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806年的耶拿战役中,拿破仑将普鲁士打得有多惨?

2022-04-10 16: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806年,因汉诺威主权归属问题,拿破仑的法国与腓特烈·威廉三世的普鲁士之间爆发了一次大战——耶拿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普鲁士被拿破仑打得惨败,损失惨重:人口从近1000万降到了不到500万;普鲁斯士兵人数减少了4/5……

黑格尔将这次战役视为"历史的完结",因为拿破仑在耶拿战役中打败了普鲁士君主政体,由此把法国大革命的原则传播到世界的偏僻角落,即是说人类社会将会趋向我们日后所称的"自由民主制"。普鲁士一向以“军事强国”著称,为什么被拿破仑打得如此惨败?

本文节选自两位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研究员约翰·马里奥特和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研究员格兰特·罗伯逊勋爵合著的《帝国的崛起:从普鲁士到德意志》一书。

世界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帝国崛起与争霸的历史,而其中德意志帝国的崛起,不仅是一段寻找自我的国家历史,更是一桩改写世界史的重大历史事件。我们知道,现代世界是在一战和二战的一片废墟上建立的,而这两次世界大战都与德国有着莫大关系。《帝国的崛起:从普鲁士到德意志》从15世纪初普鲁士的前身勃兰登堡开始,写到20世纪一战爆发前,其间普鲁士无时无刻不处在强国环伺与内部分裂的内忧与外患之中,并数次经历存亡考验,但这些苦难终也铸就了欧洲近现代历史上继法国、英国、俄国等国之后年轻的强国——德意志帝国,它很快就参与到欧洲和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竞争之中,并深刻影响了近现代欧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拿破仑在耶拿战役中将普鲁士打得有多惨

文 | 约翰&格兰特

来源 | 《帝国的崛起:从普鲁士到德意志》

神圣罗马帝国消亡两个月后,拿破仑在耶拿战役重创普军。现在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这次惨败的前因后果。奥斯特里茨之战后,尽管奥地利和拿破仑签订了和平条约,但是英国和俄罗斯仍然坚持同拿破仑作战。而普鲁士国内的战争氛围很快冷却下来,奥斯特里茨大战后,普鲁士对拿破仑的态度由防卫转为了祝贺。拿破仑认为普鲁士很有利用价值,于是接受了普鲁士的道贺,并指使普鲁士与英国开战。普鲁士也不敢违背拿破仑的指令。同时,在豪格维茨努力维持同法国的友好关系时,哈登贝格(当时与豪格维茨共理外交事务)继续和俄罗斯谈判。

事实上,普鲁士奉行的是腓特烈·威廉三世惯用的“两面讨好”策略。当时拿破仑的态度虽然很轻慢,但还可容忍。拿破仑其时正忙着重组德意志,他认为普鲁士和英国一旦决裂,其他事务可以暂缓进行。拿破仑甚至还考虑对普鲁士施以安抚政策。1806年春,谈判开始,内容是组建一个霍亨索伦家族统治之下的北德意志联邦。为了对抗南边的新奥地利帝国,这个新的北方联邦甚至可能被允许使用帝国称号。从后面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这个想法挺有意义;但在当时,因为萨克森、黑森—卡塞尔和梅克伦堡的坚决反对,这个提议最终胎死腹中。

因此普鲁士和法国之间仍然矛盾重重。1806年8月6日,柏林接到消息,在英法和谈中,英国新任外交大臣提出的前提条件是把汉诺威归还英国,而拿破仑居然接受了。用塔列朗的话说,“汉诺威不会成为问题”。但是如果汉诺威不再是英法和谈的障碍,归还汉诺威意味着英国和普鲁士开战。这是极有可能的。因为汉诺威是腓特烈·威廉三世用来掩盖他所承受的无数屈辱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而这个好不容易得来的地方就要归还英国,事前居然没和普鲁士打一声招呼。这一记意外的羞辱暴击,很可能会成为压垮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最后一根稻草。8月9日,腓特烈·威廉三世发布命令,开始动员年初被他愚蠢遣散的军队。谋求和平还是开战?普鲁士还在犹豫权衡之中。几周后,拿破仑的又一次无礼冒犯,最终让普法国的战争正式开打。8月25日,因为出售宣传小册子《深受凌辱的德意志》,纽伦堡书商帕尔姆被法国处决。这次事件引发的后果在普鲁士持续发酵,10月1日,普鲁士对法国宣战。

