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拾次贷危机|华尔街最恐怖的640天:沮丧、孤独和麻木

澎湃新闻记者 蒋梦莹
2017-08-09 07:05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写在前面】一部金融史就是一部危机史。

2007年8月9日,美国次贷危机降临华尔街,并最终在2008年9月15日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同样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一样,2007年至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可以归在金融危机史中非同寻常的动荡之列,值得包括金融专家、政策研究者、金融从业人士一再回顾与研究。

十年前的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海啸虽然在规模上相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次金融危机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它并没有像后者那样演变为长达十多年的大萧条。

实际上,十年前的金融危机应对措施,就大大地得益于金融专家70多年来对大萧条孜孜不倦的研究。巧合的是,危机爆发时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正是大萧条研究的权威人物之一,而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就在两年前还是华尔街最有权势的投资银行高盛的首席执行官。加上时年46岁正年富力强的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三人牵头组成了美国应对金融海啸的救火队。

回顾十年前的金融危机应对,从其斩断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染的角度看是有效的,毕竟它没有演变为美国人几十年后还为之色变的大萧条。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比如在华尔街恢复元气的时候,美国劳动者的相对生存状况可能比十年前还差了。民粹主义在全球不少地区若隐若现,而全球化有退潮之势。

十年前的金融危机也对中国经济金融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对中国来说,这次危机是外部冲击造成的,但它内涵于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失去了美国市场这个最强大的需求,中国彼时过于依赖外需的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和冲击。

正如美国的危机应对之策并不完美,中国果断推出的四万亿刺激政策,一方面快速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反弹,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比如滋生了房地产泡沫、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飙升等问题。

十年过去了,是时候对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和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应对政策做一次重新审视和反思了。

澎湃新闻特别策划了“重拾次贷危机”系列报道。报道采访了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内的中外学者与金融危机时期不同的决策者、亲历者,以及实地考察了十年危机背景下彰显草根活力的中国乡村经济,以还原和反思十年前的那场危机。

“现在好比是一场战争,一场经济上的战争,”保尔森说道,“市场随时可能崩溃。”

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说这句话时是雷曼兄弟破产的第四天,此时华尔街投行只剩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却也岌岌可危。

时任美联储主席、大萧条研究专家伯南克告诉时任美国总统布什,这是自大萧条以来的最大金融危机。

华尔街的冒险家们曾认为,只要音乐还在播放,银行就要尽可能随着它的节奏起舞。然而,华尔街的巨头们在贪婪的阵阵喧嚣声中,没有发现音乐早已停了,当他们发觉时,一切看起来都要完了。

危机并非没有征兆,源头在于美国房贷市场的过度繁荣,同时由于监管缺失,针对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创新把泡沫越吹越大。

据英格兰银行2007年1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规模为7000亿美元,但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规模高达415万亿美元,衍生品市场规模已是全球GDP的8到10倍。

当次贷资产开始变成有毒资产,数百万亿美元的衍生品就像一颗即将爆炸的原子弹。

从2007年8月9日法国巴黎银行宣布冻结下属三只次贷投资基金、宣告次贷危机降临,到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引爆全球金融海啸,再到2009年5月7日,美联储完成对19家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宣告美国银行业最艰难的时间已经过去,在这640天里,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徘徊在生死线上,而对于“救市三人组”保尔森、伯南克、盖特纳来说,这640天里的各种奔波忙碌亦是其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救市三人组”成员保尔森、伯南克、盖特纳

在这640天里,盖特纳先是担任纽约联储主席,后在奥巴马政府担任了财政部长。盖特纳回忆道:我不知道怎么形容那些恐怖的日子,面对危机的感受,过大的责任与对金融巨灾麻木的结合;无力控制局面的沮丧,对救助方法的不确定;对好的策略可能会南辕北辙的恐惧;忽视家人的痛苦和内疚;孤独和麻木。当电影《拆弹部队》的主角被问到排除炸弹最好的方式时,我喜欢他面无表情的回答道,活着。

1.次贷危机降临,伯南克误判

2007年8月9日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发生的问题对更加广泛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似乎可能得到控制。”

2007年8月9日7时后,时任美国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就迫不及待地驱车前往美联储。因上周去中国出差,保尔森错过了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每周例行的早餐会,这让他很不安。

这一天,法国巴黎银行突然披露其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证券方面出现巨额损失,宣布冻结其下属的三个在美国次贷市场的投资基金。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飙升,欧洲同业市场崩溃。

