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话说西汉治国理念
西汉(前202年—8年12月)是继秦之后第二个在国土上实现大统一,在意识形态上实现大一统的王朝,公元前202年,刘邦建都长安,萧何说:“古云天汉,其称甚美。”于是,建国号为汉。史称“西汉”。从汉高祖建立汉朝到汉武中兴,汉王朝经历了两次深刻的社会转型,对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史为鉴,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理性认知。
由秦的依法治国到汉初的黄老刑名立国,是西汉王朝治国理念的第一次大转型。秦王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教训给予西汉统治者深刻的影响,促成了西汉王朝治国理念的变革,把“黄老刑名”学说推上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崇尚“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一是在经济上,推行轻徭薄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汉高祖刘邦从执政之日起,就十分注意通过减轻赋税来调整国内的生产关系,从汉文帝到汉景帝,都把轻徭薄赋作为国策。《汉书·景帝纪》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些政策促进了秦末以来因为连年战争而凋敝的经济很快得到恢复。汉初,朝廷财资拮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迎来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财力充足,府库丰盈,有所谓“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之说,为汉武帝开疆拓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农业发达相伴随的是,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纺织业和瓷器制作,通过丝绸之路输送到古罗马、印度等国家;科学技术水平领先世界。从西汉时期开始就有非常详细的天文记录,包括公认的人类第一次对太阳黑子的记录。在数学领域,诞生了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
二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郡国”双轨的国家治理体制。西汉王朝建立以后,有鉴于秦末农民战争中趁机东山再起的六国贵族,成为反秦的重要力量,与刘邦为代表的刘姓势力形成新的矛盾生态,中央政权不得不谨慎决策,选择了封国与郡县并存的政体。即所谓“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在中央实行与秦朝相同的郡县制,地方实行与周朝相近的分封制。为了防止地方分裂势力危及中央政权,刘邦盟下“非刘氏莫王,非功莫侯”的誓约,然而,后来许多异姓功臣还是跻身亲王行列。
这些政策,对稳定汉初国内的社会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帝国赢得了数十年和平发展的内外环境。同时,也积累许多社会矛盾。首先,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所封的王侯,在自己的封国内,私铸钱币,征收赋税,培植势力,严重威胁着王朝中央政权的统一,终于在汉景帝三年(前154)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几乎葬送了西汉王朝。其次,经济上的宽松在调动小农积极性的同时,也助长了地方豪强的兼并趋向,到汉武帝初年,连大儒董仲舒都感到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分配不公。再次,随着汉朝综合国力的提升,汉与匈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争取代和亲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严峻的现实挑战把实现新的变革提到了汉中期统治者面前。
以意识形态“大一统”为主导,汉武帝推进国家治理理念的第二次大转型。一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摈弃“黄老刑名”,致力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元元年,在著名的“举贤良策对”中,博士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为汉武帝采纳,被后来论者概括为“独尊儒术”。如果说,秦始皇的贡献在于通过统一战争,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大统一”,那么,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义就在于实现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一统”,从而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儒家”的统治地位。二是在经济上,推行“限民名田”“盐田官营”,强化货币管理,打击豪强兼并,增加中央财政积累。三是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完善内朝、外朝决策机制,削弱丞相权力,在地方上推行削藩,通过实施“推恩制”,削弱以至剥夺诸侯国的权力,打击分裂势力;四是在军事上,推行“积极进攻”政策,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元朔二年(前127)到元狩二年(前121),先后五次对匈奴发动战争,严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使其从此无力大举南下,造成了“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的局面。与此同时,从元鼎六年(前111),到太初三年,先后多次出兵平定南越国、滇国等少数民族政权内乱,奠定了汉帝国的基本格局,使汉王朝的版图达到了609万平方公里;五是在外交上实施“凿空西域”战略,派遣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与丝路沿线少数民族政权和域外国家的关系,开创了陆上“丝绸之路”。所有这些,创造了西汉历史上第二个发展巅峰。班固在《汉书》的赞语中写道:“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无为
治国理念的转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进一步成熟。之后,儒家思想一直作为历代封建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从国家治理到民间家风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儒学”的统治地位才被否定。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仍然对现实有着化育人文的价值。
上层建筑的每一步改革,都对于经济基础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促成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综合国力的大大提升,使得西汉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绚烂、璀璨夺目的朝代。经学研究成果丰硕。涌现出以校订《古文尚书》、著《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而闻名的经学家孔安国和以编著《战国策》《五经通义》《说苑》等著作而受到朝廷重视的经学家刘向;史学编纂创新发展,司马迁所著《史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纪传体史籍的先河,后来为历代史书编纂者所遵循;文学繁荣,百花竟艳。“汉赋”成为西汉文学高度繁荣的标志,涌现出以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汉赋四大家”为代表的散文群体,名篇荟萃,佳作连绵,群星争辉。《上林赋》词彩旖旎,《羽猎赋》气势张扬,《两都赋》工笔重彩,都是穿越千载、脍炙人口的文学经典,“汉乐府”成为中华诗史上灿烂夺目的一页。美术音乐汉韵高蹈。西汉王朝是我国写意艺术的源头。至今存放在汉武帝茂陵的十五件国宝级石刻作品,想象丰富,线条流畅,表现汉代艺术家踔越的艺术重抽象能力。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西汉王朝国家治理体系的转型充分说明,改革和创新是推动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
作者:杨焕亭
原标题:《话说西汉治国理念》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