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5年前的“大胆”判决,让142亩山林15年内“重获新生”,后续更出人意料……

2022-04-11 20: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十几公里外,抬头就能看见,这里的天空完全是红彤彤的,太吓人了。”回忆起2006年的那场山火,忠县任家镇铁山村的村民们仍然心有余悸。

2006年10月17日,忠县人民法院对这起失火罪案件依法作出一审判决,邱天仕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周心龙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邱天仕时年64岁,周心龙67岁。同年12月28日,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二人之前几乎已被确定的命运最终得到改写。

15年后,忠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教导员谢钧感慨地说“现在看来,改判之后的效果确实更好,更有意义。”

▲《重庆晨报》当年报道截图

一把山火烧掉了保持33年的“金字招牌”

麻杆是青麻剥掉之后的枝干,可制成火把照明,这在忠县当地很常见。2006年8月29日晚,邱天仕、周心龙应邀帮邻村村民收割完稻谷后,急匆匆就往家赶,临出发前,抓了一把麻杆在手上。因为着急回家,他们甚至没有吃晚饭,饿着肚子就走了。他们显然没有预料到,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夜晚。

因天黑路陡,邱天仕将周心龙提供的麻杆点燃共同照明。经过周武山林区一个名为“陡坎子”的地方时,邱天仕将快燃尽的麻杆尾端随手扔在林区路上。二人未熄灭正在燃烧的麻杆继续赶路,不料路边的松叶、枯草层层叠叠,火苗悄悄地燃了起来。

这一年,重庆恰逢百年不遇的大旱,到处井涸田干、树焦草枯,忠县相关部门早已下达了两次禁火令,严禁明火进入林区。但是,山火还是猝不及防地在这里烧了起来。

几分钟后,邱、周一行人打着火把从林区走出来,到了公路上。正在巡逻的护林员发现林中起火,大声呼喊,让他们赶快熄灭火把,回去灭火。一棵棵高大的马尾松树梢、青杠树树冠被点燃了,大火在干燥、酷热的林区猛窜、扩散。

铁山村11组时任组长袁成被护林员凄厉的呼救吓了一跳。他抬头看向周武山,只见两股强风一吹,火势呼一下上扬,整座山头瞬间就被点燃了。

护林员急坏了,几乎流下泪来,一边呼天抢地,一边打电话给村支书记谭仕良。谭仕良立即向县林业局报告,并紧急组织200多村民上山扑火。很快,更多的救火人员从县城和附近乡镇源源不断赶来。县委书记、县长迅速赶到一线指挥。直至凌晨3时许,在分片“围歼”之下,凶猛肆虐的大火才终于被扑灭。村民们发现,火焰将有的石头都烧炸裂了,一地狼藉里,还烧死了杯口粗的长蛇、硕大的野兔等。

火灾过后,原本遮天蔽日、葱茏茂密的周武山林区一片焦黑,惨状令人心惊:142.3亩森林过火,烧掉马尾松林木9424株,所烧林木折合成木材高达258.74立方米,整个山头几乎被烧得光秃秃的。

▲火灾过后的周武山林区现场

这把火也烧掉了忠县自1972年以来保持了33年的“全国无森林火灾县”荣誉。对这个荣誉,县里当然是非常看重的。县林业局还到全国会议上做过经验交流,被奖励了一部卫星电话,虽然很少拨打,但是它所代表的沉甸甸的荣誉和那份成就感,工作人员们至今念念难忘。

获得“广泛认同”的一审判决

邱天仕和周心龙是在扑火现场被带走的。当晚9点15分,忠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接到警情便立即前往现场侦查,很快就锁定二人具有重大作案嫌疑。县检察院也很快介入此案。2006年10月17日,忠县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

邱、周二人上诉,他们表示认罪,但希望得到更轻的判处。二审承办人谭卫华回忆说,本案一审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从传统司法角度而言,不需要改判。而且,包括审判长周进、审判员徐海在内,二审合议庭对一审的判决也充分认可和理解。百年不遇的大旱之中,这样的判决,可能更能触动人们已经习惯33年无森林火灾的倦怠神经。

