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导演、作家滕俊杰:向着艺术峰顶攀登
在静安雕塑公园里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内,设有中国第一个8K全景声电影厅,去年11月,由滕俊杰导演的全球第一部8K全景声京剧电影《捉放曹》就在那里公映。
滕俊杰,国家一级导演,二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在长达四十年的文艺创作中,他始终孜孜以求,向着艺术峰顶攀登,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2022年新年伊始,他担任导演的另一部8K全景声京剧电影《锁麒麟》开机,再一次让上海成为世界8K视频技术的领跑者。
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在美国杜比剧院举行海外首映。
【对话】
蹄疾步稳,厚植创新
《静·安》:在静安雕塑公园里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内,设有中国第一个8K全景声电影厅,去年11月,就是在那里,我们观赏了由您执导、王珮瑜主演的全球第一部8K全景声京剧电影《捉放曹》。超高清晰画面所带来的震撼还未散去,2022年新年伊始,又传来了您担任导演、张火丁主演的另一部8K全景声京剧电影《锁麒麟》于春节前完成拍摄的消息,真正是马不停蹄。作为全球3D和8K电影最高奖“金·卢米埃尔奖”的两度获得者,您是不是有着一种强大的向着艺术峰顶攀登、冲刺的精神力量?
滕俊杰:我从事影视艺术创作已近四十个年头了,我一直有个梦想,要和同行们一起创建影视制作的“中国学派”,所以不管是先前一系列的“卫星多向传送电视文艺晚会”,还是最近几年拍摄的一系列3D和8K电影,我都希望能被世界关注、认可和尊重,并以在全球领先的姿态,摆脱长期处于跟跑、陪跑的状况,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真正地走向世界,面向未来。令人高兴的是,如今在8K超高清视频产业这条新赛道上,我们上海已位列全球前列。
《静·安》:最近几年,您坚持不懈地在拍摄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京剧电影,而且使用了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电影技术手段。这样的选择出于怎样的考虑?
滕俊杰:“国家京剧电影工程”自2011年7月启动,我接手的第一个项目是《霸王别姬》。我在做创作方案的时候想,如果没有对于传统艺术的发扬光大,没有年轻人的喜爱和接受,那我们希冀的“传承”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无从落地。所以,我想做一次创新和前瞻性的尝试,让中国传统文化能以纯正又最现代的方式实现有穿透力的传承。现今,世界已经进入5G时代,电影科技则进入了“8K时间”,常言道:一部电影史、半部科技史。面对新的世代、新新人类,必须探索新的传播手段和途径,高度重视“后工业时代的视听再造”。事实证明,这样的努力在方向上是正确的。
2014年5月30日,中国第一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在美国好莱坞奥斯卡奖颁奖地杜比剧院举行海外首映礼,此前,杜比剧院仅在全球挑选过12部美国影片举行首映活动,这也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杜比剧院首映,并一举夺得了由600多位全球评委投票评出的年度世界3D电影最高奖“金·卢米埃尔奖”。许多评委和观众对这部影片赞不绝口,确实,在3D视觉技术和全景声技术的加持下,《霸王别姬》中精彩缤纷的场面和感人至深的唱、念及情感细节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听觉感染力,让观众欲罢不能。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艾伦先生观看影片后对我说道:“以前,我曾看过贵国的京剧,只是不到一半便瞌睡了。这次我被3D全景声强烈吸引着、互动着,毫无睡意,一气呵成看完了全片。”
《霸王别姬》海报
让我更为看重的是,这部电影吸引了众多的年轻观众,使更多青少年通过电影充分了解精美的京剧艺术,以此增强文化自信和审美能力。我曾研究、观察发现,人一旦戴上3D眼镜,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世界,只要故事足以强大精彩,往往会更加专心致志并且渐渐“浸润”其中。我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影院看到不少外国小观众都格外安静地看完了全片,这真让人欣慰。后来,我导演的另一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上院线一周后,在年轻人为主的电影豆瓣网上,也获得了8.7的高分。
《静·安》:即使是传统文化,我们也注重“推陈出新”。您既是一位影视导演,也是一位作家,在您执导的包括《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贞观盛事》《曹操与杨修》《捉放曹》《锁麒麟》等在内的这批京剧电影中,您是否也有着对文学品位的追求?
