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普 | 1914年《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全图》
以下文章来源于江苏省测绘资料档案馆 ,作者省测绘资料档案馆
江苏省测绘资料档案馆.
江苏省测绘资料档案馆,隶属于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是全省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涉密地理信息保密处理服务的唯一合法授权单位。负责全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收集、管理和分发服务,具备测绘乙级资质。
↑ 点击上方「中国测绘学会」
可快速关注我们
地图名称:《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全图》
地图尺寸:85cm X 110cm
地图年代:民国三年(1914年)
地图介绍:
苏州图书总汇处印行,民国三年四月校正重绘。作者吴振麟(曾任清政府驻日本代理公使)。本图所示苏州城城墙、民居、警署、水泊、街道、寺院、单位等信息极为详细,是研究民国苏州城市的珍贵史料。
SU ZHOU
历史苏州 吴地灿烂
苏州,地处江苏省东南部。简称“苏”,古称姑苏、平江,有近2500年历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苏州古城始建于春秋后期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史籍称吴大城周四十七里有余,旧城规模迄未有大的变动,城址也迄未曾改易。苏州古城区如今仍基本保持着宋代《平江图》中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
▲苏州文庙碑刻《平江图》(图源:视觉中国)
隋开皇九年(589),始名苏州。秦汉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军、路)、县治所。清康熙六年(1667)始,又为江苏巡抚驻地。辛亥革命(1911年)爆发后,撤府并县,古城区内外为吴县城厢。民国三年(1914年),实行省、道,县官制,分一省为数道,于苏、常之地设苏常道,治所苏州,吴县属之。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以城厢及近郊建立苏州市,与吴县分治。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辖吴县、常熟、沙洲、太仓、昆山、吴江6县(市)。截至2021年3月底,苏州市下辖姑苏、虎丘、吴中、相城、吴江5个区及苏州工业园区,代管常熟、张家港、昆山、太仓4个县级市。
《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全图》中以闭环的粗黑线条表示苏州城墙,并标出城门方位,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共六座陆门,分别为齐门、阊门、胥门、盘门、葑门和娄门。
“臣心拱北”之齐门,阖闾十年,吴国大军攻破了齐国,齐王把女儿交吴为质,吴太子聘齐公主为妻,齐女年幼思亲,日夜涕泣,于是阖闾造了这个城门,让她登楼而望故土,又称望齐门。清康熙初重葺,顾嗣立题“臣心拱北”额。七十年代修水闸,拆除水城门,现已不存。
“气通阊阖”之阊门,吴王阖闾欲破楚国,而当时楚国在吴国的西面,所以立以此门,以通天气,因此阊门又叫破楚门。吴国大军当年就从此门浩荡而出,西进伐楚。“吴趋自有史,请从阊门起。”这是陆机在《吴趋行》里提到苏州的第一句话。伍子胥象天法地始筑吴都,阊门便是这座城池“气通阊阖”的首门,它见证了苏州城两千五百余年的沧桑变迁。
▲修复后的阊门(图源:视觉中国)
“姑胥拥翠”之胥门,又称姑胥门。为春秋吴国建造都城时所辟古门之一,以遥对姑胥山(姑苏山)而得名。
▲古胥门城楼遗址。与盘门同为苏州幸存的古城门。(图源:视觉中国)
“龙盘水陆”之盘门,《吴地记》:“旧日蟠门,尝刻木作蟠龙,镇此以压越。”吴国处于辰位属龙,故在城南设蟠门,城上刻木蟠龙,面向越国,象征吴国征服越国。
▲盘门是中国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图源:视觉中国)
“江海扬华”之娄门,《吴地记》载:”娄门本号缪门,东南秦时有古(缪)县,至汉王莽改为娄县。”故名。
▲重建后的娄门(图源:视觉中国)