事实上,这场火灾也的确在当地影响恶劣。虽然大火凌晨3点最终被扑灭,但全县党政机关干部、武警消防官兵、天池国有林场职工、当地群众近3000人参与了扑救。忠县分为前乡和后乡,任家镇铁山村位于前乡,远在后乡的马灌等乡镇,也有村民翻越山脉,闻讯赶来救火,影响可见一斑。

由于是山地,消防车和水根本都上不去。如果不是报告及时、指挥得当,很多人奋不顾身,果断劈砍出隔离带,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现任忠县法院刑庭庭长魏永洪说,当时忠县法院50多名干警也踊跃参加了救火。专业人员在前面用树枝打熄火焰,他们就紧跟在后面清理零星的火苗,防止复燃。

当地村民记忆犹新,大火初步扑灭后,法院干警和大家一样,满面熏黑、疲惫极了,直接倒在林子里就睡着了,几乎每棵树下都是人,横七竖八的。县里紧急调运方便面和矿泉水,远近乡镇为之一空。

排查隐患、防止复燃的工作持续了五天五夜,当地许多村民吃住都在上面,一直等到天降大雨,才彻底放心下来,终于可以回到村里,躺在自己的床上,睡个安稳觉。

这场大火给所有人留下了异常真切的恐惧感受。所以,一审判决也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同,维持这个判决符合公众的预期。但是,二审合议庭在多次研究案情之后,却出现了不同的处理意见。

法官必须看见案件中具体的人

一把火,烧秃了周武山,也烧掉了县里看重的“金字招牌”,还让近3000人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扑救,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后果严重。无论从法律专业角度,还是群众朴素的价值观来看,两名被告人似乎都应该入狱服刑。

但是,司法从来都不是千篇一律的机械流程,而是纤毫必争、极致幽微的精细工作。二审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和考量,从司法理念和案件细节上一遍遍推敲,最后终于坚定了大胆改判的意见。

2006年12月28日,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邱天仕被改判为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周心龙被改判为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二人保证完成对烧毁山林的补植,巡山护林,积极恢复环境。法官不判坐牢,让其植树,这在当时可谓是“破天荒”的创举,立即引发了业界聚焦和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二审法槌敲响之前,可以想见,关押在看守所里的邱、周二人一定渡过了许多煎熬的时刻。但是,法官们又何尝不是一样长夜难眠?维持原判是最保守、最没有风险的做法。公众可能出于义愤,觉得应该将两名被告人关进监狱,以儆效尤。但是,法官才是对案件的全部情况有最全面认识的人。每一份判决指向的都是被告人无比真实的人生。加盖鲜红印章的判决书,本质上是对被告人命运的规划书。

法官必须看见案件中具体的人。审判长周进说,合议庭基于众多原因,完成了这次改判。首先,当时,中央提出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为本案提供了重要指引。其次,我国古代律法中即有恤老的传统,优秀的法治文化应该传承,以缓和刑罚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问题。而且,据当地村民证实,邱、周二人平时为人忠厚老实、非常本分,很值得同情。再次,两名被告人都年过六旬,并非恶意犯罪,确系疏忽大意,主观过错较小。事实上,警方在救火现场将他们带走。当时由于积极扑救火情,二人手脚还有不同程度的受伤,民警带他们到医院进行了紧急处理。

此外,还令合议庭揪心的是,邱天仕是一名孤寡老人,身患疾病,是村里的“五保户”。周心龙也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妻子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气管炎、贫血病等多种疾病,多年前就丧失了劳动能力,需要人照料。周心龙20多岁的儿子手脚残疾、智力低下,生活无法自理。如果两人入狱服刑,势必会滋生更多的社会问题。

