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度|法国大选首轮后的勒庞,比5年前更接近胜利

澎湃新闻记者 汪伦宇
2022-04-11 15:28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没有意外。当法国极右翼总统候选人马琳娜·勒庞走进佩皮尼昂展览中心的拉票会场时,脸上按照惯例挂着政客式笑容,双手交叉摆在胸前,乍一看她只是在参加一场与往常别无二致的竞选活动。但现场众多记者捕捉到了不一样的氛围:旁听观众的情绪仿佛接通了电流,将勒庞的竞选造势推向前所未有的高潮。

两天以后,投票箱的结果显示,勒庞在第一轮投票中得到23.4%的选票。她将与得票率为27.6%的现任总统马克龙一起进入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与2017年相比,勒庞和马克龙两人的得票率都有所上升,两人间的差距稍稍扩大,不过,勒庞依然对马克龙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投票前的几天里,两人对决的局面一度被认为十分惊险。在4月10日投票前的最后一轮民调中,勒庞的支持率继续逐步上升,和寻求连任的马克龙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甚至在有个别机构出炉的民调中,勒庞的支持率已经稍稍超过了马克龙。

来自佩皮尼昂的列奥·密特朗今年30岁,这是他首次参加勒庞的竞选集会。当晚,列奥一身灰色西装打扮,脚上蹬着锃亮的皮鞋,左胸前还别着一枚精致的蓝白红三色国旗徽章。拉票活动结束,他还与同行的朋友小酌一杯预祝选战胜利。

列奥一直不是勒庞所领导的政党——“国民联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 下称RN)的目标选民。2017年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后,他进入法国经济部工作,成为不少同龄人眼中羡慕的“国家精英”。在同年的选举中,列奥两轮都将手中选票投给了马克龙,经过一个任期的观察,今年他却改变了主意。

“过去几年,我都试图和朋友们说清楚一个事:给RN投票的选民也是正常人,并不是妖魔鬼怪。”列奥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为此几乎每次都会和同学朋友发生激烈争吵。”

是什么让勒庞的“国民联盟”得以再次向第二轮发起冲击,甚至与马克龙分庭抗礼?极右是否已经成为法国主流政治的永久组成部分?

“问题是购买力,笨蛋”

其实仅仅在几个月以前,勒庞的风头还一直被另一名极右翼候选人泽穆尔压过。去年11月宣布参选的泽穆尔在选战初期成了一条搅动局面的“鲶鱼”,他频频在认同、移民和安全议题上发力,抢占了一部分原本属于勒庞的生态位。他当时的支持率也一度超过勒庞,冲进了前三。

大选前的数个月里,勒庞抓住国内外风向的变化迅速调整了策略。俄乌爆发冲突后,欧盟迅速进入危机应对状态,展现出广泛的团结姿态,勒庞淡化了反欧盟的诉求,不再把重点放在反移民上,而是承诺进行经济改革以控制不断飙升的物价。

在1992年那场著名的美国总统竞选中,面对大打“人权”、“价值观”牌、谋求连任的时任总统老布什,当时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林顿曾喊出那一句经典的口号:“问题是经济,笨蛋。”如今,勒庞也在使用类似的话术。

“勒庞显然把自己包装成了‘购买力候选人’。”法国极右政治观察者、专栏撰稿人埃里克·维尔阿耶格告诉澎湃新闻,“这正是泽穆尔下场后给RN带来的一个重要好处,勒庞现在可以指责竞争对手们:‘问题是购买力,笨蛋。’RN更加顺理成章地在经济议题上发挥,在关于民生的那些问题上凸显与众不同。”

在RN的竞选纲领中,勒庞宣布将把燃油、天然气和供电的增值税从目前的20%下调到5.5%;而在劳动者的个人所得税方面;假使企业将员工最低工资提高10%,则可享受税款减免。无论这些承诺到底能否兑现,在疫情打击经济和乌克兰危机使得能源供应紧张的背景下,勒庞在本次大选中的策略转变正好切中了选民最关心的东西。

另一个勒庞发力的重点则是农村,这里的选民也普遍关心民生和购买力问题,而且相比于巴黎等大城市,在法国广袤的农村大地,被首都精英遗忘的恐惧始终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在这些地方,勒庞有不少抓手可以利用,包括其长期经营的“乡土人设”以及宗教牌。

勒庞前往法国各地城镇和村庄举行拉票活动,拉近与选民的距离。对比之下,忙于应对俄乌冲突的马克龙却很少举行拉票活动,也鲜少参加电视辩论。上周日的演讲才是他的首个大型拉票活动。

经过种种将RN包装为关心“正常”议题的“正常”政党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像列奥一样相信投票给RN“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