在保尔森还未到的时候,伯南克收到了美联储职员发来的电子邮件,对最新的市场动态有了初步的了解。由于时差的影响,欧洲的交易日快结束,美国市场还没开始,伯南克知道这将是糟糕的一天。

法国巴黎银行

比法国巴黎银行的声明更糟糕的是,一度保守的欧洲央行宣布将以折扣价无限量贷款给任何有需求的银行,这是前所未有的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的举动。这一大胆的举动可不是什么好事。

得知这个消息时,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知道危机已经到来,此时他正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科德角度假,这也是10年前泰国金融危机爆发时他待的地方。

这则消息会诱发市场恐慌是因为,投资者开始意识到,次级贷款和结构化信贷产品虽然具有很高的信用评级,但仍会出现重大亏损。

8月10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FOMC)召开紧急视频会议,美联储宣布向金融市场注入240亿美元。

2007年10月,市场回归了平静,房价也出现了小幅回升,金融危机似乎已经过去。2007年二季度和三季度,美国经济产出的增幅接近4%,失业率也保持在低位。因此伯南克的结论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发生的问题对更加广泛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似乎可能得到控制。”

事实上,伯南克的判断是错误的,这只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短暂宁静。

2007年大事记

2. 每股2美元,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

2008年3月14-16日

布什及时删掉了讲稿中“不会去援助谁”的措辞。

美联储在冬天频繁降息后,房价却出现了预料之外的大跌,引发了更多房贷类证券亏损,金融股一蹶不振。

其中压力最大的公司是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从3月3日那个星期一到3月10日的一周内,贝尔斯登的股价从77.32美元下跌至62.3美元。

3月7日,保尔森站在国家记者俱乐部的讲台上,面对一屋子不知疲倦的记者解释了危机的起因:直接的导火索是低质量的次级贷款……市场参与者和监管者都对各种风险视若无睹。

结束演讲后,保尔森匆匆赶回财政部的办公室,一向冷静的副部长斯蒂尔(Robert Steel)冲了进来,“贝尔斯登有流动性问题了。”没等他说完,保尔森就知道贝尔斯登已经必死无疑。一旦流动性问题传了出去,就会出现大量对贝尔斯登的撤资,这是华尔街的残酷法则:当一家金融机构要死的时候,它们会死得很快。

贝尔斯登无奈地表态,如果没有解决办法,只能在第二天一早申请破产。星期一时,贝尔斯登手中还有大约180亿美元现金,现在只剩下了2亿美元左右,市场在早晨开盘时,没有交易伙伴愿意再借钱给贝尔斯登,个个都在撤逃。

美国总统布什很快就打来电话询问能否找到一个买家,保尔森只能说现在还不知道,“我们有可能看到一家公司倒闭。”

3月14日,凌晨5时,保尔森、盖特纳、伯南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考克斯等开了一个电话会议,并接入了摩根大通的CEO杰米·戴蒙,戴蒙强调说贝尔斯登的失败将是市场的灾难,关键是要让贝尔斯登熬到周末。

救助贝尔斯登首先要征求总统的意见,布什表示支持。这一天布什要在纽约的竞技俱乐部发表讲话,布什及时删掉了讲稿中“不会去援助谁”的措辞。

保尔森与布什

3月15日,星期六上午,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在去办公室的路上,顺道去拜访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盖特纳向沃尔克表示,美联储不可能保住贝尔斯登,只能寻求一个强大的买家。沃尔克非常赞同,他意识到目前的情况非常可怕,并且很可能变得更糟。

贝尔斯登的选择只有接受摩根大通的收购或破产。

这一整天,摩根大通的团队都在梳理贝尔斯登的账簿,并在夜幕降临的时候表示将以每股8美元-12美元的价格收购贝尔斯登,远低于当时30美元的股价。

可是,事情并不会那么顺利。

第二天早上杰米·戴蒙就改变了主意,贝尔斯登近四分之三的资产都属于次级贷款,无论价格如何,这部分资产他都不能要,必须取消交易。他还发出了警告,如果贝尔斯登破产,其他4家投资银行很可能受到牵连。

问题已经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政府帮助解决房贷资产的问题,摩根大通不会购买贝尔斯登。

盖特纳与保尔森商量后决定,纽约联储借给摩根大通300亿美元,以贝尔斯登同等价值的投资级资产做抵押,财政部补偿部分损失。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没有国会的批准,财政部是无法补偿美联储的。后知后觉的两人都感到简直难以置信,大发脾气,但愤怒也没有用。

