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谢映霞:韧性城市评价体系构建

2022-04-14 18: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导读

在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论道规划二十一:科学规划增强韧性”上,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谢映霞应邀作了题为《韧性城市评价体系构建》的精彩报告。

作者 | 谢映霞

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谢映霞教授针对韧性城市评估方法及评估策略的议题,从韧性城市的建设背景、韧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城市全生命周期减灾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释。

#1

韧性城市评价的框架

谢映霞教授首先指出,目前韧性城市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灾害频发和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韧性城市建设城市如何在重重挑战与危机中,应对各种变化保持自身的发展活力,如何提高城市系统面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响应和适应能力,以及灾害发生后如何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恢复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韧性城市”理念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韧性城市特征一方面强调应对外来冲击的缓冲能力,另一方面强调增强城市的学习能力,抓住挑战带来的机遇,保持发展活力。提升城市规划的预见性和引导性逐渐成为当前国际城市规划领域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韧性城市评价是为了有效评价和科学量化城市韧性,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尝试了不同的技术方法,研究不同城市和国家应对地震、飓风等多种灾害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从各自领域出发建立起韧性城市研究的框架体系。

接下来谢映霞教授梳理了国际上韧性城市建设评价的相关体系框架。洛克菲勒基金会评价韧性城市主要从领导力和策略、基础设施和生态、健康与福祉、经济和社会4个维度共12个目标进行韧性评价。旧金山韧性城市评价体系则从环境、社会文化、教育、灾害、健康、基础设施、生命线等这些方面来展开韧性评价工作。

 

韧性城市评价指标——洛克菲勒基金

北京市韧性城市指标体系从城市系统和韧性管理2个维度出发,构建包含12个方面、83个绩效指标的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各类三级指标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能明确反应二级指标的内涵,且体现了多样性、冗余性、适应性、鲁棒性、协同性和恢复力六大韧性特征。其中城市系统方面包括间建筑、人员、基础设施、交通、生态环境。韧性管理方面主要涉及领导力、资金支持、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管理能力、恢复能力和京津冀协同能力。

 

北京韧性城市指标体系

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ISO 37123的韧性城市指标体系框架从经济、教育、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金融、治理、健康、住房、人口与社会环境、休闲、安全、固体废弃物、通讯、交通、城市/区域农业和食品、城市规划、废水、水等18个方面,并按照应急管理程序(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和重建)提出了74项指标,用以衡量“韧性城市”建设水平。

 

ISO 37123与ISO/TC 268其他标准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国际上韧性城市建设评估框架是围绕国家策略、国际相关的指导文件来从经济、管理、基础设施、人文环境、自然资源等多角度多方位建立多层次的指标体系。在梳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谢教授指出不仅要从识别城市风险入手,结合城市特点进行韧性评价,还要考虑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发展战略等背景,重视收集城市数据,包括自然地理数据、人口分布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基础设施数据、经济发展数据和应急管理数据等。在此基础上,综合提出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多层次韧性评价框架。

#2

城市减灾措施

在城市韧性提升策略方面,谢映霞教授介绍了城市全生命周期减灾的概念,全生命周期的减灾对策主要包括城市功能布局、建筑设计、基础设施保障、应急管理和灾后恢复几个方面,此外还应探讨使城市更具活力的市场化的减灾机制。与城市管理职能对应的可操作的城市全生命周期具有以下四个阶段:

1、规划设计阶段

以预防为主,坚持避让原则。首先城市选址要避让危险源,城市规模应适中,布局应合理,这与城市防灾减灾具有直接联系。例如北川老县城处于地震断裂带,又是一个深山峡谷,一旦出现灾害损失就特别大,因此规划前期应尽量规避这些风险。规划前期的避让、布局、规模都是和防灾减灾有直接关系。

 

北川地震前后选址对比

2、建设开发阶段

以政府管理为主,应提高管理部门执政能力,加强城市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

3、城市运行阶段

应建立快速的应急响应机制。由于城市社会经济资源的有限,工程设防标准具有一定限度,需要建立应急机制提升城市整体防灾减灾能力。,做到提前预防、快速响应、积极恢复。例如,郑州7·20暴雨后城市新增了应急响应的标识标志,隧道提前封闭,一定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

 

郑州暴雨洪涝前后标识标志灾害对比

4、城市更新阶段

城市需要更新改造老旧设防设施,补足短板,提高设防标准。城市更新不仅要考虑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还应考虑城市防灾措施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工程设施及非工程措施不断适应发展和变化的城市,使城市更具韧性、安全和活力。

供稿单位: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