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和105名员工在超市打地铺|贴近的地方②
【编者按】
此时的上海,空荡荡的。
千万个市民守在家中,等一个春天;众多的医护、警察、司机跑在路上,为一个胜利。
还有在暗夜里亮着的几盏灯:街角的24小时无休便利店,社区附近最熟悉的那家超市,以及嗷嗷待哺的孩子指盼的母婴商店……疫情里,这些或大或小,贴近的地方,见过许多的急难愁盼,牵动着无数人的眼泪和笑容。
即日起,“澎湃人物”栏目推出专题“贴近的地方”,讲叙疫情中小店内外的故事。
王忠魁记得,深夜电话那头婴儿的啼哭,混杂着年轻妈妈焦虑的嗓音。孩子刚出生20天,没有母乳,也没有奶粉了;还有一位年轻姑娘,想要一根数据线——手机对封控中的人来说很重要,她用不到10%的电量打来电话求助。
浦东封控至今,王忠魁所在的超市发给社区的订单就有30000份左右,还有发往集中隔离点的被子,发去工地食堂的菜肉,都是疫情里人们最紧缺的。
41岁的王忠魁是超市的店长,3月28日封控后,他和105名员工就在一万平方米的卖场打地铺。
跟平时相比,这段时间突发状况很多,但王忠魁觉得,疫情也让他有机会跟同事朝夕相处。朋友小黑哥,封控前带着太太住进了超市,帮忙运送物资——他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热情开朗,每天开着面包车从早忙到晚,那个年轻妈妈的奶粉,就是小黑哥送去的。
留守的人每天调进蔬菜、禽肉等生活物资,之后分拣、打包,还另外增加了配送,“都在尽自己的责任”。为了减少人员聚集,105人后来只留下88人。
事实上,3月5日到现在,王忠魁只回家过一次,拿衣服。每天晚上,他都给家里人打电话,10岁的儿子会让他注意安全,但从不问他什么时候回去,因为知道更多的人需要他。
【以下是王忠魁的口述】
“那根数据线对她很重要”
4月1日清晨,我接到第一个寻找物资的电话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后来才想起,政府公布了一批封控期间物资保障供应企业名单,其中包括我们大润发超市,上面留了我的手机号码。
我们店位于惠南镇,2008年开业,有一万多平方米,四百多名员工,是镇上的大型商超之一。其实,我去年12月才调到这边当店长,原来在杨浦区的长阳店。
我刚挂第一个电话,紧接着,第二个电话打了进来,很快,又接到了第三个电话……最多的时候,我一天接了上百个电话。
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年轻妈妈深夜哭着在电话里说,她小孩刚出生20天,没有母乳吃,家里也没有奶粉了,问我能不能给她送奶粉。
我听到婴儿的啼哭声,混合着年轻妈妈焦虑的嗓音,想起了儿子刚出生时,如果没有吃的该怎么样。当天太晚了,第二天早上,我让人给她送了指定的奶粉过去。对方打电话过来感谢我,一连说了很多声“谢谢”,还问能不能把我介绍给其他有需要的人。我就把我们负责母婴用品的人推荐给了她。
因为接连不断地求助电话,我开始思考,这个时候大家最紧急的物资是什么,除了蔬菜、肉、米等,一些年轻人不会做饭,家里也没有锅子,对他们来说,方便食品是眼下最迫切的需求。
有一个小姑娘打电话过来说,手机充电器坏了,只剩下不到10%的电,想要一条数据线。小区封控后,手机成为对外联系的唯一渠道。
平时,我们的商品销售情况是可以预测到的,但这种紧急情况下,很多的需求是不可预测的。像惠南这边有一个集中隔离点,半夜突然需要一批被子;一些工地食堂采购的菜肉突然翻倍;还有奶粉、纸尿裤的需求量也剧增。
也有的人,打电话过来说,想要烟、打火机,酒,对这些不紧急的需求,我们没有办法配送。
那几天,我接到电话后,会把任务分下去:有的人对接社区,有的人对接企业,有的人对接酒店、公寓等。他们分拣、打包,之后安排人派送。
配送物资的员工在跟志愿者核对订单。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我们店有一辆车办理了通行证,每天都排得满满当当。封控前,朋友小黑哥给我打电话说,他不想呆在家里,想过来帮忙运送物资。之后,他也申请了通行证,带着太太住进了我们店,每天帮忙运送物资。
小黑哥是土生土长的惠南人,热情开朗,每天开着自己的面包车从早忙到晚,一天来回跑几百公里。像那个年轻妈妈的奶粉,就是小黑哥去送的。
“白天是超市,晚上是卧室”
我平时住在杨浦区,距离我们店四十多公里,开车要一个多小时。
3月5日至今,我没有回家住过,仅回去拿过一次衣服。我记得,那时浦东已出现阳性病例,开始了网格化管理。3月12日,我接到通知,接连有三例阳性病例此前几天来逛过我们超市。我们整栋大楼被要求闭环管理两天。
很快,我把一周之内在这里上班的所有人都召了回来,包括一楼商铺的工作人员,加起来一共有六百五十多人。统一由我们这边管理。