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大家都如履薄冰。戴蒙想尽可能地排除风险,迫使他的团队用冷酷的态度对监管方施加压力。

最终,摩根大通董事会通过了这笔交易。下午6时,贝尔斯登董事会也批准了交易。

这笔收购让盖特纳筋疲力尽,最后在面对摩根大通的团队时他已经没有力气顾及情面,“作为纽约联储的主席,我认为这就是解决了。就谈到这儿吧。”

3月16日,星期日,《华尔街日报》在晚上披露了这笔交易的细节。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买下贝尔斯登,总投资2.36亿美元(2007年1月,贝尔斯登的市值曾一度达到200亿美元)。作为交易的一个环节,美联储将向一个名叫Maiden Lane LLC的独立实体提供300亿美元的贷款,由它来购买并管理贝尔斯登的房贷类资产。

3.动用2000亿美元,美国政府接管“两房”

2008年夏天

保尔森在私下场合和宴会上,多次与主管中国金融和经济事务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沟通,保证两房的“安全”。

一年时间里,美国房价已从部分下跌蔓延至全国性下跌,房地美、房利美的亏损已是路人皆知。

两房是美国国会特许的旨在稳定美国房贷市场并促进廉价住房的机构,它们不向购房者直接提供贷款,而是将房贷打包成证券化产品,担保购房者能够按时归还房贷,再通过银行卖给投资者。两房在紧急情况下能申请财政部贷款,这使全世界的投资人都以为其发行的证券拥有美国政府的无条件全额担保。

外国投资者持有超过1万亿美元由“两房”发行或担保的债券,其中以日本、中国和俄罗斯为主。如果任由两房倒闭,他们的投资就会化为泡影。

中国政府作为两房最大的海外债权人,尤其担心两房的破产。尽管远在海外,中国政府一直密切关注投行的分析报告以及评级机构给出的评级。

保尔森在私下场合和宴会上,多次与主管中国金融和经济事务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沟通,保证两房的“安全”。“把美国的局势及时通报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持有巨额的美国债务,包括两房发行的上千亿美元债券。”

保尔森与王岐山关系密切

美国《时代周刊》曾因此把中国列入了金融危机问责名单当中,问责理由就是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债券,导致美国不惜大量举债,并在发生债务危机后用纳税人的钱救助不该救助的企业。

众议院和参议院分别在7月23日和26日通过了两党联合制定的救助方案《房市及经济复苏法案》,这一法案赋予了财政部广泛的自由裁量权。7月30日早晨小布什在椭圆办公室签署之后生效。

8月初,保尔森一家飞往了中国出席奥运会。无心度假的保尔森无时无刻不在担心两房的状况,还安排了与中国官员的会谈。保尔森得知,俄罗斯官员已经与中国进行了顶层会晤,建议两个国家大量抛售两房债券,迫使美国政府动用应急权力对这两家公司提供支持。虽然中国单方面拒绝了,这个消息足以让保尔森寝食难安。

8月11日标准普尔下调对两房的评级至垃圾级,回到美国后心急火燎的保尔森赶紧前往美联储见伯南克,并阐明要将两房直接置于接收程序,伯南克当场表示,“我们100%支持你。”

保尔森想让盖特纳一同去华盛顿帮助他策划这个方案。盖特纳却决定那个周末去山谷里钓鱼,为自己寻找“片刻的安宁”。他也为拒绝保尔森感到愧疚,不过事实上他对这个计划是抱有一定反感的。在他看来,厚颜无耻的两房不该受到“特殊照顾”,哪怕那些外国政府如何歇斯底里地寻求美国政府的保护。“但这是财政部的事,所以我不认为汉克的作战室需要我。”

到了9月8日,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强制托管房利美和房地美,并更换了CEO。财政部承诺会动用2000亿美元的政府资金来支持这些企业,这使得市场对两房崩溃的恐惧得到了缓解。

保尔森不顾政治代价做了这件事,总统布什也始终支持他。亚洲和欧洲市场全线飙升,日本央行和中国央行均拍手称赞。

9月14日,通过注资,美国政府正式接管了两房,并为其债务提供担保,两家住房抵押贷款巨头被彻底国有化。

然而,更大的危机正接踵而至。

4.拯救雷曼兄弟,华尔街七大CEO齐聚纽约联储

2008年9月12日至14日

“别指望政府拨款,解决问题的主角是你们。”保尔森说,“我们会记住没有尽力的人。”

