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家风故事丨王建英:我家的“人世间”故事·父亲与板车

2022-04-08 18: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我的父亲叫王步叨,生于1934年,逝于2007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个子瘦小,但身体硬朗,精力旺盛。他一辈子生活在山区,靠种田和拉板车谋生。父亲在艰苦的环境中,不仅把我们六个子女抚养成人,还给我们留下了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教诲以及积极坚韧的“板车”精神。这混乱的尘世,究竟充斥了多少绝望和悲伤。你想去做一个勇敢的男子,为爱,为信仰,轰轰烈烈的奋斗一场。

△父亲的板车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父亲就开始拉板车了。父亲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把金川、林溪一带作坊生产出来的卫生纸运送到潮基岩头码头。拉货的生意一般都是前一天晚上先联系好,第二天天还没亮就去装货了。父亲拉板车的本事特别好,装的卫生纸又高又坚实,从未在半途中发生塌方的意外。板车虽然不大,可一次拉上两千多斤的卫生纸却是常有的事,车上没有任何动力,靠的全是父亲的肩膀。就这样一天五六个来回,在板车的“吱吱呀呀”转动声中,年轻的父亲为养家糊口,风雨无阻地劳作。忘不了父亲在暴风雨来临前的狂奔,也忘不了轮胎卡在水坑时的挣扎,更忘不了烈日下汗流浃背的身影。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父亲都不会退缩,总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他的心中有个坚定的信念:要让六个子女都能读书上学、健康成长。

母亲体弱,家里家外的活几乎都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每天拉板车回来,父亲还要给我们几个孩子做饭。儿时家境清贫,能顿顿吃得上饭已经知足,但是记忆中少不了一道美食——父亲做的麻心汤圆。他做的汤圆又大又圆、饱满光滑。每次父亲给我们做汤圆,兄妹几个总是围着灶台团团转,没等汤圆下锅就拿着空碗站在灶台前垂涎三尺,时不时拿勺子去看汤圆熟了没。每当这时,父亲总是乐呵呵地说:“快了、快了,每人一碗。”如今回忆起来,口中仿佛还有麻心汤圆的甜味。当时年幼的我们只知道兴奋、喜悦,却不曾体会父亲在灶台前抹去汗水看着子女高兴吃汤圆的欣慰。

△作者全家福

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从城镇到农村都兴起创办个体企业的热潮,我的二哥创办了工艺品工厂,从此父亲正式告别了搬运卫生纸谋生的生涯。不过,他的板车却一直没有正式“下岗”,一直跟随父亲在厂房里拉木材、成品。到了2000年,二哥的工厂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拥有自营出口权。这时的父亲已经年近古稀,可他还是不停地忙碌着,谁劝也不听。他的身躯仿佛和板车融为了一体,板车的轮子不停歇,父亲的手脚也不停歇。

长年累月的辛苦劳作,让父亲的身体逐渐不再硬朗。2006年,父亲感觉胃部不适,去医院检查发现已是重病缠身。父亲手术后出院,即使身体状况不佳,也坚持要去北京旅游。北京是父亲一直向往的地方,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活了一辈子总要看看自己国家的首都长什么样。”父亲终于在晚年实现了他的心愿。父亲与疾病斗争了将近一年,最后还是被病魔夺走了生命。与病魔顽强斗争的日子,正是他坚强一生的缩影。他一生都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父亲的一生是幸福的、完整的,他既实现了作为父亲看到子女健康成长的愿望,也实现了游历北京天安门的愿望。更令父亲感到欣慰的是,在他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老伙伴“板车”成为我二哥公司的注册商标,2009年被温州市人民政府认定为“温州市知名商标”。

“板车”不仅是一个注册商标,更是父亲的一种精神象征。父亲在世时的板车,满载了沉重的货物,为了养家糊口,他的肩膀扛起的是六个子女的未来;父亲逝世后的“板车”,承载了一家人的回忆,为了感恩纪念,他的精神永远留在六个子女心中。

原标题:《家风故事丨王建英:我家的“人世间”故事·父亲与板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