滕俊杰:的确,传统的京剧与现代高科技的碰撞,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逼真而极具层次感的3D效果,8K超高清画面,多媒体技术对情境、氛围的再创造,加上全景声技术对声音方向性、运动感的优化与丰富,使影片得以拓展出更为广阔的叙事空间,摆脱了一些传统戏曲电影舞台表演的局限,提升了京剧的审美境界。不过,我所追求的决不是仅仅吸引眼球的利用科技手段的娱乐,而是努力对传统艺术内在品质现代传播的提高。在这个方面,我导演的这几部京剧电影在文学水准上的追求也是明显的。
《霸王别姬》中的“垓下重围”“悲歌别姬”“虞姬舞剑”“乌江自刎”等重头戏,从文学角度讲,处理上更加精炼、流畅,加重了心理刻画,对传统的京剧程式与舞台调度进行恰当的调整后,增强了3D电影特有的叙事和呈现的魅力,也凸现了对现实的思考。我理解的文学价值是与现实紧密关联的,今天的观众和读者能与文艺作品产生共鸣共情,归根结底是由现实生活感知触发的。因此在表演上,正如该片虞姬的饰演者史依弘所说,3D电影不仅没有因为“非现场表演”而让演员轻松半分,相反,因为高清技术会放大所有细节,所以要求表演更加细腻,并增强生活化要素,由此,观众甚至可以在电影画面的特写镜头中看到虞姬那凄婉的眼神、项羽与虞姬诀别时眼中噙着的泪水;在各种场面的呈现上,经过3D处理显得格外逼真:虞姬在身旁共舞,乌骓于头顶腾空,四面楚歌配上声音的特效让观众感觉身临其境,使得《霸王别姬》在坚持传统京剧内核的同时,又富有时代感、互动感,将那段传诵已久、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推向了艺术呈现的新境地,还赋予了传统京剧当代品质。
作为传统艺术的京剧,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我觉得,只要是拍电影就绝对不能像坐地铁似的,一味在黑咕隆咚中到达终点站,而要像开飞机一样,眼界开阔,格局清晰;还要像骑自行车一样,把路况细节看透,把路程无一遗漏地“丈量”,并且避免“危险的冲撞”。京剧电影亦然,内容表达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将其蕴含的文学品质进一步显现出来,当然是很重要的。因此,接拍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时,我投入精力最多、分镜头考量最细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释放、表达角色的魅力和准确性,最下功夫的是逻辑、情绪和节奏的把握,而这与文学性密切相关。对于一部电影的评判,文学性向来是一种考量。《曹操与杨修》中的最后一场“枯树下的绝响”,电影舞美的设计和制作进一步突出了文学的描述性和独特意境。在颇有摄影构图感的枯树下,两个灵魂在做最后的声张,有着“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西风古道之文学意象,也凸显了渡尽劫波、“一切为时已晚”的悲悯。
《静·安》:我们注意到在《曹操与杨修》中,营造了逼真的“漫天风雪”的景致;而在《捉放曹》中,有一首特别制作的片尾曲《浪淘沙》,这都具有文学意境和文学之美。
滕俊杰:是的,“漫天风雪”是典型的文学意境,也是电影艺术所擅长表现的,这个景致被融入京剧电影的创作中,既创新,又恰到好处地把京剧的隐性意向打开了,丰富了时空变幻,强化了视听张力,同时,性格悲剧转化为命运悲剧的必然性也更趋鲜明了。《捉放曹》中新创作的主人公陈宫唱的《浪淘沙》,文采飞扬,优美深邃。“苍茫人间事,真假谁鉴察。丈夫思报国,青衫走天涯。捉曹又放曹,千古争共话。英雄何在,且看浪淘沙。”一首新曲非但表达了五味杂陈的人生感慨,表现了文人的内心气势,而且也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将京剧常用的开放性结尾稍作收敛,文学化、艺术化地点出了陈宫有“未尽事宜”,“欲说还休”。京剧是写意的,电影则是写实的,而文学性是两者融合的最佳桥梁之一。
向世界展示文化自信
《静·安》:您担任总导演的2007世界特奥会闭幕式至今让人难忘,您让60位智障孩子和一群志愿者在硕大的江湾体育场中央、在现场数万人直接注视和全球电视直播状态下,用4分钟搭建起了一座1500平方米的巨大舞台并集体参与演出,这样的创意源自什么理念?
