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对最佳拍档,怎么还不上热搜?

2022-04-15 10: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韩小兔菌 视觉志

你敢尝试,在黑暗中奔跑吗?

如果不是知道了「刘翠青」这个名字,人们恐怕很难想象——

原来有一种信任,可以让人在黑暗中狂奔。

“嘭——”

随着一声枪响,这个叫刘翠青的女子如子弹发射一般冲了出去。

她戴着眼罩,前方一片黑暗。

看不见光,更看不见跑道。

而她,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胆怯。

因为刘翠青的身边,有一个高大强壮的男人,正在迈着与她相同频率的步伐,一起向前飞奔。

但是,这个男人的田径号码牌上,没有编号,也没有姓名。

只写了一个英文单词“Guide”——引导者。

他叫徐冬林,是刘翠青的领跑员。

在国内盲人运动的历史上,他们是陪伴彼此最久的一对搭档。

也正是因为有他,刘翠青的人生不再只剩下黑色。

盲人能做的,不止按摩

刘翠青并不是天生的盲人。

1991年,她出生在广西南宁一个偏僻的农村。

由于家庭贫困 ,爷爷奶奶、父母、兄弟姐妹等一家九口人,挤在一间破旧的平房里。

父亲和爷爷的身体不好,全家都靠母亲一人来维持生计。

翠青从小就活泼好动。她喜欢跳舞,喜欢表演,每年都被选上参加六一儿童节的演出。

照片中,她的大眼睛很灵动,眼神中满是天真和希望。

可10岁那年,她的天突然黑了。

开始时她只是眼睛红肿,母亲以为是当时正流行的红眼病,给女儿买了眼药水。

过了几天,翠青的眼睛还不见好。

母亲又带她上南宁市的医院检查,翠青被确诊为青光眼。

断断续续治疗了4年,刘翠青的视力一直下降。

直到14岁那年,她完全失明。

从那之后,翠青开始变得安静,自卑。

家里人把她送到了聋哑学校。进学校后她依旧沉默寡言,常常双眼空洞地坐在一处发呆。

一次,地方媒体来到盲校采访,问翠青未来的理想是什么。

她说自己想开一家按摩店,那样就可以为家里分担了。

“在大家眼里,盲人除了按摩,还是按摩。”

刘翠青从没想过,自己灰暗的人生有一天会迎来转机。

2009年,残联来学校里选人,刘翠青因突出的体育特长而被选中,开始接受专业的田径训练。

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么跑步?

后来,同学们能够经常看到,操场上有个沉默的女孩,反复地练习跑步,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

她经常摔跪在地上,身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伤口,却从来没哭过。

因为她知道,当一个残疾人想要成为专业运动员,就要比寻常人多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努力,刘翠青最后成功进入国家队。

她的成绩虽然很出色,但换了4任领跑员之后,始终没有很大的突破。

直到她遇见徐冬林。

他和她的故事

徐冬林比翠青大三岁。

12年前,身为短跑运动员的他,因训练时大腿拉伤,从此中断了运动员生涯。

仅22岁的徐冬林无奈宣布退役,黯然离场。

一次偶然的机会,残联教练邀他去做“领跑员”。

许多人对“领跑员”这个词极为陌生,因为这是一个,拼尽全力却无名无姓的角色。

“领跑员”大多数以陪衬的方式出现——

成绩栏上没有领跑员的名字;

虽然可以和运动员一同站上领奖台,但却没有属于他的奖牌……

那一年,这个意气风发的帅气小伙,毫不犹豫地接下了。

而这个身份,也从此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

2013年12月,在东莞的体育场,刘翠青和徐冬林第一次见面。

徐冬林的性格开朗、健谈,遇上了内向的刘翠青,也有些不知所措。

他主动跟她说十句话,得到的回应往往只有一个“嗯”。

长期生活在黑暗中的刘翠青,不习惯去信任别人。

他并非她的第一任领跑员,她也不是他见过的第一个盲人选手。

可刘翠青给徐冬林留下的第一印象,是特别的。

图源:央视新闻

刘翠青是全盲运动员,白天和黑夜都难以分辨。

我们可以试着感受一下:

当你闭上双眼向前走,不出半分钟,手就会不由自主地抬起来,在空气中四处摸索。

你的身体也随之变得僵硬,总怕撞到东西,怕脚下突然踩空。

正常走路都十分困难,更别说跑步。

即便是至亲拉着,也做不到完全大胆地向前走,更何况是一个陌生人呢?

图源:东方IC

训练时,徐冬林站在前方冲翠青喊:

“没有东西,前面很空旷,你大胆跑吧!”