对两房的救助并没有为雷曼兄弟赢得时间。

雷曼兄弟的困境超乎想象。9月10日,雷曼公布了三季度业绩,因为住宅和商业地产56亿美元的资产减值,三季度亏损39亿美元;同时还宣布,将剥离其250亿美元-300亿美元的商业房地产资产。但是,投资者并不买账。

雷曼兄弟的总资产在6000亿美元左右,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程度都不是贝尔斯登可以比拟的。

雷曼处于破产边缘,美国国际集团(AIG)和美林证券也唇亡齿寒。9月的这个周末有三个切实存在的危机,而不只一个。

如果雷曼走贝尔斯登的路,美林就会被认为是下一个最弱的投行,新一轮针对美林的挤兑不可避免,AIG的股价在一周之内下跌了50%。

两房事件之后,普通民众、国会和两党都厌倦了救援行动。“保护纳税人远离紧急援助”也成了国会两党的共识。随着失业率达到6.1%,经济明显恶化,没有一个政治家想要站在持续升温的民粹主义者的对立面。

最糟糕的情景已经若隐若现:雷曼找不到买家,政府没有权力注资,也没有对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停业清算的法定权力。

9月12日,星期五,原计划18时开始的会议延迟至近19时才开始。保尔森和几个助手来到纽约联储位于13层的临时总部安营扎寨。此时大楼里到处是银行家、律师、会计师和分析师。

这些银行家囊括了华尔街最声名显赫的CEO,比如摩根大通的杰米·戴蒙、摩根士丹利的约翰·麦克、高盛的劳埃德·布兰克梵、花旗集团的维克拉姆·潘迪特、美林的约翰塞恩、瑞信银行的布拉迪·杜根以及纽约梅隆银行的罗伯特·凯利。

这些银行家中没有包括雷曼兄弟的CEO福尔德,保尔森认为他拒绝接受现实,因而已经被隔离并无权过问此事。

这些银行家中也不包括美国银行和巴克莱银行的人,因为它们已被美国财政部选为收购雷曼兄弟的两个潜在买家。显然,如果没有资金支持,这两个潜在的买家压根不会收购雷曼兄弟。

“别指望政府拨款,解决问题的主角是你们。”保尔森对一众华尔街银行家们说道。

银行家们被分成了三组,一组负责研究在雷曼破产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小连带影响的方法;一组研究金融行业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买下整个雷曼,以期在未来逐渐将其清盘;另外一组研究如何出资购买买家不想要的那部分资产。

在这些华尔街CEO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甚至出现争吵时,保尔森提高了音调:“这次事件关系到我们的资本市场和整个国家,我们会记住没有尽力的人。”

令人绝望的是,在这天快结束时,无论是美国银行还是巴克莱银行,都没有对交易表现出进一步的兴趣,政府也没有权力注资。雷曼只剩下最后20亿美元现金,如果周末找不到对策,下周一剩下的就是一具尸体。

保尔森和盖特纳曾说服巴菲特投资雷曼,但富尔德报出的价格远高出巴菲特的报价。

9月13日,星期六,美林证券正与美国银行谈判一项交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银行对雷曼不感兴趣。

9月14日,周日清晨,盖特纳却接到英国最高金融监管当局—英国金融服务局主席麦卡锡(Callum McCarthy)的电话,麦卡锡以典型的“英国人的委婉”回绝了这次并购,“我们不确定巴克莱是否有足够的资本为雷曼的风险买单,在股东大会投票前,法律也不允许巴克莱银行支持雷曼的交易……祝你好运。”

英国巴克莱银行是雷曼最后唯一的救命稻草。盖特纳走进隔壁保尔森的临时办公室说,“我们完蛋了。”

下午3时30分左右,保尔森接到了白宫打来的电话。

“我们能不能解释清楚雷曼的情况为什么与贝尔斯登不同?”布什问道。

“能,总统先生,”保尔森答道,“实在没有办法拯救雷曼。就算有其他私营企业的帮助,我们仍然找不到一个买家。我们只能尽力去控制这种局面。”保尔森还在电话中告诉布什,需要向国会申请更多的权力来应对这场危机。

星期天晚上唯一的好消息是美国银行同意以29每股美元的价格收购美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但是没人有心情庆祝。