对邱、周二人判处实刑,造成的山林损失也一时难以挽回。如果判处缓刑,让二人补植树木,还能对恢复环境有实际贡献。这个胆大的想法和思路渐渐清晰。

法官到看守所询问邱、周二人是否愿意补植树木。两名被告人都表示愿意植树、将功赎罪,并写下了保证书。周心龙说,虽然树苗一角钱一根,但是他会全力完成植树的。邱天仕全部家当不足500元,周心龙比他更贫穷。但是,他们恢复山林的决心非常坚定。

一份判决书未必能承载一个司法裁判的全部

2006年12月18日,审判长周进、审判员徐海、助理审判员谭卫华在合议笔录中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走进法庭,当庭宣判。

徐海回忆说,“如今,在有关环境资源的司法实践中,补植树木、增殖放流等恢复性措施已经成为常态性做法。但是,15年前,要做这样一个判决,确实是一次拓荒,是需要一些勇气的。”

为了得到各方对判决的理解和支持,判决之前,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带队,合议庭前往忠县政法委征求意见。之后,又到任家镇委政府、铁山村村委征求意见。各级组织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赞同法院的思路和考量。公平正义之路步步坚实。

两名被告人需要完成补植,这个内容没有写进判决主文。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邱、周二人以写保证书的方式,对补植进行了承诺。一份判决书确定了案件审理的最终结果,但却未必能承载司法的全部内涵。

本案判决之后,当事人是否完成了补植,合议庭对此非常关注。2007年植树节前夕,邱天仕和周心龙各自带着30多名亲戚朋友,扛着锄头来到山上开始植树造林。法院之前对各级组织的走访、沟通也开始发挥积极作用。县林业局提前对补植区进行了测算,从常备的上千亩苗地中调配树苗,并按照马尾松和枫香树3:2的科学比例指导种植。任家镇、铁山村40多名领导、干部、职工前来帮忙,村里几乎全部的劳动力都加入到了植树队伍之中。

▲2007年植树节前夕,邱天仕和周心龙各自带着30多名亲戚朋友,扛着锄头来到山上开始植树造林,承办法官现场进行监督。

邱天仕、周心龙干得格外卖力,他们挖树坑、施底肥、栽树苗、垒泥土,衣衫都汗湿透了。除了植树,他们还现身说法,向在场干部群众讲述自己的惨痛教训,忏悔自己毁林犯罪后的惶恐不安,起到了非常好的教育警示作用。

周武山山形陡峭、土地瘠薄,石块很多,种树并不容易。当天,一审、二审法官都赶到现场,对植树进行了监督验收。二审审判长周进告诉邱、周二人,不仅要完成植树,还要日常看护和浇水,保证成活率。同时,还要义务巡山护林,以自己的惨痛经历,告诫山林周围的村民、路过的群众:不能在林区抽烟、打火把、烧杂草,不能上坟烧纸、放鞭炮等。

两位老人态度非常诚恳,连连答应:“我们做错了事,政府宽大处理,法官给了我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我们保证一定把树种好!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邱天仕讲述补种树木情况

判后第四年,一审法院向二审法院反馈,两位老人完成了补植任务,成活率也达标了。大家都终于放下心来。然而令所有人都深感意外的是,老人的植树行动并没有就此停下。山上还有一些裸露的土地没有完全恢复,树还没有长大,他们觉得自己的任务还不算完成。“我们一定要把林子恢复到以前的模样!”随后多年,两位老人一直坚持植树,将它作为了一种习惯。

2022年3月,忠县县委书记江夏听说了老人一直坚持植树的故事,他感慨道,“忠县有‘忠’文化的血脉。兑现比承诺更重要。”两位老人不仅把树植在了山上,也植在了当地人的心里。

▲承办法官谭卫华查看补植树木的长势情况

这片山林只是一个开始

如今15个年头过去了,这片山林恢复了当初的郁郁葱葱。周心龙老人于去年去世,邱天仕老人说话已经不太利落,他们用余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铁山村、在任家镇,一片山林从烧毁到重现的故事流传开来,警醒着当地人守护好身边的绿色。

