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街的时态:一周城市生活

王越洲 弗赖德 陈鑫培
2022-04-08 20:58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当下艰难,怀旧也许是一剂良药。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群青年在阳江这个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广东沿海城市,筹建设计公司、书店、画廊和工作室,尝试通过社群的连结和空间的创造来摄取知识、表达自我、并与外界链接。“阳江青年”们的实践一直以一种业余、游离的状态沉浸在街头中,并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着当时关于未来的期待。2003年的“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是“阳江青年”声名的顶峰。阳江共有四名艺术家参展:郑国谷、冯倩钰、沙业亚、(以世界书店名义参展的)鲁毅。今年3月,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叱咤于街中”对“阳江青年”们的艺术实践和自组织进行研究性展示,并描绘出一个个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公共网络。

当地方和附近被越来越多人感知,当人与人之间自发性的互助越来越普遍,九十年代的阳江青年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行动的启示。

(本期主持:王越洲)

近期回顾

千禧年前后,我刚开始读小学,在惠州这座小城市里出生、长大。对于当时幼年的我与未来青年的我而言,世界太小,又大到模糊。关于世纪更迭的危机与庆祝,就像涟漪荡去最外围的那一圈,到我这里,不用碰都散了。所以,当我两年前第一次去阳江,看到2000年设计落成的世界书店这么兀立在小城市街头的时候,我忍不住开始遐想:如果小时候,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在小卖部与药房之间,忽然出现了一栋楼,窗户是碎片般不规则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名字是大得可怕的“世界”,走进去,贴的都是塔什么基的电影海报,摆的书作者都叫什么格什么耶的法国名字,办的讲座主题是“任何东西都是潜在的艺术品”,我会怎么想?

如果说我的童年将会因此改变,未免有点夸张,但毫无疑问的是,原本牢不可破的现实开始动摇了,出现裂隙了,就好像平时只会正经说教的大人当中,出现了一个卧底或是间谍,ta策反我的日常,告诉我,去走别的路是可能的。

只是快二十年过去了,现在,还有什么是可能的?当我走入“叱咤于街中”这场展览里重现的世界书店一角,看见沙业亚为书店设计制作的倾斜书架的时候,在感到兴奋的同时,我发现我迟疑了——我发现,原来我自己也快到这群“阳江青年”在上世纪末开始蓬勃创作的年纪,而如今我(们)所面对的,却是如此不同的时世,如此不同的关于存在的问题。这种交杂的感受或许侧面回应了展览的视角和用意。就像策展团队的成员李筱天和梁健华所言,展览企图提供的是一种“回顾与启发”,通过聚焦1986年至2006年之间,所谓“阳江青年”的艺术家群体的实践,期待在研究性的展示中,能够与当下的创作语境和年轻人产生新的对话。

《帝国时代》(后更名为“了园”并持续至今)郑国谷,2004-2013,文献图片,影像记录,地契,红木窗户。龚胥耀 图

关于“回顾”,展览空间采用了剧场般的演绎方式,重现了凝碧轩世界书店等阳江艺术地景中不可或缺的空间节点。现场除了作品说明以外并无其他解释文字,而是让庞杂多元的作品分布其中,直接、无保留地交给观众,由此引出对于空间中的人、事、物、以及创作之间的关系探讨。而将其串联起来的线索,隐秘的是交错的时间,是时代布景的变迁与“青年”逐渐走向“中年”时充满矛盾、冲突的处境,而显露的则是一条贯穿不同空间设置的长“街”。

“叱咤于街中”展览现场,前方灯箱为冯倩钰摄影作品《旅馆》。龚胥耀 图

当我走上“街”,“街”的氛围首先是亢奋的。在“丰收酒吧”砸过啤酒瓶以后,阳江组的“饭后书法”继续汁水飞溅,发出“最后一搏”的大卖场吆喝,而郑国谷在街头展演,搂着一个女孩,假设一场婚姻、一段蜜月、一次越轨行为,蹲在一个疯子的旁边拍照,便宣称疯子是“我的老师”。这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回顾,还原了某种阳江青年身上可被称为“时代气质”的精神现场:ta们自嘲、戏仿、随机、嚣张,时刻充满旺盛的激情和创作生命力。恰是这种无由的激情及其呈现的时态,在时隔二十年以后来看,让人不禁反思作品背后的问题意识及其对社会环境的回应方式,以及我们在进行回顾的时候,应与现场保持多远(或多近)的批判距离。