5.雷曼破产,纽约联储向AIG紧急注资850亿美元

2008年9月15日

“如果我们真的面临着又一次大萧条,你看着吧,我将成为罗斯福,而不是胡佛。”布什说道。

亚洲市场已经开盘,雷曼兄弟还没有宣布申请破产。这家拥有158年历史的公司仍然希望挣扎到最后。

保尔森已经失去了耐心,他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考克斯大喊,催他拿起电话,让雷曼兄弟执行破产程序。最终考克斯与盖特纳的律师致电雷曼兄弟董事会,一起宣告了雷曼兄弟破产。凌晨1点45分,雷曼兄弟终于申请了破产保护。

背负了6130亿美元债务,雷曼兄弟的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9月15日,道琼斯指数下跌504点,跌幅近5%,标准普尔金融股也经历了有史来最糟糕的一天,收盘下跌超过10%。商业票据市场和银行间同业隔夜市场随即瘫痪。

随后,英国当局冻结了部分雷曼客户的账户,境外的对冲基金纷纷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撤回资金。

雷曼兄弟破产

AIG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家老牌保险公司涉足人身保险、人寿保险、财险、车险,掌握着数以百万美国家庭的退休账户,向18万家企业提供保险,涉及到美国三分之二劳动力的保险,还持有2.7万亿美元的衍生品合约。

雷曼兄弟破产后,穆迪和标准普尔降低了AIG信用评级。AIG的至今缺口一下子从两天前的500亿美元增至需要在下班前得到850亿美元的贷款承诺。这种情况下,靠私营机构已经不可能解决问题。就在几天之前,美联储与财政部还自认为不会救助AIG,但现在他们正在改变主意。

因为对金融机构的救助而备受指责的三人(左起):保尔森、伯南克、盖特纳。

保尔森一直与盖特纳就拯救AIG保持着联系。意识到AIG问题的严重性后,保尔森致电布什,告诉他可能必须让美联储出面拯救AIG,并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布什当即表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保尔森很快与盖特纳制定了行动计划,由盖特纳负责过桥贷款的具体事务,由保尔森负责给AIG寻找一位新的CEO。保尔森在3个小时内就确定了好事达保险公司退休的CEO埃德·利迪为AIG的新CEO人选。

9月16日下午4时,盖特纳向AIG董事会提出了一些用来解救它的条款,通过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AIG提供850亿美元的注资,获得AIG79.9%的股权,政府注资夺走AIG股东四分之三的股份。

9月18日下午3时30分,保尔森和伯南克前往白宫参加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会议。这是他们三天时间里第二次(上一次是在雷曼兄弟破产次日,即9月16日下午3时30分)见总统,请求总统支持对美国金融体系采取激进的、前所未有的干预措施。

“总统先生,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金融危机。”性格平和的伯南克对布什说道。

“这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吗?”布什问道。

“是的,就金融系统而言,我们在20世纪30年代也没有看到这样的状况,而且这个状况可能变得更糟。” 伯南克答道。

保尔森和伯南克的主要计划是,向国会申请拨款,用以购买不良资产或向银行注资。

作为一位强烈倾向于让市场解决问题的共和党人,布什对保尔森和伯南克的计划有着直觉上的抵触,而且他知道国会的共和党人也会同样抵触。但他当场表示了对保尔森和伯南克的计划的支持。

在结束会议后,布什对工作人员说道,“如果我们真的面临着又一次大萧条,你看着吧,我将成为罗斯福,而不是胡佛。”

9月19日小布什在白宫的玫瑰园公开发布讲话,为救助房利美、房地美和美国国际集团辩护,伯南克、保尔森站在旁边。

6.高盛与摩根士丹利危在旦夕 ,中国拒绝增资摩根士丹利

2008年9月19日-21日

在结束了与王岐山的通话后,保尔森致电白宫工作人员,中国不会继续投资摩根士丹利,没必要让布什总统给胡锦涛主席打电话了。

9月19日晚,伯南克从美联储监管人员处听到高盛想把自己的法律地位从投资银行改为银行控股公司,这样做的影响是高盛的监管机构就从证券交易委员会变成了美联储。高盛的高管认为,只要美联储宣布将监管它们的活动,就可以降低短期资金遭到挤兑的风险。

当日晚6时30分左右,保尔森接到摩根士丹利CEO约翰·麦克的电话。摩根士丹利迫切需要向市场表示,他能够得到战略投资者的支持。不过其跟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的交涉几无进展,麦克原以为,中投公司会进一步增持摩根士丹利的股票。实际上,在2007年12月,中投公司刚以强制转股债券的方式投资了摩根士丹利56亿美元,现在已经亏损严重。

