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徐有威丨小三线大格局:小三线建设研究八载忆述

2022-04-15 18: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徐有威

现在回想起来,有五个时间节点,在我的小三线建设研究的学术生涯中,具有非常意义。

第一个节点是2008年12月29日,时任上海档案馆编研部主任的邢建榕学兄到上海大学历史系举办讲座。讲座中,他偶然游离主题之外,提及他曾经翻阅过上海档案馆馆藏的上海小三线资料,发现它们“非常有趣”。这是我第一次听说世界上竟然有小三线这回事情。建榕学兄这句无心插柳之语,犹如一道透过乌云的曙光,照亮了我未来的学术人生道路。

第二节点是2013年11月11日,我申报的《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获批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2013年从此成为我的小三线建设研究的元年。

第三个节点是2021年5月24日,我得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的通知,我的国家基金重大项目获得结项,结项评语为:“经审查予以结项,等级免于鉴定。”

第四个节点是2021年7月1日,我拿到了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8卷本约302万字的《新中国小三线建设档案资料与研究集成》(第1辑)。这是由国家出版基金2020年的资助项目,其从前期的寻找整理到后期编辑校对,历时10年。该书将成为三线建设研究第一种大规模资料汇编而造福学界。

徐有威主编:《新中国小三线建设档案文献整理汇编》(第一辑,8册)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年出版

第五个节点是2021年8月13日,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东林研究员合作主编的《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七辑,上海小三线建设者回忆录)(上海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出版。该论从第一辑出版于2015年,截止第七辑,字数共约为373万字,它是国内外第一种以小三线建设研究(同时包括大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学术出版物。

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1-7辑)
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2021年出版

这五个时间节点是我的小三线建设研究过程中的几个亮点。但是,我更加要说的是,这是全国范围内无数的三线建设亲历者、研究者和相应从业人员默默奉献的结果。本文提及的三线建设,包括由国家投资的大三线建设,和由全国各省区市自行投资的小三线建设。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13年至2020年期间,全国约共有74个有关三线建设的项目被准予立项。这些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二项(2013年度和2017年度)、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一项(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一项(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包括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七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同时还有省部级项目(如四川省社科重大项目三项),各大专院校和地方政府项目。

具体情况如下:2013年8项,2014年4项,2015年6项,2016年7项,2017年9项,2018年13项,2019年18项,2020年9项。在今年的2021年刚刚公布的国家社科基金(包括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评审结果,三线建设研究又有四项研究荣获资助。

国家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社重大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这三大基金,在全国社科领域具有指标性意义。近年来的全国三线建设研究成果的衍生产品有一部电影、四部文献纪录片和二次摄影展,还包括2021年度四川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分别获得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的特等奖。

与此同时,从2009年以来,有关三线建设的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有逐年大幅度提高的良好趋势。

与此同时,《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包括中国现代史分册和经济史分册)等三大文摘多次转载,《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杂志也曾出版一篇论文。在《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六辑中,我们约请包括全国三线建设研究者和其他相关当事人57位朋友(包括从本科生到博士后的多位学生),撰写文章回顾他们的研究经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中看到三线建设研究一骑绝尘现象出现后面的故事。一般人很难想象,在中国当代史下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旁支学科,在十年时间中几乎是从零开始,会如此的异军突起,大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感觉,足以称之为中国当代史学界的“三线现象”。

第三届全国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合影
(2021年10月22日·四川绵阳)

正如梁启超之名言“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小三线建设研究这个新兴领域中,这个法则特别如此。

我经常对我的研究生说,中国当代史的研究领域和其他中国史的研究领域非常不同的地方在于,因为它是新兴学科的特点,我以及很多老师,和您们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有的地方我还不如您们,因为我们不可能和您们一样有时间整天泡在档案馆中在去采访亲历者的路上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我只要遇到年轻的同行朋友,都不厌其烦地重复我的这套说辞。

