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欠薪、滞销、掉队:柔宇没有新故事 | 热点关注

2022-04-14 08: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撰文 | 赵晨希

编辑 | 李信马

题图 | IC Photo

2022年3月30日,有网友在职场社区平台脉脉上爆料,柔宇开启邮件发薪模式:每个月底收到的不是工资,而是一封欠薪邮件。

图片来源:脉脉

实际柔宇大规模拖欠工资的现象,早在2021年9月就已经出现,员工当月的工资发放部分,10月工资暂停发放,尽管柔宇表示将后续补发,但承诺一直未兑现。据多家媒体报道,柔宇内部通知清明节后,员工继续放假三个月,5至6月将按照深圳最低工资标准计酬。

图片来源:脉脉 

紧接着,供应链端也传出柔宇拖欠项目结款,有媒体披露了柔宇多个合作方的催款邮件。 

一位柔宇前员工对DoNews表示,自2021年从柔宇离职后,拖欠的工资至今没有发放。另一位离职员工也对DoNews表示,柔宇拖欠了他四个月工资,金额达到数万元,在他入职新单位后,至今依然没有收到补发拖欠工资的通知。“欠薪快一年了,工资补发消极处理,拿回欠薪遥遥无期。”这位离职员工感慨道。 

柔宇前员工刘尚告诉DoNews:“柔宇产品做得比较差,目前在职或者离职的都欠薪了,一直没有发过工资,仲裁也没有效果。开庭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接受调解,六个月后强制执行,发放拖欠全部薪资,一年后发放期权和奖金;第二是不接受调解,就算当面算工资,每月工资只算基本工资(月薪结构=基本薪资+岗位工资),很多欠了两三个月的员工算下来只有一万多,期权和奖金都没有。绝大多数员工只保留了邮件证据,柔宇不认可。”许多被拖欠工资的员工不懂法律,出庭也没有律师,面对柔宇处于弱势。 

天眼查显示,柔宇与多家企业存在买卖合同纠纷,包括戴尔(中国)、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等。在终本案件(暂时终结案件)中,柔宇被深圳中级人民法院执行标的9503.1万元人民币。 

柔宇公司是2012年由清华电子工程系本硕、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刘自鸿与其另外两名校友共同出资创立的,官网资料显示,其业务主要聚焦于柔性显示屏和全柔性传感器,以及包括折叠屏手机和其他智能设备在内的全系列新一代人机互动产品。

天眼查数据显示,柔宇最近一轮融资发生在2020年5月,F轮,金额为3亿美元。自2012年成立以来,柔宇共计融资13轮,其中不乏知名的企业与投资机构,如顺丰控股、IDG资本、深创投、前海母基金、基石资本、松禾资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

 资料来源:天眼查

 然而“学霸”领头、背靠知名投资机构、自称“折叠屏手机先驱”的柔宇,并没有在柔性显示屏市场以及折叠屏手机市场大展拳脚,相反成为行业里的“异类”。2020年,柔宇先后在美国和内地申请IPO,但均未成功。随着2021年资金缺口愈演愈烈,柔宇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

钱都去哪了?

目前柔宇拥有To B和To C两种商业模式,To B主要是提供一些柔性解决方案,如柔性显示、柔性传感、智能终端,To C包括折叠屏手机、智能手写本、蓝牙耳机、自拍杆等C端消费品。但无论是To B还是To C业务,均没有帮助柔宇实现“造血”。 

其招股书曾披露,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亏损3.59亿元、8.02亿元、10.73亿元、9.6亿元,合计亏损31.94亿元。同期营收分别是6472.67万元、1.09亿元、2.26亿元、1.16亿元。 

柔宇声称持续亏损主要原因是公司产品依然处于市场拓展阶段,销售规模比较小,新产品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商业化落地前景不明。一方面,柔宇不断扩充、改进生产线,比如,2018年时,柔宇“全球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原创技术的全柔性屏大规模量产线”宣布投产。研发、厂房、生产线建设均带来一定经营成本。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柔宇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例均超过240%. 

另一方面,柔宇全柔性显示屏实际产量大于销量,如2018年产量是7748(小片),而实际上的销量则是2099(小片),2019年产量31.4万,销量5.27万。这也造成了库存逐年上涨,产品积压严重,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柔宇存货账面价值分别是1.03亿元、1.65亿元、5.95亿元、4.8亿元。库存一直是手机厂商的“天敌”,曾经有不少手机厂商倒在了库存积压的“大山”面前,如“中华酷联”时代的酷派。大量消费电子产品库存随着时间流逝,产品跌价,不但影响了企业利润空间、品牌溢价,还将影响新产品的路径规划,甚至新品推出的进度。 

供应链侧,柔宇下游客户的应收账款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柔宇应收账款分别是2919.55万元、4149.41万元、8759.3万元、9760.26万元,占营收比例分别是45.11%、38.05%、38.59%、84.09%。下游客户应收款项增多,造成供应商侧柔宇也无法按时付款,同时,IPO等募资渠道终止,使得柔宇现金流高度紧张。