麦克认为,中国人希望听到美国政府愿意帮助解决摩根士丹利的问题。保尔森答应,他会给时任中国副总理的王岐山打电话,甚至他还准备请布什总统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通电话。

保尔森认为,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问题在于投资者缺乏信心,而摩根士丹利还面临短期流动性挤压问题。

9月20日,保尔森又连续接到迈克的多个电话,摩根士丹利正处于崩溃边缘。晚上9时,保尔森回到家里,等着与地球另一边的王岐山通话。

9时30分,两人的通话开始,首先保尔森让助理向王岐山介绍危机的最新情况。在简短寒暄后,保尔森向王岐山谈到了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并表达了对获得国会授权的乐观态度。接着,他提出了摩根士丹利的问题。王岐山表示,他知道中投公司正在考虑增加摩根士丹利9.9%股份。当保尔森表示对此求之不得时,王岐山的反应却比较冷淡,同时表示担心中国投资的安全性。

在保尔森向王岐山指出,美国政府认为摩根士丹利事关金融危机的安危时,王岐山语气平淡,毫无热情。

在结束了与王岐山的通话后,保尔森致电白宫工作人员,中国不会继续投资摩根士丹利,没必要让布什总统给胡锦涛主席打电话了。次日,保尔森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摩根士丹利CEO麦克,麦克并不感到意外。

伯南克、盖特纳和保尔森认定,能把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倒闭风险降低到最低的行动是第二套方案,让美联储把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变成银行控股公司,期待两家银行找到战略投资人,确保生存。

9月21日晚9时30分,美联储宣布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将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的申请。“我所了解的华尔街走向了历史终结。”保尔森写道。

在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后,都获得战略投资者。其中,高盛一周后从股神巴菲特那里获得了50亿美元的投资,而摩根士丹利则在10月中旬从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获得了90亿美元的投资。

7.一波三折后,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出台

2008年10月3日

5000亿元会让国会不高兴,7000亿元会让国会更不高兴,而接近1万亿元则可能会有问题。

9月29日,星期一,美国道琼斯指数下跌7%;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8.8%,这是自1987年10月崩盘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

造成美国股市大跌的原因是美国众议院当日以228票对205票否决了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其中三分之二的共和党人和五分之二的民主党人投了反对票。

资产救助计划分歧主要在于,民主党人希望在方案中包括对金融业征税以及限制华尔街高管薪酬,但保尔森认为,市场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方案,这种方案就像试图拯救某人同时又要惩罚他。

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是资金发放的时机,民主党人对奥巴马赢得大选相当肯定,因此,他们不希望让布什政府的财政部使用所有资金,因此他们希望先给2500亿美元或3000亿美元,剩下的资金发言权留给新政府。

“没了这个,我们不就无事可干了吗?”副总统切尼问道。“美联储没有权力吗?我们没有权力吗?”

“是的,我们没有。”保尔森答道。

在雷曼兄弟倒闭后,保尔森认识到,他需要更大的权力才能履行开展救市行动,而这个权力需要国会授权。保尔森需要向国会要一笔拨款,用以购买市场上的出问题的住房抵押贷款。9月18日,他即向布什总统提交了收购问题资产的计划。

在7000亿美元这个数字上,保尔森费了一番心思。从政治上考虑,5000亿元会让国会不高兴,7000亿元会让国会更不高兴,而接近1万亿元则可能会有问题。另一方面,当时美国大概有11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凭借他的专业判断,7000亿美元足以起到激发市场活力的效果。

10月1日,在保尔森、伯南克和布什共进午餐时,保尔森提出,资产收购计划可能还需要一个方案,能获得金融机构的直接股权。这也是伯南克一直以来的观点,即必要时候直接向金融机构注资。但这种类似于“国有化”的行为,对共和党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同日,再补充了税务扩展、能源条款和心理健康平等法案等内容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在参议院以74:25获得通过。

10月3日,7000亿美元资产救助计划再次回到众议院投票,最终以263票对171票获得通过。根据方案,财政部可立即动用2500亿美元,如果国会总统向国会证明确有必要则还可以动用另外1000亿美元。为了发放其余3500亿美元,财政部必须向国会提交有关其注资计划的细节报告。

当日下午2时30分,布什总统签署了法案,法案生效。不过,对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来说,这也意味着美联储终于再也不用单独承担恢复金融稳定大任了。

