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宋读黄岩 |宋人爱焚香
黄庭坚:“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可见香在文人心目中的重要性。如果抽掉了焚香,宋朝文人一定会认为他们的生活将失去了数不尽的清趣。
现在,且让我们跟随着宋朝画师的笔触,回到宋人的日常生活中,重温焚香之道。
宋画上的香炉
在南宋刘松年的《山馆读书图》与《秋窗读易图》上,我们看到,读书人的案头都放置着小巧的香炉,那是因为宋人读书时有焚香的习惯。
刘松年 【秋窗读易图】
许多宋诗也描绘了这样的文人习惯,如陈必复的《山中冬至》:“读易烧香自闭门,懒于世故苦纷纷。”戴复古的《赣州上清道院呈姚雪蓬》:“短墙不碍远山青,无事烧香读道经。”陈宓的《和喻景山》:“而今已办还山计,对卷烧香爱日长。”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两幅宋人的《听琴图》,一幅传为宋徽宗赵佶所绘,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另一幅传为刘松年所绘,现为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赵佶 【听琴图】
两幅《听琴图》都画出了一张香几,香几上放着一只香炉,显示宋人在欣赏音乐时,也会焚香渲染气氛,正所谓“约客有时同把酒,横琴无事自烧香”。
宋人闲居时也有烧香的习惯,这叫“燕居焚香”。许多宋诗都写到燕居焚香的生活趣味,如杨万里的《二月十三日谒西庙早起》:“起来洗面更焚香,粥罢东窗未肯光。”苏轼的《三月二十九日》 诗:“酒醒梦回春尽日,闭门隐几坐烧香。”陆游的《初夏》:“床有蒲团坐负墙,室无童子自烧香。”南宋马远有一幅《竹涧焚香图》,画的正是文人雅士闲居独处时的焚香。
马远 【竹涧焚香图】
在宋朝女性的闺房中,香炉也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具。
李清照的几首小词都写了女性生活中的焚香:“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瑞脑,即香料;金兽,即香炉。从宋人佚名《飞阁延风图》、《调鹦图》,我们都可以看到宋人闺房里的桌几上陈设着香炉。
佚名 【飞阁延风图】
宋人喜用合香
宋人常用的香跟今天常见的盘香、线香是不一样的。宋朝时候有没有盘香与线香呢?应该说,有是有。
苏洵诗《香》写道:“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炷烧成玉箸粗。”像筷子一样的香,大概便是线香。但宋时线香尚很少见,迄今我们尚未在宋画中见到线香。盘香,宋人称为“印香”“篆香”,多用于计时或祭祀,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诸色杂卖”条载:“日供打香印者,则管定辅席,人家牌额,时节即印施佛像等。
【东京梦华录】
至于旨在点缀生活的焚香,宋人通常都是使用香丸、香饼,即将香料制成饼状或丸状,而非线香与盘香。
更准确地说,宋人焚香用的是人工调制的合成香料,叫“合香”。
许多宋朝士大夫都喜欢亲手调香,并将调香当成文人生活的雅趣。我们熟悉的爱国诗人陆游就是一位调香高手,他的《焚香赋》 描写的就是调香之法:“暴丹荔之衣,庄芳兰之茁。徙秋菊之英, 拾古柏之实。纳之玉兔之臼,和以桧华之蜜。”
黄庭坚也是调香的一把好手,宋人将意和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合称“黄太史四香”,便是以黄庭坚命名。黄氏的《药方帖》记录了一道调配“婴香”的方子:“婴香,角沉三两末之,丁香四钱末之,龙脑七钱别研,麝香三钱别研,治弓甲香壹钱末之,右都研匀。入牙消半两,再研匀。入炼蜜六两,和匀。荫一月取出,丸作鸡头大。”
黄庭坚 【药方帖】
宋人的所谓“烧香”,其实也不是用火“烧”,而是用炭“炙”。
《陈氏香谱》说得很清楚:“焚香,必于深房曲室,矮桌置炉,与人膝平,火上设银叶或云母,制如盘形,以之衬香,香不及火,自然舒慢,无烟燥气。”
【陈氏香谱】
宋人的高级品香不是贵
“清远深长”是宋人丁谓在其《天香传》提出的香味品评标准。宋人烧香,并不追求香气的浓烈,而更为心仪香味幽长耐久、淡雅清逸的合香类型。
【北宋青铜鬲式炉】 现藏于黄岩区博物馆
宋人的焚香,你要说它平民化,它又讲究到极致,连“气尤酷烈”的名贵番舶沉香都被士大夫评为“不复风味,惟可入药,南人贱之”,剥夺了其作为焚香品的资格。但你要说它太讲究, 它又有十分平民化的一面,寒门子弟用荔枝壳调制出来的合香,也被誉为“有自然之香”。
※
▊ 本期馆藏文物推荐 ▊
•【五代沙埠窑青瓷香炉】 现藏于黄岩区博物馆
1987年灵石寺塔四层北天宫出土。
子母口,盖镂孔,以三瓣卷叶忍冬为主纹饰,
共十七组连环构成。
下腹内收,饰重瓣仰莲一周,圈足。
内外施釉,釉色青绿,炉内壁墨书二周。
高19.5厘米。国家一级文物。
宋朝 生活 美学
▊吴钩 宋史研究者,知名历史作家。
主张“重新发现宋朝”“重新阐释传统”,著有《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等作品。本文节选自其作品《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 鸣谢
沙埠竹家岭青瓷文化展览馆
中华香道协会台州分会会长 陈红
黄岩区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出品
觉得好就点亮“赞”和“在看”↓↓↓
原标题:《宋读黄岩 |宋人爱焚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