我们这栋楼有四层,一楼是商铺,二楼是我们超市,三楼和四楼是停车场。那两天,商铺的员工睡在商铺,也有的睡在车上;我们大润发员工,也有睡在车上的,但多数在我们超市、以及办公室打地铺:下面放一个防潮垫,然后盖一个被子,白天把防潮垫、被子叠起来放进柜子里。
在办公室打的地铺。
那一次,大楼里住了六百多人,幸好只有两天。那两天,我们进行了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全部都是阴性。3月15日,我们恢复了正常营业。
但我们都很小心谨慎,每一位员工必须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而且每天在必要的地方进行消杀。
其实三月初,我们有一名员工检测阳性了,被隔离在闵行区,一直没有回来上班。三月底,又排查出了一名,之后店里没有再出现过阳性病例。
谁也没想到,上海的阳性病例越来越多,被封控的小区也一天天增多。员工出去变得困难,来的顾客也越来越少。
3月27日晚上,上海公布浦东于第二天凌晨开始实施封控。
知道这个消息时,距离封控只剩四个多小时了。我们立即准备物资,把店里所有的蔬菜、水果、鱼肉等基本生活物资,全部摆到货架上。平时我们分两班倒,当天有一百七十多员工上晚班。
一下子来了很多人。政府安排了警察、城管维持秩序,所以现场还算井然有序。那天营业到12点半,货架上的很多东西都卖光了。
下班前,我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确定了封控之后哪些人留下来。
4月13日,王忠魁跟同事视频电话沟通。
一开始,有105名员工留了下来。但后来形势越来越严峻,考虑店里人越多,风险越高,断断续续让一些员工回去了,最后剩下88名员工在店里。
其间,我们遵循上海市防疫政策统一规定,做一天核酸检测,做一天抗原检测。
每天,我们早上吃包子、牛奶、鸡蛋;中午和下午自己做饭炒菜,一般都炒两个素菜,一个荤菜。店里有各种生鲜食材,做熟食店员工都在,负责安保的员工烧的咖喱土豆、糖醋排骨也很好吃。
我很感激他们的付出,感谢他们陪着我坚持。
“都在尽自己的责任”
那两天,电话响个不停,4月3日后,保障物资供应的电话换成了客服经理的电话,我的电话慢慢就少了。
跟平时一样,我早上六七点起床,吃完早餐,八点开始上班,安排进货、分炼、打包、发货等。中午吃饭时,我会跟管理层简单地开个会,聊下当天的工作进展,以及第二天的工作安排。为了避免聚集,每次开会也就几个人。晚上十一点左右睡觉。
我们前期准备充足,像米面油,方便面,鸡蛋等,还有一定的筹备。蔬菜、水果,肉类食品等,稍微紧张些,但我们也是隔一天进一次货。以前每天进货,且品种较多,最近的品种比以前少。
前一段时间,我们从昆山和嘉兴调蔬菜、水果、禽肉。因为浦东封控了,司机过来后,没有办法回去。所以,我们让上海的司机去接,卸货后再把车子开走,这样就避免了接触和隔离,节约了时间成本。最近,上海蔬菜批发市场由政府统一管理后,我们开始从批发市场调货,这样更方便一些。
一开始,我们配送的也都是基本生活物资,主要是蔬菜、禽肉的套餐。后来逐渐出现不同的需求,我们根据情况,开始了一些多样化的配送,水果、餐巾纸、方便面……比如4月9日,万华城一个小区,我们统一配送了奶粉、纸尿裤等过去。
有一段时间,我们接的主要是社区、志愿者,以及政府的团购订单。一些业主打电话过来,我也是建议他通过小区统一采购,我们再统一配送,因为配送人员确实有限。
最近,形势慢慢在好转。惠南镇政府牵头,让德邦快递过来帮忙配送,购买的物资品种也增多了,有五十多个品种,包括基本生活物资、日用品,以及一些休闲食品等。
快递公司配送物资。
4月7日开始,我们又开通了APP的线上订单。不过因为配送人员有限,一天只开放了300单,通过大润发优鲜平台,以及饿了么平台购买,由蜂鸟来配送。每次放出来,不到三分钟,全部被抢光。
从封控至4月12日,我们发给社区的订单大约有30000份,多数都是蔬菜、禽肉的套餐。另外还有志愿者、政府和企业的其他订单。高峰期时,我们一天要承担5000份保障物资的供应。
员工打包后,统一配送的物资。
虽然人员少,工作量大,突然事情多,但大家情绪都还好。4月12日,大润发总部调了一批人员支援上海,我们店里来了20多位同事。他们带来了口罩,棉纱布,帐篷……后续将负责分拣和打包的工作。
其实,我们一些封控在家的员工,觉得家里太闷了,也提出想回来上班。他们多数是惠南镇,以及周边祝桥镇、大团镇人。目前上海市要求我们加大保供,接下来一些员工可能会被召回。
整个保供环节里,各个零售企业都在尽自己的责任,我们只是一个点,是这个行业里的一个缩影。
4月12日,从外地调来的同事在一楼搭帐篷。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