“溪流清映”之葑门,北宋朱长文编撰的《吴郡图经续记》认为“取封禹山以为名”,方言将“封”说成“ 葑”。元末重建、明清重修的葑门,也是水陆两门并列,陆门外有瓮城一道。陆门之上有重檐歇山式城楼三间两层,曾悬清代翰林顾嗣立所书"溪流清映"横匾。现无存。
吴时娄门不开,“欲以绝越也”。唐时八门俱开。宋初填塞蛇、匠门,留阊、胥、盘、葑、娄、齐六门。南宋时为便于守卫,只开五门。元末张士诚占据苏州后,在六门添造了月城(围绕在城门外的半圆形小城)。太平军攻占苏州后,曾将月城拆除。太平军失陷后,清廷又将葑、娄、齐、胥、阊5门的月城恢复,直到民国时期苏州城内格局一直没有变化。
SU ZHOU
水韵苏州 城水共生
《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全图》上可以看到苏州城内河流密集、桥梁密布,和城内道路一起,构成了苏州古城的水陆双棋盘结构,成就了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之貎。
苏州城内水系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由主干河道组成的干河系统;一是由诸多支河组成的支河系统。其中干河水深河宽,主要作用在于沟通和调节支河之水,使全城水位、流速大体保持一致,历来由官方对其管理与疏浚,所以又称为“官河”;而支河系统则是联络全城各处的渠道。而苏州的主干河道,就被称为“三横四直”。古城内宋代有河道82公里,桥314座;清末有河道58公里,桥241座;现存河道35.28公里,桥168座,是全国河道最长、桥梁最多的水乡城市。有赖于苏州地方政府长久的疏浚和维持,姑苏城的“三横四直”至今还保持完好,就像健康的血管为苏州的城市机体承担着养料输送的重任。
▲苏州古城航拍(图源:视觉中国)
第一横河,西自阊门水关桥起,经至德桥东行至过军桥入第二直河者,一直到娄门流入护城河。此南条之分支也。
第二横河,即引第一直河之水。从渡子桥起,东行至芮桥,穿过第二直河。又东至乘鱼桥,分流南注,出竹隔桥入第三横河。又东行至顾家桥,会第三直河之水,从相门流出(以前流入狮子口的内城河转而流出娄门)。
第三横河,亦引第一直河之水。从歌熏桥起,东行至西馆桥南,穿过第二直河。又东至夏侯桥,会北来竹隔桥下第二横河支流一道,合而东行,直至迎葑桥,合第四直河之水,从盛家带迤南出葑门。
第一直河,自皋桥起,南行经升平桥、歌熏桥直至盘门城桥会流,折东归入内城壕。
第二直河,自教场河起,穿过第一横河,南行都亭桥、榖市桥等穿第二横桥,南至西馆桥,再穿第三横桥,折西至盘门新桥,与第一直河合流。
第三直河,北自齐门赌带桥。至跨塘桥南,穿过第一横河。南行至悬桥,穿过城心支河一道。又南至顾家桥,即与第二横河合流,出狮子口归入城河,出娄关。
第四直河,北自华阳桥,引第一横河之水南流,至奚家桥东,南行至新桥,穿过城心支河。又至庙堂桥,分流转东,萦绕长元学宫出水门桥,穿过第二横河,进官太尉桥,迤东至望信桥,与第三横河合流,出葑门。
SU ZHOU
古城苏州 城建焕新
苏州在城建规划中,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为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做出很多努力,加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弘扬苏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的苏州基因,彰显苏州名城价值。苏州在城市建设中对古城的基本格局、建筑高度、建筑造型、建筑色彩进行严格的控制,规定古城区内建筑高度不得高于23米,即高度不得超过北寺塔,完整地保存着古代城市建制,将大大提升古城历史文化特色。正是如此,苏州古城成为国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范例。
▲白墙青瓦的古城区和远处高楼林立的新城区(图源:视觉中国)
同时作为经济强市,苏州古城之外的新城区拥有现代化高楼大厦,更大范围内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增强苏州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实现城市发展的提升。
▲苏州卫星图(图源:百度百科)
原标题:《科普 | 1914年《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全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