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念“三个90周年”|吉安力推全域旅游,大井冈山正在形成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宋江云 发自江西吉安
2017-08-06 08:15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8月4日,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来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圣地——井冈山。它的革命历史被浓墨重彩地写入历史教科书,从而进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眼前的井冈山景区犹如一座美丽的山城,被包裹在了茂密的丛林之中,给人一种莫名安宁与沉迷的美感。这里拥有丰富的景观,气势磅礴的云海、奇妙独特的飞瀑、瑰丽璀璨的日出、蜚声中外的十里杜鹃长廊等景观构成井冈山丰富的旅游体验,令人流连忘返。

在景区的山顶,天气变幻无常,前几分钟还艳阳高照,忽然间阳光隐没在云层深处,阴云密布,随之倾盆大雨,没多久晴空万里,留下一片清新凉爽。

除了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井冈山也是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红色印记弥漫在城乡的各个角落,每到夏季,全国各地的游客汇聚于此。

“每年都有很多人到井冈山瞻仰革命先烈,尤其是旅游旺季,井冈山的酒店更是一房难求。”井冈山市委农工部部长巫太明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

井冈山大陇镇依托案山村自然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红色题材,打造本地客家文化陇上行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  大陇镇人民政府 供图

革命圣地

井冈山市行政上隶属于江西吉安市管辖,位于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

井冈山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毛泽东、朱德等无产阶级的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到此进行艰苦的井冈山斗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之路。

那段特殊的红色历史成就了曾经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让其成为享负盛名的革命圣地。它也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井冈山也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博物馆”和“红色课堂”。

根据统计,井冈山境内拥有100多处革命旧址遗迹,90多年前那场长达2年4个多月的井冈山斗争中,倒在井冈山的烈士就达4.8万名之多。

“有名有姓的只有15744人,其余大都是没名没姓,连名字都找不到。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在850天左右的时间内,平均每天牺牲56个人。”井冈山宣传系统一名官员对澎湃新闻称。

在那场轰轰烈烈的红色革命中,井冈山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

历史变迁,曾经创建90年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如今已成为全国著名的革命圣地和5A级旅游景区。

根据当地政府提供的材料显示,井冈山森林覆盖率达到86%以上,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负氧离子数超过80000个,被誉为“天然氧吧”。由此,红色革命史与绿色生态形成了独特的吸引力。它既是中国政府力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更是生态、农业观光和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2004年,中央号召发展红色旅游以来,当地政府根据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充分发挥“红色吸引人、精神感染人、绿色留住人”的红色旅游战略,不断创新红色旅游产品,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拓展旅游客源市场,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当地政府斥资对革命旧址遗迹全部进行修缮,并在革命旧居旧址实施“情景再现”工程,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推出井冈山斗争全景画馆、3D电影等产品,其中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投入了1.2亿元,运用高科技手段和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再现那段峥嵘岁月,延长了游客的逗留时间,深受市场好评。

为了延伸旅游产品,当地政府投资1.8亿元,开发建设了杜鹃山景区,引资近6000万元建设了杜鹃山、领袖峰、荆竹山等景区,对龙潭、水口、主峰等绿色景区进行了全面升级,建设了一批农业观光项目,形成了菖蒲、茅坪、白银湖、草坪等景观优美的旅游文化村和生态民俗村。

“原先井冈山经济结构是第三产的旅游业一枝独秀,十八大以后,为了尽快脱贫攻坚,现在完全按全域旅游的思路来构建产业。”巫太明对澎湃新闻称。

根据澎湃新闻了解获悉,为了构建全域旅游的产业形态,井冈山开发建设了一批项目,比如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罗浮片区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还增加生态、休闲、度假、农业观光等在井冈山旅游结构中的比重。

美丽乡村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它成为红色旅游的关联产品,推动了当地民宿、农家乐、土特产、纪念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每到夏季,井冈山风景区游客络绎不绝,各大酒店一房难求。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图