▲当年被烧的这片山林恢复了往日的郁郁葱葱

任家镇党委副书记杨勇说,邱天仕和周心龙毁林、植树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很有教育意义。现在,镇、村都成立了“打火应急队”,有来自医生、教师、公务员各个行业的成员100多人,志愿者们经过培训后,加入了护林、巡山的队伍。他们每季度会抽出时间放下手中的工作来到这片山林。他们说,“这片林是国家的,也是我们大家的,不爱护好怎么能行!”在市林业局对区县林业局的目标考核中,忠县已经连续五年获得第一名。

今年植树节,邱天仕老人由于年事已高,住在敬老院里,再也无法植树了。但是,他看着村民们上山植树,还是会喃喃地说着“栽树啊,要多栽树啊……”植树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个执念。他补种的树木已经成为茂盛的大树。重庆法院将在这里打造一片“法官林”,让“老人与树”的故事教育和影响更多的人。

▲森林防火宣传车深入乡村开展防火宣传

邱天仕、周心龙走出看守所,回到铁山村的第二年,贵州清镇法院、福建柘荣法院也开始尝试“复绿补植”做法,恢复性司法理念渐渐在全国环境司法领域推广开来。最高法院环资庭成立后,在相关环境资源审判指导性文件中也多次强调这一司法理念。

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推行也伴随着重庆法院环资审判日趋专业化的过程。2011年6月,万州、渝北法院成立环资庭,实行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次年1月,万州法院环资庭在一起滥伐林木案中,责令3名被告人补种树苗,适用缓刑;3月,渝北法院环资庭在全市第一起非法捕捞刑事案件中,责令2名被告人增殖放流,适用缓刑。截止2014年,两院环资庭运用“以补代罚”方式处理了近200件环境违法案件。

2014年10月,涪陵、黔江、江津法院成立环资庭。2016年3月,高院、中院成立环资庭。重庆法院在全国率先建立三级法院纵向全覆盖和审判区域横向全覆盖的审判组织体系。通过开展“补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等修复方式,探索建立“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机制,努力实现惩治违法犯罪、修复生态环境、赔偿经济损失的多赢局面,确保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修复。

▲重庆市生态司法保护广阳岛教育实践基地揭牌

2021年,重庆法院审结环境资源案件1367件,入选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数量居全国首位。坚持“环境司法+”理念,全国首发污染环境和非法捕捞犯罪量刑指引,打造“人大代表林”“政协委员林”“法官林”,建设江津中坝岛、南岸广阳岛、万州大周镇、开州汉丰湖、梁平双桂湖等20个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和巡回审判站,并在南山上高质量建设“环境司法展示馆”。重庆法院生态司法保护已经实现由“点上开花”到“串珠成链”至“熠熠生辉”。

同年5月,国家二级大法官、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永利参加世界环境司法大会,介绍了重庆法院立足长江流域生态核心,以流域系统性司法保护为重心,开展恢复性司法,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各项制度,助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情况。

▲位于万州区大周镇的长江三峡库区生态修复司法保护示范林

2022年3月,中央政法委长安剑报道了邱、周二人用15年履行判决、恢复山林的故事,再次引发公众聚焦。

二审承办人谭卫华回访本案,他来到铁山村,行走在苍翠葱茏的山林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森森景致,美不胜收。年迈的邱天仕老人已经辨认不出当年案件的这位承办人。但是,那份判决永远留在了他的人生里,写在了这片土地上。

▲中央政法委长安剑报道截图

在案件改判之前,2006年12月21日,合议庭到任家镇政府进行座谈。交换意见之后,镇党委杨书记对法院高度负责的态度表示钦佩,他说,“法院审判工作做到这个程度是很不错的。”谭卫华担任会议记录,他将这句话如实记了下来,这是座谈会最后的一句话。笔录纸上的一笔一划告诉我们,历史正在倾听,岁月必将见证,司法会有回响。

原标题:《15年前的“大胆”判决,让142亩山林15年内“重获新生”,后续更出人意料……》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