但只能看到翠青很努力地在跑,速度却跟不上来,犹犹豫豫的样子。

很多人不知道,盲人因为总是担心前方有障碍物,所以习惯重心向后,跑步时身体也会后仰。

徐冬林为了能当好刘翠青的“眼睛”,他做了一个决定——

自己尝试带上眼罩,生活3天。

可他没想到的是,蒙上双眼之后他竟寸步难行,完全无法生活,只坚持半天就受不了了。

“戴上眼罩的那一刻,恐惧便从心底升起,是无法压制住的。”

“就连喝水、走路都十分艰难,每走一步,都不知道接下来是悬崖还是峭壁。”

这就是刘翠青的世界。

永远被无尽的黑暗裹挟。

“你是我的眼”

徐冬林意识到,想要和翠青建立信任感,就得参与她生活的点点滴滴。

吃饭、散步、听歌,他开始注意刘翠青生活中每一处细节。

刘翠青有时系不紧鞋带,他蹲下来重新帮她系;

吃饭时,他默默记下了她的喜好和忌口,每次都会点她喜欢吃的菜;

《夺冠》上映后,他带她去“看”电影,耐心地为她描述每一个场景。

……

他们除了睡觉洗澡,其余时间都在一起。

图源:广西新闻频道

对翠青来说,徐冬林与其他领跑员也很不一样。

别人都是直接把她牵到座位上,叫她不要乱动。

而徐冬林会跟她描述周围的环境,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告诉她前方有认识的人,可能会打招呼,让她提前有个心理准备。

时间久了,他不仅仅是她的领跑员,更是她的眼。

两人搭档的第一场比赛在2014年。

韩国仁川亚残运会,刘翠青一骑绝尘,横扫100米、200米、400米、4X100米、跳远五项金牌,成为那一届残运会的最强黑马。

中国女飞人,一战成名。

也正是这一次,徐冬林和刘翠青之间建立起了百分百的信任与默契。

2015年世界锦标赛,刘翠青打破了尘封10年的世界纪录,斩下4枚金牌。

2016年里约残奥会,他们再一次以巅峰的状态,两次夺得冠军。

去年东京残奥会,刘翠青夺得女子400米T11级决赛金牌,打破了残奥会纪录。

他们并肩作战,一骑绝尘,为祖国拿下几十枚金牌。

一根绳子的信念

徐冬林与刘翠青之间,仅靠一根10厘米长的「牵引绳」相连。

刘翠青负责不停地向前跑。

方向、节奏等,全部都交给徐冬林来把控。

徐冬林的手向内侧弯曲,刘翠青就知道要跑弯道了;

许冬林的手往后一放,刘翠青就知道他们即将抵达终点……

除此之外,两人的抬腿高度、步幅、摆臂幅度都需要完全一致。动作稍有不同,就会发生拉扯和磕绊。

从侧面看,只能看到一个人的身影。

图源:视觉中国

徐冬林说:

“这根绳子可能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一根普通的绳子,但是对于我们俩来说,这个就是眼睛、方向、信任。”

刘翠青与徐冬林之间的这根牵引绳,一系就是八年。

他们迈着相同的步伐,勇往直前,所向披靡。

有徐冬林在,她什么都不怕。

他们约定过——

从起点到终点,谁都不可以松开这根绳子。

可唯独那一次,徐冬林放手了。

那是2016年的里约残奥会,400m决赛。

“嘭!”枪声响起,两个人如箭一般发射出去。

奔跑过程中他们发挥稳定,超越了第三名、第二名。

然而,抵达终点的那一刻,徐冬林终于支撑不住倒下了……

他的表情十分痛苦,摔在地上站不起来。

刘翠青感觉到徐冬林松开了绳子,顿时慌了神。

翠青不知道,决赛前,徐冬林的膝盖半月板严重撕裂。

教练叫他休息,徐冬林却态度坚决:

“不要告诉翠青,她没和别人配合过。”

即便跑的过程中,徐冬林的腿已经疼得没有知觉了,他也坚持要带着翠青冲过终点线。

在跑道尽头,徐冬林抬起头,他看到别的运动员都有领跑员陪在身边,只有翠青独自一人喘气的背影。

她不知道自己得了第几名。

徐冬林强忍着疼痛来到刘翠青身边,告诉她:

“我们是冠军!”

身处异国他乡的两个人,看到中国国旗升起的那一刻,感到一切都值了。

八年的相互成就

数年后,两人参加《朗读者》,董卿问翠青:

“假如给你三天光明,你最想见到的人是谁?”

翠青像小姑娘一样笑了:

“第一眼我想看一下我的领跑员,听说他很帅!”

图源:《朗读者》

这对最佳拍档,经历了八年的相互陪伴与相互成就,共同为祖国赢得了57枚奖牌,45枚金牌。

很多人直呼他们“在一起”,实际上徐冬林已有了自己的家庭,妻子非常支持他的事业。

他和翠青,更像是高山流水一般的感情。

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是彼此的光。

镜头前,翠青对徐冬林说:

“是你让我知道,虽然我的眼睛看不到,但我还有手,有脚,没什么可放弃的。”

而徐冬林更想感谢翠青:

“如果没有翠青,我估计很难站上奥运赛场。是翠青让我延续了体育生涯,实现了我的奥运梦想……对我来说,她一直是我的’外挂’。”

她看不到光亮,却如小鹿一般奔跑。

他本已退役,却成为了她的“眼睛”。

2021年的东京残奥会,有一张图火出圈了。

图源:视觉中国

他将她托举过头顶,而刘翠青高高地举起国旗。

“你举起国旗,我举起你。”

这是属于他们二人共同的高光时刻。

照片上,这个女孩露出了前所未有的灿烂笑容。

她从未看过世界的样子。

此刻,却感受到了万丈光芒。

监制:视觉志

原标题:《全中国最好磕的一对,怎么还不上热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