招股书中,柔宇预计未来仍然将持续亏损,并面临一系列风险,比如未来几年无法实现盈利,营收无法实现增长,亏损金额持续增大,资金状况、研发投入、业务拓展、人才引进、团队稳定等方面受到限制或者不利因素影响。 

不幸的是,这些预计都成真了。 

2021年冬天小敏花费近2700元买了柔宇第一代折叠屏手机Flex Pai,“价格经济实惠,但是用了没几个月就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后续售后服务也不能让人信服。”DoNews翻阅京东等电商平台,发现柔宇折叠屏手机好评度欠佳,比如京东平台商某销量较高的商户好评度只有74%,一些用户在购买手机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柔宇也称受生产工艺、原材俩、生产质量控制等因素影响,在较为严格的验收措施下,依然难以避免产品出现质量缺陷。 

定位模糊,两头摇摆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柔宇在战略选择上却没有做到聚焦,定位也不清晰,反而在To B和To C两端均没有站稳脚跟。深度科技研究院张孝荣对DoNews说:“柔宇曾经技术一度先进,但一直没有找到大范围的应用场景,产品迟迟卖不出去,与行业头部厂商相比差距不小。”

2018年,柔宇发布了第一代折叠屏手机FlexPai,2019年Q1量产出货,但直到两年后,柔宇才发布第二代折叠屏手机产品FlexPai 2。

在产品推出频率方面,对比竞争对手,2019年华为发布首款5G折叠屏手机Mate X后,每年都有折叠屏手机的更新,2020年的Mate Xs,2021年的Mate X2、Mate X2典藏版、P50 Pocket,在铰链设计、摄影功能等维度均有更新。

三星自2019年发布首款折叠屏手机Galaxy Fold后,如今也更新至第三代,既有横向折叠形态的Galaxy Z Fold系列,又有纵向折叠的Galaxy Z Flip系列。

IDC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194.73万部,三星以71.59%市场份额占据全球第一,华为以10.56%(约21万部)位居第二名。2021年全年,中国市场折叠屏产品规模约150万台,华为以49.3%市场份额位居第一,三星以28.8%排名第二。

而柔宇折叠屏手机在2020年上半年产量4.86万片,销售2.21万片。翻看京东自营店评价,柔宇评价在2000条左右,华为均在万条以上。

图片来源:京东

“柔宇做折叠屏手机是被迫的。”旭日大数据董事长孙燕飚对DoNews表示,柔宇最初想做柔性屏供应链,但其他厂家OPPO、vivo、小米等不用其产品。于是,柔宇希望通过做折叠屏手机起到表率作用,但柔宇手机的实际效果并没有比华为、三星更好,使得其他手机厂商对柔宇柔性屏兴趣进一步降低。

技术路径方面,柔宇采用自有知识产权的ULT-NSSP(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柔宇称,该技术制程温度更低,器件结构更简单,工艺流程更简单,生产设备投入更小,所生产的全柔性显示屏具有更好的弯折特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降低了产线的投入成本。

但是,其他手机厂商却有其他想法。 

“柔宇的柔性屏卖不出去,其他手机厂商也不愿意买单。第一,技术风险比较大,有产品质量的风险。良品率在提升的过程中,做到普及,需要厂商的选择。第二,对于其他手机厂商而言,选择柔宇的技术路径存在风险,即供应链被控制的风险,相当于,鸡蛋只放在了一个篮子里面。”孙燕飚说。 

2019年,柔宇公开指责小米公然造假,“炒概念”。小米总裁林斌发布微博,宣称小米攻克柔性折叠屏技术,做出全球第一台双折叠手机。柔宇科技副总裁樊俊超随后在其朋友圈,发长文怼小米价值观Low,称全球拥有柔性屏技术和柔性终端产品并且两者都能量产的只有柔宇。 

图片来源:网络

“叫板”小米事件之后,当时不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柔宇此举不明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B端客户。

孙燕飚认为,第一,柔宇在技术路径和产业链方面单兵作战,导致成本过高。第二,没有得到下游手机厂商的集体扶持,甚至还与一些手机厂商存在冲突。第三,原来做供应链,后来又去不擅长的领域做消费电子产品,使得资金消耗更快了。 

柔宇并不是没有意识到问题,据《经济观察报》报道,2021年前后,柔宇一度想成为屏幕供应商,专注于To B领域,为此还砍掉一些销售团队,但后续并没有进一步动作。相比之下,京东方、华星的解决方案的成本更低,更容易普及。柔宇兼顾To B和To C市场,实际上既充当了裁判员,又充当了运动员,而一家企业很难既做好供应链厂商,又做好终端企业。 

“柔宇是孤独的创新者,它的创新并没有得到产业链的支持。”孙燕飚总结道。

(文中刘尚、小敏为化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