不过,仅仅三周之内,普鲁士这个曾经如日中天的军事专制政权就迅速被击垮了。此时距离腓特烈大帝去世才过去20年。这20年里,普鲁士的军队没有任何改观,可以说已经跟不上当时战争理论快速发展的时代节奏了。军队的组织、演习、战略战术等等,都还是腓特烈大帝留下来的老一套。除了时间过去二十载以外,军官还是原来那一批,加上久未演练,能力早已退化。普鲁士步兵军团的七位将军,五位年龄超过70岁;骑兵军团的将军中,只有两位在65岁以下。正如罗伯茨勋爵所指出的:“普鲁士国内极少数有远见的人曾经意识到近在咫尺的危险,整个军事体系需要重建,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在耶拿战役发生前的几年里,曾经出现过很多改革方案,但是……什么都没有发生。”此中寓意,也许身处其中的人更能理解。“从耶拿战役的故事中……从普鲁士1806年的悲剧中,每个人都会意识到什么是……命运……如此急转直下,如此严重危急,可能随时倾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曾经有过英雄主义的传奇过往,但是现在只有建立在虚幻基础上的安全。这个国家如同鸵鸟一般,它自私自利、无动于衷地藏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正视一切危险,妄想只要一动不动便可苟且偷生。”

腓特烈大帝

普鲁士军队狂妄自负,事实上却不堪一击。正如吕歇尔将军所言:“普鲁士的几个将军加一块也抵不过一个拿破仑。” 普军在人数上的劣势不算太大。不伦瑞克公爵和霍恩洛厄亲王统帅着14万大军(包括来自萨克森的2万援军)驻扎在萨勒河畔的耶拿附近。法军有20万之众,驻扎在美因河上游。10月10日,两军在萨尔费尔德发生了第一次遭遇战,普鲁士军队惨败。四天后,决战时刻来临。10月14日,拿破仑在耶拿给了霍恩洛厄亲王致命一击,同时达乌元帅在奥尔施泰特战役击溃了不伦瑞克公爵的军队。一次决战便让普鲁士军队土崩瓦解;不伦瑞克公爵严重受伤;2万士兵伤亡;200门大炮被缴获,无数士兵被俘。但更糟糕的还在后头。本来普鲁士还有很多严密驻防的军事要塞,如果下定决心坚决抵抗,即使不能击败法军,至少可能可以无限期推迟拿破仑的进攻计划。但是这些堡垒一个接一个地向法军敞开了大门:10月25日,埃尔福特、哈雷、斯潘道投降;10月28日,霍恩洛厄亲王在位于什切青西部30英里的普伦茨劳率部投降;什切青也于次日陷落;虽然布吕歇尔殚精竭虑,想要挽狂澜于既倒,但也不幸于11月7日在吕贝克附近被俘。11月8日,在强固的马格德堡,2万名普军士兵向法国的次等军投降。在这之前的10月25日,达乌元帅已经率军攻陷柏林,其间没有遇到反抗。两天之后,拿破仑胜利地进入了普鲁士的首都柏林。

进入柏林后,拿破仑还和以前一样,表现得像一个粗俗的征服者。他亲手亵渎了位于波茨坦的腓特烈大帝墓,派人把腓特烈大帝的剑和围巾送回巴黎荣军院;他在皇后露易丝的宫殿墙壁上涂抹了猥亵的侮辱性文字;他下令拆掉了罗斯巴赫战场上的纪念碑;他把勃兰登堡门上的胜利雕像掠回巴黎,并下令把普鲁士卫兵们像驱赶牲口一样在菩提树大街游行示众——供市民们观看嘲笑。不过,拿破仑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在上面这些行为中。他于11月21日在柏林发布了著名的《柏林敕令》,正式确立了大陆封锁政策,妄图把英国踩在脚下。

接下来,拿破仑开始处置普鲁士的盟友们。他对萨克森的处理相当仁慈,也为之后1813年萨克森对拿破仑的回报埋下了伏笔。萨克森选帝侯被升格为国王,但是萨克森和其他几个境内的小诸侯国也被打包并入莱茵联邦。黑森—卡塞尔和不伦瑞克被合并到由拿破仑的弟弟热罗姆·波拿巴担任国王的威斯特伐利亚王国。

但是,在维斯瓦河畔,俄罗斯军队仍然坚守在战场上,普鲁士王室带着残余的普军向俄军方向撤去。与此同时,腓特烈·威廉三世有复兴普鲁士精神的迹象。11月21日,腓特烈·威廉三世拒绝了豪格维茨伯爵有关签署一项和平协议的建议,并将伯爵解职。这项和平协议完全由拿破仑拟定,内容包括普鲁士剩余要塞全部投降、普鲁士军队撤到东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三世作为法国的附庸与俄罗斯作战。腓特烈·威廉三世之所以敢于拒绝拿破仑,主要是受到斯泰因和哈登贝格坚决抵抗的鼓舞,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兆头。之后战争继续进行。

拿破仑

作为勃兰登堡的新主人,拿破仑率军挺进波兰,在那里,他受到热烈欢迎。拿破仑承诺给予波兰独立,但前提是要波兰人出兵3万。“我想看看你们是不是有资格成为一个国家。” 结果证明,拿破仑似乎并不满意波兰人的表现,因为在之后的《提尔西特和约》中,普鲁士占领的波兰领土被割让给了俄罗斯。12月18日,拿破仑进入华沙,他希望法军能在那里休整三个月。但是,在几周内,他不得不又一次上了战场。2月7日在埃劳,本尼格森率领的俄军遏制了拿破仑的进攻势头。埃劳战役后,拿破仑试图引诱普鲁士缔结一个单独的和约;但在哈登贝格的建议下,腓特烈·威廉三世拒绝了拿破仑的提议。