但危机还在继续。

2008年大事记

8.九大银行签署1250亿美元注资协议,道琼斯指数上涨11%

2008年10月13日

巴菲特知道保尔森正在拟给银行注资的计划,主动在深夜致电来提供建议。

10月11日晚,保尔森回到家里时,他的妻子告诉他巴菲特给他打过电话。虽然保尔森想在晚饭后给巴菲特回电话,但还是因为太困直接上床睡觉了。

深夜时分,电话铃想起,保尔森接起电话。

“汉克,我是沃伦。”原来电话另一头正是股神巴菲特。

巴菲特知道保尔森正在拟给银行注资的计划,主动致电来提供建议。

由于市场恶化的速度太快以及购买有毒资产发挥作用的时间太慢,同时国会也不会在给予7000亿美元之外的资金,保尔森不得不考虑充分利用手中的每一分钱。显然,通过直接给银行注资的方式要比购买有毒资产的方式效果会更好些。因为注资可以利用杠杆,假设银行的杠杆率是10倍,那么投入700亿美元股本金的作用相当于7000亿美元资产的释放。

巴菲特建议优先股股息先以5%~6%开始,以后再伺机提高。

巴菲特投资了包括富国银行和高盛在内的金融机构,这样的安排不能排除其对既得利益的考量。不过,这正是保尔森想要的方案,只不过倾向于7%~8%的股息率。在保尔森重新躺到床上时,他已经认定,要想让资本收购计划对银行有足够的吸引力并给予它们偿还政府资金的动机,巴菲特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伯南克与保尔森

10月12日,伯南克、盖特纳等聚集到保尔森的大会议室中,花了3个小时时间敲定了注资方案。此时保尔森倾向于使用年息5%的优先股,最终年息将提高到9%。根据银行注资计划,将对计划中的银行注入的股权投资资金相当于其风险加权平均资产规模的3%,这也意味着将向整个银行体系投入大约2500亿美元股本。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在货币监理署的协助下完成了首批银行的挑选。资本金额分配方案为:花旗、富国和摩根大通各250亿美元,美国银行150亿美元,美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各100亿美元,纽约梅隆银行30亿美元,道富银行20亿美元,9家加起来共1250亿美元,相当于资本收购计划总金额的一半。

10月13日,保尔森召集以上9家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到期大会议室,9家银行都签署了注资协议。当日,道琼斯指数上涨了11%,创造了76年以来的单日最大涨幅纪录。

9.奥巴马签署7870亿美元刺激计划

2009年2月17日

上任财政部长第一天,盖特纳向奥巴马总统陈述了5枚大炸弹:房地美、房利美、AIG、花旗和美国银行。

1月2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对盖特纳财政部部长的任命。次日早晨,也就是正式上任第一天,盖特纳前往白宫向刚刚上任不久的奥巴马总统陈述了5枚大炸弹:房地美、房利美、AIG、花旗和美国银行。

奥巴马向盖特纳以及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萨默斯表示,他要扯掉创可贴,他需要一项能快速而明确地结束这场危机的战略。

第一轮6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已于2008年11月开始启动,而联邦拆借基金利率已在2008年12月的美联储议息会议上下调至0~0.25%,即“零利率”。相对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现在美国尚未正式出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不过,奥巴马财政刺激方案在竞选中已开始酝酿,当时的规模为1700亿美元。在奥巴马赢得大选后,到了2008年12月,刺激规模增长到5000亿美元。经济复苏法案主要有萨默斯负责。

当时在过渡政府办公室里,后来担任国家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克里斯蒂娜·罗默就对盖特纳和萨默斯表示,“这件事情需要更为庞大的计划——至少8000亿美元。”

在奥巴马于2009年1月20日正式上任之前,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已经在1月上旬开始酝酿各自的经济刺激方案。

2月13日,众议院以246票对183票通过了刺激方案。参议院以60票对38票通过。

2月17日,在就职后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奥巴马签署了一个重大的财政刺激方案,即《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这项法案涉及金额为7870亿美元,其中2880亿美元用于减税,1050亿美元用于扩大基础设施建设。

10.19家公司压力测试结果公布,美国银行业最困难的时候过去了

2009年5月7日

盖特纳对下属嚷道,“你不能把我们说成是鸽派,把他(萨默斯)说成是鹰派。这里不存在鸽派,你应该将两个计划表现为鹰派一或者鹰派二的形象。”

盖特纳的“压力测试”为银行家们戴上了镣铐。

虽然已经经历过一轮救助,但房地美、房利美、AIG、花旗和美国银行这5枚炸弹还在继续恶化。比如,2008年四季度,AIG公布了617亿美元的亏损,相当于每个工作日亏损10亿美元。