凡是熟悉中国当代史研究现状的朋友,经常告诉我的一些彼此心领神会的困惑和迷茫。而我经常在各地做有关小三线讲座时,则鼓励那里的年轻朋友: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么,具体怎么解释呢?我在广州建议当地的年轻朋友可以先做广东小三线建设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乘势研究广东当代工业史。在此取得一些成果后,就接着开展广东当代史的研究。因为这些以广东小三线本质上是一个圆心的同心圆,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如果一位年轻博士毕业三十岁开始这个研究规划坚持不懈二三十年,他很有可能就是广东当代史当之无愧的专家。而广东这个地名,可以替换为中国所有29个有小三线建设项目的省区市的地名,用现在的流行语就是可复制可推广。在这一长期的研究过程中,这位朋友因为时刻接触当代史的各类资料乃至人脉,属于当代史研究能征惯战的一线骁将,如果有宁静致远的情怀,有触类旁通的能力,则对中国当代史的整体把握,也有可能因此更上一层楼。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鉴于小三线建设分布在中国除去台湾之外的所有省区市,我建议各地对大小三线建设研究的朋友,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区域特色和各类资料,开疆拓土,就地取材研究各地的相应课题。

比如,我建议山东师范大学的朋友,研究山东小三线;建议桂林医学院的朋友,研究以广西河池为中心的广西三线建设;建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朋友,专攻江西三线建设研究;建议青海师范大学的朋友,开展青海大小三线建设的研究;建议湖北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朋友,开拓湖北小三线建设研究;建议湖北十堰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朋友,依托老东家二汽集团,研究十堰这个因大三线建设而兴城市的故事;建议湖北宜昌三峡大学的朋友,研究三线建设背景下的水电业;建议陕西汉中和四川绵阳的朋友,研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内迁故事;建议四川攀枝花学院的朋友,研究三线建设背景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建议四川攀枝花党校的朋友,汇编出版三线建设研究论文的论丛;建议有安徽背景的东华大学的朋友,研究安徽小三线建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充满信心,期待着在可预期的未来,来自各地频传的捷报。 

有一些曾经以三线建设作为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生,毕业后没有在高校历史系工作。按照传统的思路,他们和过去的三线建设的研究,就此永别了。但是我鼓励他们就近开展相应的研究。一位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的同学就业于老家安徽芜湖的一所高职学院,我建议他研究有着上海小三线背景的现在位于芜湖的海螺水泥集团,以及在皖南地区的有着上海小三线背景企业的前世今生;一位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同学,就业于广东韶关市委党史研究室,我建议他继续做广东的小三线研究,因为韶关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的小三线企业。

发表论文难,发表核心杂志的论文更加难,年轻学者特别难,这是历史学界的共识。我有一个习惯,凡是去每个有小三线建设的省区市实地调查时,都特别去该省区市的社科院,向它的作为核心杂志的院刊编辑介绍我的小三线研究和全国三线建设的研究情况,由此得到很多编辑朋友的热忱响应。我在举办三线建设的学术会议时,还特别约请这些编辑朋友参加我们的会议,加强彼此的了解。

记得在2019年6月的江西南昌的“首届中国三线建设史研究工作坊”期间,来自《江海学刊》、《史林》、《江西社会科学》和《贵州社会科学》等杂志的编辑参加了会议。在2019年11月湖北宜昌举办的“记忆与遗产:三线建设研究高峰论坛”中,我邀请《当代中国史研究》、《宁夏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和《史学月刊》等杂志编辑共享其盛。

又记得在宁夏银川拜访宁夏社科院《宁夏社会科学》主编许芬研究员时,意外获悉她是从辽宁支援宁夏银川三线建设的第二代。随后她特地到湖北宜昌参加我们的三线建设会议。她告诉我:您们会议论文中讲的事情,都是我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啊!随后许主编在《宁夏社会科学》开设了三线建设研究的栏目,亲自做责任编辑,仅在2020年第2期和第4期就发了2组6篇文章;2021年第2期又出版了一组笔谈5篇。在一年半时间内,一家核心杂志高密度地出版了11篇文章,全国罕见。

更有素不相识的广州《开放时代》杂志主编吴重庆教授,从上海大学历史系的网站上找到我的电邮,写信给我约稿,先后帮助组织出版了二组六篇文章(含译文)。他还热情介绍我认识福州的《东南学术》杂志的编辑朋友。什么叫传说中的好杂志好编辑,这样的就是。

在我的研究过程中,得到诸多朋友的鼓励。特别是媒体朋友的帮助。我们的研究得到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主流纸媒关注,同时得到人民网、新华网和澎湃新闻等主流新媒体的帮助。澎湃新闻为我的小三线研究特别开设了一个特别栏目“小三线建设口述史”,澎湃新闻近年来上线我们的研究的文章,累计字数已近100万字。澎湃新闻曾经派记者罗昕小姐随我们深入皖南实地采访。