勒庞推动的RN正常化和“去妖魔化”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在列奥出身的精英学校巴黎政治学院,RN一开始远非一个可以被正常谈论的政治选择,较为左倾的巴政学生们经常集体抵制极右的政治活动,不让其成员进校。但从2015年开始,情况逐渐起了变化,那时RN首次在巴政校园内成立了学生团体,自此,公开暴露极右政见的巴政学生也开始变多,虽然他们仍是学校里的少数派。

时间来到2019年,那时列奥尽管还没有为RN投票的意向,但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来自一个在“黄背心”运动中颇受冲击的乡村小镇(编者注:该运动的示威者起初因为不满油价持续上扬以及马克龙政府调高燃油税而上街抗议,但是诉求迅速扩大到其它诸如提升下层及中产阶级的购买力以及要求马克龙下台等。该运动并无特定的政党或工会领导)。运动高峰时期连小镇中心广场都被自带帐篷、路障的“黄背心”们占据,其中有一些是列奥的亲戚故交,他们往往是RN的支持者。

而列奥自己也远称不上一个大众想象中的标准极右翼拥趸。他拥有体面的工作,固然其政治和经济观点偏右,但并不赞同完全驱逐外国人等过于极端的主张,因此从没有考虑过给泽穆尔投票。而在他看来,勒庞已是从马克龙开始往右数的所有人中最关注普通平民生活的那一个,因此决定把票投给她。

“我发现其实为RN投票的人就在身边,尤其是像我这种从小地方来的人。”列奥说,“于是,我回到巴黎,在各种朋友聚会的场合总不免为这些投给RN的普通人说上两句,直到最后出于对马克龙五年任期的失望,我自己也成了勒庞的选民。”

“亲俄”标签未伤及基本盘

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马克龙政府将大量精力转向外交斡旋,俄乌议题持续占据法国主流媒体的头版。在欧盟内部,法国传统上与俄罗斯关系较好,而国内的极左和极右两派都一向主张软化姿态与俄罗斯对话。过去几年里法国媒体曾数次爆料,勒庞所在的国民联盟得到了来自俄罗斯的资助,勒庞本人曾在2017年访问莫斯科并与俄总统普京会面。

开战伊始,RN的对俄立场一度显得与批俄、反俄的欧洲主要舆论格格不入。勒庞支持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俄乌冲突爆发前,她也指责西方各国误解了俄罗斯。俄乌冲突爆发后,勒庞虽改变了说法,但依然对欧盟制裁俄罗斯表示了不认可。

迫于压力,勒庞有限度地疏远了普京。但每每被法国媒体追问时,她依然表示出对俄罗斯开战理由及其安全关切的某种理解,同时也反对法国和欧盟对俄采取过于强硬的措施。

由于极右与极左都“顶风”坚持与俄对话,或至少没有表现出符合公众期待的强硬,马克龙的支持率相当时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涨幅。《费加罗报》3月初曾分析称,在“危机总统”的身份加持下,马克龙第一轮实现大优势领先已成为大概率事件。

随着战事胶着,法国的舆论场和政治生态渐渐呈现出一些与其他西欧国家不同的特点。更多的民众开始将注意力转回购买力、养老金、社会福利等问题,“亲俄”给勒庞带来的选票代价正在下降。

选前的民调显示,勒庞对俄罗斯的态度并没有冲击其支持率。在法国公共舆论研究所(IFOP)4月初的民调中,尽管有88%法国选民对乌克兰局势表示担忧,但只有40%受访者称俄乌冲突将影响自己在大选中的投票。

埃里克分析称,法国民意在传统上相较其他欧洲国家对俄就比较友好,勒庞和梅朗雄等人主张与俄缓和不会付出过高的政治代价。实际上,马克龙本人多次致电普京,试图斡旋的行为也反应了法国国内对俄民意的一个面向。而俄开始反制欧洲制裁则带来了能源和物价上涨的预期,在当下法国主流民意关心购买力的情形中,这反倒削弱了对俄强硬派的声音。

美国媒体则对勒庞和整个右翼在法国政治中的崛起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在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媒看来,法国右翼,特别是以“国民联盟”、泽穆尔为代表的的极右翼或另类右翼的崛起离不开美国极右翼的“文化影响力”和俄罗斯的“操纵”。

《纽约时报》4月6日评论称,勒庞和她的党数十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拓宽极右翼在法国政治场域中的空间。但极右翼乃至整个右翼思潮在法国的兴起与一场受到美国右翼运动激励的“文化战争”密切相关。在这场扩散到法国的“战争”中,法国极右翼大力反击被视为源自美国左翼的“取消文化”。

美媒这种将右翼崛起归于外部因素的分析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美国民主党政府的“呼应”。4月8日,有三名拜登政府高官向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吐露了对法国政局的看法,他们担心勒庞呼声大涨的背后是俄罗斯“干涉法国选举”的阴影,并且害怕一旦勒庞当选,可能动摇西方的“反俄联盟”,危及马克龙一直试图塑造的“欧洲团结”。

