18年版本的“Head of a Sick Man, Self-Portrait” 中,使用了与蒙克同样的技法:打破版画与绘画间的界限。

以上两位画家,还有贝克曼、席勒、盖斯特尔的作品,可不是蒙克的陪衬。诺尔德生于1867年,因与蒙克年龄相仿而与其有过短暂的连结关系。当蒙克的敏感缓解之时,诺尔德与其相反。早在1920年代,他就加入了纳粹党;当时的一位年轻艺术家基希纳(Kirchner)也曾深入研究过蒙克的作品。1938年,他被流放到瑞士,后因惧怕德国入侵而举枪自尽。

同许多表现主义画家一样,基希纳的作品也遭到第三帝国破坏。挪威被侵略后,他整日待在工作室创作, 直到1944年去世。

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 Ernst Ludwig Kirchner - Street, Dresden

埃贡·席勒 Egon Schiele - Self-Portrait with Raised Bare Shoulder

原标题:《蒙克的末日情节,以及影响的后世艺术家》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