相反,通过4月26日签订的《巴滕施泰因条约》,腓特烈·威廉三世巩固了与俄罗斯的联盟,并且努力寻求来自奥地利、英国、北欧诸国的进一步援助。不过在5月24日,拥有坚固防御的但泽堡投降。6月14日,拿破仑在弗里德兰重创普军。几天后,俄罗斯请求休战,拿破仑同意了。因为拿破仑已经很快决定了他的下一步行动计划。毕竟,拿破仑的真正敌人不是俄罗斯,也非普鲁士。普鲁士只是意外被打垮而已;如果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愿意和拿破仑联手,那么法国可以和俄罗斯一起瓜分世界。

7月9日,拿破仑与普鲁士单独缔结了和约,和约内容充分反映了普鲁士所遭受的莫大屈辱。拿破仑原本的想法是把霍亨索伦家族的领地从欧洲地图上彻底抹去,然后把维斯瓦河作为法兰西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界河。然而,出于对新盟友俄罗斯 的提防,他最后同意给普鲁士保留一块领地。普鲁士失去了易北河以西的所有领土,这些领土被并入威斯特伐利亚王国。1772年以来普鲁士吞并的波兰领土则被划给了萨克森王国;普鲁士还要赔偿一笔巨款,在赔款付清之前,法军会一直驻扎在普鲁士;普鲁士还被迫承认拿破仑在德意志和其他地方的各个附庸国,拿破仑还要求普鲁士关闭所有港口的对英贸易。一年之后,普鲁士的军队被削减到只剩下4.2万人。

《提尔西特和约》签订之后,普鲁士的国运陷入了最低谷。人口从近1000万降到了不到500万;普鲁斯士兵人数减少了4/5;普鲁士的国家声望一落千丈。不久之前还能和奥地利分庭抗礼的普鲁士,现在沦落到了德意志二流强国的地步。

普鲁士的衰落是如此的迅速,可以说面临的是灭顶之灾,其原因究竟为何?部分原因在前文中已经交代得比较清楚,但还是有必要在这里再次做个简短的总结。

正如我们多次指出的,普鲁士自然资源极度贫乏。这个国家没有清晰的或者易守难攻的边界;这里土壤贫瘠,气候恶劣;这里海岸线短促,缺乏天然良港,仿佛是笨拙的造物主制造出的一件劣质品。先天不足之下,普鲁士之所以能够崛起,应归功于一个又一个杰出的统治者。历代君主们前赴后继、一以贯之、不断坚持精心选择的国家发展策略,发誓要在欧洲中部、在最贫困的物质基础上打造出一个可以左右欧洲政治格局的大国。为达到此目标,普鲁士举全国之力,把所有的人口和经济资源投入到军事上。普鲁士的整个行政系统都围绕维持军事效率来设计。财政和商业贸易也服务于同样目的。正如米拉波所言:“战争是普鲁士的民族产业。”为了保持普鲁士的持续强盛,有两件事情是最基本的:一连串能力杰出并且精力充沛的统治者,以及一台高效而精确运行的战争机器。然而,在腓特烈大帝去世后的20年里,这两个最重要的基本条件慢慢消失了。普鲁士的国王和重臣们皆是一群能力中下之人,普鲁士的军队骄横跋扈,战斗力急速下降。

普鲁士在1806年的急速衰落,以上即为主要原因。但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就国家层面而言,为了达成目标,集中大量资源于某一方面,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对个体也是如此。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绝大多数此类军事专制国家的安全只限于战争期间,一旦这些国家通过吞并别国成为帝国,就不可避免地会衰落;就像一把武器,在和平时期长久不用,必然会失去锋芒;对这种情况,立法者应该承担责任,因为立法者从来没有教授过士兵们在和平时期该如何生活……尽管穷兵黩武一般而言是一件荣耀的事,但这并不是一个国家所追求的最高目的,只是一种手段罢了。”

在签订1795年的和平条约后,普鲁士军队便逐渐失去了锋芒。军队如此,其他方面亦如此。普鲁士的行政系统依赖于统治者本人高效的身体力行。腓特烈·威廉二世行事隐秘、纵情酒色;腓特烈·威廉三世虽然品性正直,但却愚蠢笨拙;两位君主身旁都得力的缺乏肱股之臣帮助他们补足短板。加之普鲁士的外交僵硬笨拙,一贯奉行自私自利的政策,因此1806年的普鲁士被各国所孤立,可谓是罪有应得。普鲁士缺乏远见,优柔寡断,小心翼翼地保持中立长达十年之久。最后,当真正的考验来临时,普鲁士环顾四周,发现自己一个朋友也没有。1806年到1807年间,普鲁士经历了炼狱般的岁月;而它只能独吞苦果,无人施以怜悯,无人伸手相助。

THE END

原标题:《1806:“历史的完结”》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