“井冈山”效应

如何利用“井冈山”效应,也是吉安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布局。

根据统计,吉安市全境都是中央苏区范围,至今仍保留了红色遗存980多处。

为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辐射力和带动力,在地域上以井冈山红色旅游区为中心,吉安市将井冈山与周边的永新县、遂川县的红色旅游进行一体化发展模式,以此有效推动吉安全域的旅游业发展。

“最早的旅游只是局限在一百多公里以内,现在我们可以全山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包括周边邻县作为旅游的承载。”巫太明称。

“我们将自身定位在井冈山革命圣地的外延和依托,借此全力发展旅游行业。”井冈山市大陇镇党委书记刘济光对澎湃新闻称。

他介绍称,大陇镇以1928年毛泽东在大陇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红色墟场为历史背景,依托案山自然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红色题材,充分打造本地客家文化陇上行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

大陇镇引进了社会资本入驻,成立了旅游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打造红色文旅特色小镇。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井冈山未来拥有很大发展潜力,所以才到这里投资。” 陇上行红墟坊乡村旅游公司总经理蔡春风对澎湃新闻称。他是一位来自深圳的投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认识到了井冈山大陇镇,他认为未来的乡村生态旅游将会是一个重要方向。

十八大以来,井冈山借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全力做好文章,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以旅游为主导把与乡村、农业、文化、体育和扶贫进行多产业的深度联动,全力推进“大井冈旅游经济圈”。

调查显示,井冈山的游客满意度已连续六年列江西省40个重点景区第一名。

井冈山市政府2017年4月《井冈山市201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年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530.11万人次,比2015年增长10.52%;实现旅游收入121.05亿元,同比增长12.02%。

这组数据说明井冈山红色与生态旅游的产业潜力,正在被逐渐挖掘出来。

“我们也正在学习井冈山模式,将红色旅游、生态优势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为全县的经济发展走出一条道路。”永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黄粲对澎湃新闻称。

同样隶属于吉安市管辖的永新县,至今已有1814年历史。90年前,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转战至此,进行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指挥枪”原则,奠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建军基础。

据《永新县志》记载,1928年至1934年永新属苏区,国民党军队连年“进剿”,6年时间全县人口锐减10万多人。土地革命时期,仅近30万人的永新就有近10万人参军参战,1万多人踏上长征路,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8000多人。

由于地处偏隅,交通闭塞,永新县的经济相对落后。1949年,全县的农业总产值平均每人仅有141元。建国后的36年,永新县的农业发展“三起两落”,历经曲折。历来以农业为主的永新县几乎没有工业,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仅占9.4%。

改革开放后,永新县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工业在其经济结构中扮演“脊梁”角色。

根据2017年第一季度统计,全县生产总值便已达20.4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810元和1967元,1月至5月,财政总收入5.4亿元,增长2.9%,固定资产投资51.5亿元,增长11.4%。

在埠前镇,昔日荒凉的乱葬山已蜕变为规划总面积达7.8平方公里的工业开发区,并享有“省级开发区、省级民营科技园、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省百亿产业园区”称号。截止2016年,园区内皮制品、铜制品、药化、茧丝绸服装四大主导产业汇聚企业161家,上交税收1.56亿元。

近两年,永新县开始发力旅游行业,力求将永新县变成红色旅游强县。

永新县着力建造的三湾改编纪念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列入吉安市“讲好故事”20个红色故事,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如今,永新县的三湾、龙源口、黄竹岭等红色景区旅游的游客逐渐增多,旅游产业势头良好。根据永新县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旅游总收入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0.9%。

永新县只是吉安市全域旅游的缩影。

在吉安市的产业结构中,工业核心地位凸显,已经构建起以电子信息为首位产业,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

近几年,吉安市在现代农业取得突破,形成了井冈蜜柚、绿色大米、有机茶叶、有机蔬菜、特色竹木、特色药材六大富民产业,这些产业让曾经贫困落后的乡村获得了发展机会。2016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91亿元。

吉安市委、市政府力推的“全景吉安市、全域旅游”战略获得成效。根据2016年的统计显示,全市接待游客64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8亿元。

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优势,让吉安市的城市影响力持续扩大。

目前,吉安市入选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并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并连续四度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一个以大井冈山旅游经济圈为主导的“新吉安”正在形成。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