11月4日,奥巴马击败麦凯恩,赢得了2008年美国大选。11月21日,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盖特纳为新政府的财政部部长,消息宣布后,盖特纳就辞去了其担任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职务。

在新旧政府过渡期,盖特纳开始思考如何设计出一项更加全面的计划来稳定金融系统。

2008年圣诞节,盖特纳逃到墨西哥度假。一个黄昏,盖特纳在沙滩上向萨默斯打电话,提出不良资产救助计划新方案。这个方案开始时叫“估值演练”(valuation exercise),后来称为“压力测试”(stress test)。

该计划分两部分,首先,由美联储设计并执行一项大型金融机构统一测试,分析每家机构面临大萧条时期那样的经济衰退时,所面临的损失规模。其次,压力测试结果出来以后,美联储会确定每家银行需要多少缓冲资本才能经受住灾难性的衰退,并给予每家银行向私人筹集资金的机会,在得不到足够私人筹资的情况下,由财政部注入额外的资本来填补缺口。

这项计划要点在于,各家银行不需要将有毒资产剥离出来,而是根据资产的长期内在价值来估算银行的潜在损失,并以此为根据来补充潜在的资本需求。萨默斯担心,市场会将压力测试看作一种粉饰,一种支撑僵尸银行的手段。

2月25日,美联储推出了更多压力测试细节,该测试将用于19家最大的银行。在美联储确定每家银行为了度过压力情形所需要的资本后,银行会有6个月的时间从私人投资者哪里筹集足够的资本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伯南克因为美联储在危机中的应对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09年年度人物。

3月15日,在奥巴马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召集的会议上,萨默斯强调,盖特纳的计划太像日本了,日本当时就是一直维持着僵尸银行,由于胆小不得不承担经济衰退的后果。萨默斯倾向于大胆的“快速退出解决法”,即重组银行或国有化银行,更换管理层,剥离资产。

盖特纳认为,他的方案和日本的不一样,日本的方案是让资本不足的银行垂死挣扎,直到没钱放贷拖垮经济,而他的方案是确保银行最后能够有足够的资本度过经济衰退期,这个资本可以来自私人投资者也可以来自政府逼迫下的注资。

两个方案听起来一个像“鹰派”,一个像“鸽派”。盖特纳对此特别在意,曾对下属嚷道,“你不能把我们说成是鸽派,把他(萨默斯)说成是鹰派。这里不存在鸽派,你应该将两个计划表现为鹰派一或者鹰派二的形象。”

萨默斯与盖特纳发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盖特纳对压力测试的结果持乐观态度,而萨默斯认为银行的状况要比想象的更糟糕。

5月7日,美联储公布了19家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截至2009年1月1日,19家银行中,9家不需要任何新增资本,10家银行需要额外的1850亿美元资本。由于花旗已在1月1日以来增加了1100亿美元的普通股,这意味着真正需要额外筹集的资金为750亿美元,而这个规模在现有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资金覆盖之内。

“压力测试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自那以后,美国银行体系走上了稳步强化的道路,最后,美国经济也逐渐得到了强化。”多年后伯南克写道。

尾声

金融恐慌在2009年趋于消退,尽管关于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相互关系在学术界还难以达成共识,毋庸置疑的是这场危机引发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泡沫破灭带来严重的衰退。

正如“大萧条”导致了金本位的崩溃、第一次全球化的倒退以及法西斯的崛起一样,次贷危机对全球的重大影响也才刚刚开始。

冰岛破产,欧债危机如黑云压城,希腊退出欧元区的风险始终没有散去,难民潮与恐袭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二战后重建的欧罗巴;日本在进行史无前例的扩张性政策,安倍已经修改了《和平宪法》,军国主义有了复活的迹象;中国积累了前所未有的房地产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关于泡沫破灭和危机将临的质疑之声层出不穷。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各大央行出尽奇招,走上了漫漫“量化宽松”之路,正统理论宣告终结。即便已经10年过去,强劲的复苏就如“海市蜃楼”般若隐若现,央行行长们依旧小心翼翼,试图拨开层层迷雾,害怕再次陷入增长的幻觉。

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已经过去了10年之久,但各路政客、媒体和学者仍在不停地争辩这场危机的原因与影响。

(参考书目:《峭壁边缘》《行动的勇气》《压力测试》《大而不倒》《白宫岁月》)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