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将建“来华犹太难民数据库”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政府如何安置逃亡犹太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和上海中、英、德文报刊如何报道犹太难民在华、在沪生活?以犹太难民为主角的微小说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档案精编》中寻得。
8月13日,在“八一三淞沪会战”纪念日这一天,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办的《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档案精编》新书首发暨“来华犹太难民数据库”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张元济讲堂举行。
《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档案精编》新书首发暨“来华犹太难民数据库”研讨会现场。
《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档案精编》由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主编,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一函四册,即《文件报刊》《亲历记忆》《杰出人物》《专家视点》,首次披露了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公共租界年报等资料,为犹太难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中,《亲历记忆》汇集了宋庆龄、何凤山等人谴责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文章和记录;齐拉赫·瓦尔哈夫蒂格、劳拉·马戈利斯、王替夫等人设法救助犹太难民的回忆;犹太难民的中国邻居们的回忆等。
《杰出人物》则介绍了“洋八路”汉斯·米勒、“波兰白求恩”傅拉都、担任美国财政部长的布鲁门撒尔、上海犹太画坛巨擘希夫、从难民少年成长为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斯特恩等二十位来华犹太难民中的杰出人物。
最后一卷《专家观点》汇集了“来华犹太难民研究”课题组专家和国内外同行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纳粹大屠杀对犹太民族和文明的影响”、“犹太难民来上海的路线、时间、人数和安置情况”、“1941年波兰犹太人如何在上海沦为难民”、“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社区”等十七篇。
主编潘光说:“很多记忆资料不抢救就没了,宝贵的资产就消失了。据统计,我采访的人中有200多人不在世了,多亏当年采访了。这个课题让我们可以采访更多的人。”
此外,四卷《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汇编》只是发表了潘光团队收集资料与成果的一小部分。为了将更多资料奉献给读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还计划建立“来华犹太难民数据库”。2017年3月,该数据库入选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2017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宗德宝表示,纸质图书无论如何精良,总会留下遗憾,因为有很多很好的资料出于篇幅、时间限制没能汇编。“即便图书可以不断修订,修订也没有数据库更新来得快。如果你在资料里发现瑕疵,数据库也能随时更改。”在他看来,“来华犹太难民数据库”可将更多的文献及时公之于众,方便更多的人参与整理、研究,以便更好地传播好中国声音。
据会议讨论资料,“来华犹太难民数据库”计划在规模上展开三期:第一期收录数十卷难民回忆录及旧报刊中的犹太难民资料。后者主要以二战时期犹太人主办的期刊和中国当局对犹太难民的主流媒体报道为素材,包涵21份期刊,约30卷以上。
第二期则是犹太难民与中国档案资料集成。这一期以世界各地存档的中国犹太难民档案为素材,既包括上海、哈尔滨、天津、大连、青岛、香港等地的档案资料,也尽可能收集美国胡佛档案馆、意大利邮轮公司档案馆、日本、俄罗斯、波兰、奥地利、德国、英国外交部档案馆、以色列国家图书馆和犹太复国主义档案馆等地的历史资料。
第三期则是犹太难民口述史。“我们尽可能把这些资料搜集齐全,放在我们的数据库里面,这样就可以为我们的学者、专家提供更多基础性资料。”宗德宝称,该数据库全部体量将不少于8000万字、照片10000幅、视频1000分钟。
“数据库开发的最大难点在于原始资料的精准搜集。由于资料散存于多个馆所,既使得到各相关馆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但多数涉犹太难民的资料都存于相关文献之中,还有就是外文资料没有登记造册,这为查找增加了难度。另外,由于资料本身涉及的语种较多,这就需要大量既了解这段历史,又要懂多门外语的人员积极参与,最理想的懂八种语言,这个困难巨大。”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