滕俊杰:说实话,这群智障孩子毕竟不是健全者,万一他们在世界性的直播现场出错,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有关部门看到我的导演方案后,希望我取消这个创意,以保证安全。但是,世界特奥会的主题就是“你行,我也行!”如果一群智障孩子能完成这项“壮举”,岂不可以充分显示他们的能力和自信吗?这将在世界上产生独到而广泛的意义。所以,我立下军令状:“创意坚决不改,排练务必到位,全球直播确保万无一失。”最终,这一幕成了闭幕式上最耀眼的亮点,也成了创新的经典案例。
当今世界,对于创新的要求近乎严苛,没有创新,就没有机会;没有机会,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必然落后,就必然被淘汰。创新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思考和突破。我做电影之前是大型电视晚会和综艺节目的导演,在我看来,电视是门客厅艺术,让观众坐在客厅里变得无趣,是对电视艺术的亵渎,必须用不停歇的创意使之有趣、有意义。也许,我们无法与当年的大师们同日而语,但我们有可能发奋图强之后与之并驾齐驱,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可以不断创新突破。我非常欣赏大文豪萧伯纳的一句名言:“有的人看到了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这就孕育着不断创新和突破的精神。
我认为,“所谓创新,就是把你的想法带到别人想去、想看而最终没去成、没看成,或者眼下根本没想到要看的好景致、好事物”。我在担任2010上海世博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时,一直考虑的是实现艺术与科技突破性的融合与创新。最近几十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而且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方式为之发生变化。在这样的境况下,如果排斥新科技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显然是不明智、短视的。
“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脚下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这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的预言,我希望这一预言现在就可以实现。所以,那时候,我带着编导们常常在大学、科研所里转,向科技要创新、要效果。我深知真正好的艺术作品不完全靠技术取胜,但是好的技术一定能为讲好故事、展示的艺术服务。全世界观众在上海世博会开闭幕式看到的那精彩的一幕幕,包括大型小球矩阵的浪漫变幻、立体心手相连、互联网意境的垂直展示、磁悬浮编钟的魔力、悬空而坐演奏琵琶的神奇,V型天梯的震撼以及“场馆模型”的精美……无不出自科技与艺术的跨界融合。这种融合提供了创新的可能性,可以说,创新正变成攀上艺术峰顶的唯一天梯。
《静·安》:对您而言,创新和突破究竟意味着什么?
滕俊杰:意味着“打一仗,进一步”的文化贡献的价值创造。每一次成功的创新和突破带来的是真正有底气的自信。2018年,我应联合国维也纳总部之邀,出任第八届联合国中文日总导演。我对这一托付有一种神圣感,我想这份工作必须担负起一个核心使命,那就是“中国故事的主讲者,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创新的实践者”。在联合国维也纳总部,策划、导演好为期一周的年度中文日这一重大项目,正是在世界的中心舞台集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走出去”真正成为“走进去”(即走进主流人群、主流场所、主流媒体)的极佳契机。
其中的主场景之一,是我们充分运用联合国维也纳总部2000多平方米的中央大厅,设计、搭建了一个宽12米、高4米的超高清大屏幕,每天上午9点到傍晚5点有节奏地播放中国改革开放40年大型系列纪录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系列专题片、《航拍中国》《航拍上海》中国第一部8K城市形象片《YES,上海》、中国上海进口博览会形象片等,直观的信息、优质的影像、真实的视听、当代的节奏和多语种表达,让数千名各国外交官每天进出的这条主干道及放射状通向各幢大楼的中央大厅,变成了一个“天天相遇”的夺人眼球的巨型空间。同时,我们在大屏幕展示的左侧,顺势精心开辟了《魅力上海》大型当代摄影展,35幅超大型摄影佳作,将一个拥有巨大创造能量和勃勃生机的最新上海袒露无遗,让刚刚从动态十足的大屏幕上收回视线的一双双眼睛又先后静静地定格在一幅幅凝固的光影瞬间中,让了解或不太了解上海的各国外交官们久久驻足。
滕俊杰2019年获颁联合国中文日首位“文化大使”证书
《静·安》: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从事文学写作,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您如此发奋地向着艺术峰顶攀登?
滕俊杰:1999年初,我在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沧海飞越》的后记开头,写下了:“阅读让我丰富,写作让我精确”两句话。它表达了我对文学的认知、兴趣和崇敬,也滋养了我在一系列影视创作中的“激情、格局、执行力”的性格。
2018年4月,我在导演根据前苏联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名作改编的8K全景声歌剧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时,对六位主要演员作拍摄前动员时说:“所有的伟大,来自于激情;所有的动人,来自于声音和眼神;所有的精彩,来自于精彩细节的叠加;所有的成功,来自于燃烧的灵魂。”其实,这也是我对自己说的话。
本对话由简平整理,原文刊于《静·安》2022年春季号(2022.vol.2)。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