记得那次我们结束采访在开车回上海的路上,罗小姐撰写的报道文章已经上线。新华社安徽分社社长王正忠兄获悉我的研究后,安排记者王立武兄,在我的陪同下二次深入皖南采访。随后他撰写了一篇内参,三篇报道文章由新华网上线,一篇报道文章由《新华每日电讯》刊出。这一组合拳的文章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朋友们的帮助无处不在。本文的正标题,就是当代史研究的著名学者、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金大陆兄前几天的一次闲聊中所赐。大陆兄的评论,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他对我的《口述上海:小三线建设》(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的评论:“上海小三线建设的研究,可上下呼应政治与经济,左右贯通五湖与四海,内外串联城镇与社会,是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好选题、好路径。”看到这些既有入木三分的内涵,又极为工整乃至对仗的语句,不由得令人拍案称绝。借此机会,我向大陆兄和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朋友们,唱个肥诺,遥致由衷的谢意和敬意。

徐有威小三线寻访飞行行程图
(2017年1月—2021年12月)

在今年五月我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结项之后,我的小三线研究还会在路上。

徐有威(左二)和广东小三线亲历者重返广东小三线企业旧址
(2019年12月·海南省琼中县)

正因为三线建设研究是一门新的学科,如何缜密地做好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地做到大陆兄期待的“小三线大格局”,走得稳走得好走得远走得潇洒,与时偕行开枝散叶,对得起这座可遇不可求的“富矿”,是值得我们这些研究者深思的重大课题,远比申请几个单纯的科研项目。

当然,宏观设计和微观处理要齐头并进。在未来的几年中,我计划做以下几项工作。

在全国三十多家大学和地方党校朋友的支持下,在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我计划2022年推出《三线建设研究四十讲》,为日后在全国高校和党校开设三线建设课程,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大量的各类史料的整理和出版,是三线建设这个新兴学科的当务之急。我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新中国小三线建设档案资料与研究集成(第2辑)》的筹备工作,这辑将和上海档案馆合作,选编他们馆藏上海小三线的档案资料,同时计划申请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上海小三线在全国29个省区市小三线建设中,无论从哪个维度看,都是首屈一指。因此上海档案馆的小三线资料的整理和出版,具有非常重要价值。我和陈东林研究员会继续合作,在已经出版的7辑《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2021年版)的基础上,会继续推出以后各辑。

我计划乘势而为,在未来的时间中开展后小三线建设的项目的研究。近年来我在实地调查研究全国小三线时,足迹所至约20个省区市的原小三线企事业单位遗址,意外发现这些企事业单位并没有像江湖传说中的均已不复存在,而至少约有30%的有着小三线背景的企事业单位,在上世纪80年代关停并转之后,不但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活了下来,而且现在活得有滋有味,为国家的军工建设乃至民生建设,特别为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

对于这个课题,我称之为1960-1980年代的原小三线以后的后小三线研究,时间跨度为1980-2020年代。这样打通1960-2020年代,完整和长时段地考察中国当代史上的这个主题,把三线建设研究作为中国当代史研究的一滴水或说一滴血进行取样“化验”,一定更有学术特别是现实意义。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作为中国当代史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小三线建设乃至三线建设的研究刚刚起步。一般人很难想象,在中国当代史下属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旁支,在十年左右时间中,会如此异军突起。但是只有百尺竿头,才能更进一步。

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未来肯定会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难。我经常把我的经历,作为克艰攻难的法宝告诫给我的研究生。在采访小三线建设亲历者时,我经常遇到被采访的老同志流泪叙述往事,一次在上海采访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同志,另外一次在海南海口的座谈会上有一位小三线二代,他们都是热泪盈眶不能自己。对我这个在莺歌燕舞岁月中长大的60后,是一种终生难忘的经历。

徐有威(右二)在采访陕西小三线亲历者(右一,左一)
(2018年12月·陕西铜川)

由此我经常勉励我的学生同时自勉: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算什么,看看这些老同志吧,他们的泪水、汗水乃至血水,应该永远成为我们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动力!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21年第3期(总第91辑),转载自公众号:“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2022-04-14。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