“极右”已扎根法国政治生态

无论第二轮的结果如何,法国极右翼势力在选举中的总体表现已经证明,他们成为了这个国家日常政治生活不可绕过的组成部分。

泽穆尔去年的“横空出世”曾一度分走了不少勒庞的支持率,但回过头来看,“泽穆尔现象”有可能反倒成为大选中RN的利好因素。泽穆尔占据了比勒庞更右的生态位后,进一步加速了RN的正常化和“去妖魔化”进程。

对于像列奥这类的年轻、中产选民而言,“极右翼支持者”的标签其实意味着较大的社交成本。“自从政治观点逐渐转向RN,我已经习惯了在巴黎的亲朋好友面前掩饰政见。”列奥坦言,“如今似乎可以渐渐卸下包袱,没有人会感到特别惊讶,公开支持泽穆尔可能才会被大家‘集火’指责。”

尤令熟悉法国政治的人感到吃惊的是,本次曾被誉为“第五共和国支柱”的两大传统政党社会党和共和党的候选人(分别为伊达尔戈与佩克雷斯)得票率加起来竟然不到7%,这放在十多年前完全无法想象。而政治光谱两翼的极左翼和极右翼总共斩获了超过51%的选票,清楚地展现出法国选民对主流政治的怒火和厌倦。

在俄乌危机引发的国际关系变动背景下,这一趋势就显得更加扎眼:倘若将梅朗雄、勒庞和泽穆尔三人的得票相加,则有超过半数的法国选民反对北约、反对美国在欧洲的角色,甚至反对欧洲一体化本身。而在美国主流媒体看来“可以接受”的亲欧和大西洋派(共和国前进党、绿党和共和党)只拿到了40%的选票。结合投票率跌至2002年以来新低的事实,无怪乎《纽约时报》4月10日将此结果解读为法国人对西方民主制度本身的不信任。

“(第一轮投票)结果清楚反映出人们渐渐不再相信政治可推动社会变革。”《纽约时报》写道。

“共和阵线”有所缩水,马克龙优势变小

RN进入第二轮投票后,将复刻2017年大选的形势,它会面对来自“共和阵线”的围剿。所谓“共和阵线”,是指主流党派为阻止极右翼上台,在第二轮共同支持传统大党候选人的做法。2017年大选时,没有进入第二轮的各派曾纷纷呼吁自己的选民在第二轮不要将票投给勒庞。在更早的2002年,马琳娜·勒庞之父老勒庞也曾在第二轮投票中遭遇“共和阵线”围攻,铩羽而归。

单看目前的第一轮投票结果,马克龙27.6%对勒庞的23.4%,其优势稍稍大于2017年选举(24%对21.3%),但实际上,马克龙在第二轮中可能未必能赢得如5年前那般轻松。

在2017年选举的第一轮投票中,共和党候选人菲永尽管曝出替妻子安排“空饷”的丑闻,依然拿到了20%的票数,这部分选民中相当一部分人都在第二轮将选票投给了马克龙。如今马克龙在第二轮中却可能缺乏如此强援。

而在表面的形势之下,第二次马克龙与勒庞对决背后的深层逻辑已经发生了改变。2017年时的马克龙被广泛视为变革的代表人物,但这一次,他已经褪去了这层光环,成为一个不断右倾迎合选民、执政风格不乏傲慢的疲惫在任总统。

截至目前,佩克雷斯、伊达尔戈、鲁塞尔(法共)和贾多(绿党)宣布将在第二轮支持马克龙,但他们第一轮的得票都较低。在极右翼一边,泽穆尔已经宣布将支持勒庞,这将使勒庞在第二轮获得可观的票数。

极左翼“不屈法国”(France Insoumise)候选人梅朗雄在第一轮获得了超出预期的21%得票,他的态度被视为左右第二轮形势的关键因素。过去五年里,梅朗雄一直高调反对马克龙,竞选阶段的主要矛头也指向的是当选总统。虽然他已经在第一轮投票后的讲话中呼吁自己的选民“不要将哪怕一张票投给勒庞”,但他始终没有松口号召支持者给马克龙投票,因此到最后关头有多少极左翼选民会将宝贵一票转送给马克龙仍有不小悬念。

“虽然极左和极右看似水火不容,但我几乎可以肯定梅朗雄的选民中会有一部分人转投勒庞,或者至少不支持任何一方。”埃里克分析道。

第一轮的出口民调公布后,各大法国媒体立即开始预测第二轮的结果,几乎没有悬念的是,马克龙此次将不大可能以大优势击败勒庞,复制2017年的胜利(66.9%对33.1%),一些预测认为这次的对决结果会更加势均力敌,接近52%对48%。这使得两人在最终投票前的电视辩论变得更加充满看点。

    责任编辑:胡甄卿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