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非遗崂山】崂山区文旅局: 保护传承非遗项目 峪夼柳腔发扬光大
为实现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个时期来,崂山区文旅局注重峪夼柳腔戏曲的保护培育工作,将非遗项目挖掘整理,得以有序保护传承,使这项古老文化艺术焕发出旺盛生命力。
日前,区文旅局文保中心工作人员来到北宅街道峪夼村,组织实施市级非遗项目——峪夼柳腔发展现状普查工作。
为进一步理清峪夼柳腔的历史脉络,区文旅局还组织专业文化制作团队,到峪夼村素有峪夼柳腔“活化石”之称的李元岱家中进行音像资料采集录制。李元岱老人今年99周岁,是峪夼柳腔的第三代传人,老人自幼受前人启蒙,对峪夼柳腔这项地方戏曲痴迷喜爱,潜心研习戏曲唱腔扮相,十几岁登台,深得好评,一人身兼小生、老生、老旦等多个角色,代表作有《越墙记》、《双蝶记》等。李元岱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普查通过访谈的方式,让老人打开了“话匣子”,饶有兴致的讲述峪夼柳腔的沿袭历史,发展变化等内容,得以使拍摄下视频资料,留下宝贵的崂山非遗项目的第一手史实素材。
随后,区文旅局工作人员又在峪夼村文化活动室采访了李忠敏、李忠连、李忠林、李瑞蕾等柳腔文艺骨干,收集整理峪夼柳腔的传承脉络,并拍摄了部分峪夼柳腔历史资料及经典唱腔等。
柳腔是青岛地区独有的古老戏曲剧种,始于清乾隆年间,源于大沽河流域,后广泛流传于青岛地区。峪夼柳腔起源于崂山区北宅街道办事处峪夼村,早在清末年间便以其高超的演技闻名四村八疃。
峪夼柳腔早期演奏形式简单,配乐只有一只手鼓或一副呱嗒板。19世纪后期受“四弦小调”的影响,采用四弦胡琴、唢呐帮腔。现代的峪夼柳腔,将竹笛、二胡、琵琶、笙、扬琴、月琴、中胡、大锣、手锣、苏锣、战鼓、中钗、小钗融合到演奏中,丰富了演奏形式。峪夼柳腔的演员都是当地村民,他们自发成立剧团,根据传闻、历史故事和热点实事,编写剧目、利用农闲集中排练,每逢节日进行演出。峪夼柳腔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成为家喻户晓的农村文化表演艺术形式。
为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崂山区文旅局将峪夼柳腔确定为重点非遗候选项目,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派出人员对项目挖掘整理,启动“口述历史:崂山民间故事”影像记录项目,用于峪夼柳腔视频资料的拍摄、影像资料的记录和留存。邀请戏曲专家对剧团进行培训,指导街道文体中心、峪夼社区挖掘整理峪夼柳腔史料、创编新曲目,提高演艺水平。组织推动峪夼柳腔“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展示推广,扩大社会影响力。培训传承队伍,街道、社区不定期以“走出去、请进来”方式组织传承人培训班,培育壮大峪夼柳腔传承队伍。
2021年9月,峪夼柳腔被青岛市政府评为青岛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使这项古老的戏曲焕发了勃勃生机。
目前,当地已经形成了以柳腔剧团为中心,通过传习课堂、进社区、入校园等方式,培育了一批热爱柳腔的中青年群体。峪夼柳腔以崂山区为核心、不仅活跃于胶东半岛,还影响到了河北、江苏、东北地区。
在去年举办的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中,峪夼社区选送的柳腔新唱《不落的灯塔》,用新唱段铭记历史,在群众中获得很大反响。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柳腔的创新性也在不断展现,经典曲目要传承,也要创作能展现当下百姓生活面貌的新曲子。在山东省第三届农民艺术节暨青岛市首届农民艺术节戏曲展演北宅专场上,一曲柳腔新唱《唱支山歌给党听》获得了观众热烈喝彩。
《不落的灯塔》
《唱支山歌给党听》
原标题:《【非遗崂山】崂山区文旅局: 保护传承非遗项目 峪夼柳腔发扬光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