而另一方面,展览作品之间,即“阳江青年”彼此之间,似乎构成了某种内部的批判。作为“阳江青年”中少有的女性艺术家,冯倩钰的作品弥散在展览现场的不同角落。当阳江组的大幅书法作品不断向上、让人仰望的时候,冯倩钰的摄影作品《旅馆》的灯箱却始终立于地面,在“街”上披露出私人空间与内心一瞥,如亢奋中一种执拗的低音。面对郑国谷《我的新娘》《度蜜月》和《阳江青年越轨行为》等著名作品中流露出的天真浪漫气质,冯倩钰的作品却分明落下一枚女性主体的注脚,提醒其中的“危险”“恐惧”与“意外”。在她充满矛盾的影像中,女性出入于旅馆、办公楼等室内私人空间,甚至逐渐被束缚、被替换成虚假的玩偶与人形模特。这让人(至少让我)后退一步,忍不住发出疑问:能上“街”的是谁?而“街”在成为精神漫游的场所的同时,它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它是激发灵感的源头,还是某种意义上的“慌凉”出口?

这并不只是性别意识层面的对照,而是将“街”的认识论放入阳江青年创作背后的地方语境:自由市场逐步开放,非正式经济暗流涌动,海上飘来港澳文化的文字、歌声、影视,像熟悉的陌生人,却暗合了家乡的困惑与街头的欲求不满。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映射出青年人在世纪末与世纪初的乐观主义,及其游戏姿态伪饰下地方的个体面对现代性降临时的彷徨。当“前辈”大尾象工作组选择对城市变迁、消费社会等问题进行单刀直入的批判,阳江青年的“戏仿”固然有别于大尾象成员梁钜辉在1996年的作品《游戏一小时》。ta们在创作中呈现的并非对议题、现象的直接关注,而是ta们身处变迁之中的内心活动和情感氛围的震动。阳江青年采取了更具破坏性(而非建设性)的方法,消费不再是批判对象,而成为了自嘲的“理想”,要“打回原形”,要在消费中“解恨”,而令人扭曲与点燃恨意的真正原因被避而不谈。此时此地的困惑与普遍问题,在充满激情与直觉的假设中,变成了一场游戏一场梦。

《叱咤于街中》展览现场,图中作品包括冯倩钰的摄影作品《性别的恐惧》、何赞的作品《华侨新村一路住宅》(建筑模型,文献图片)、沙业亚的作品《办公桌》(玻璃、钢制结构家具)。龚胥耀 图

若是在“回顾”中拉开距离,会看到,新世纪的乐观精神之后,世界却迎来高开低走的二十年,而阳江青年的破坏性无疑更能在当下带来创造力的“启发”。这种“启发”所持续推动的对话是多义的,复杂的。如黄丹怡、何辉、冯俊华、李宇,几位阳江新青年再度上街,再度游戏,1996年的“一小时”变为了2006年更具不确定性的《一炷香的时间》。创作者无法控制路人的游戏速度,也无法控制风的走向,或许有某种抵抗性的消极替代了乐观,但在方法论层面,反思和介入变得更加直接。而44月报自2016年以来探索的合作方法,则进一步挑战了艺术创作“共同体”的边界。直面疫情隔离状态的同时,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作者,接替进行的跨地域流动创作,甚至让“街”在疫情时空下具备了某种超验性,“街”成为了真正的“公共”。

在青年与青年的镜照中,或许我们可以看到“回顾和启发”这样看似简单的说法背后的复杂意涵。它甚至直接反映在展览空间上——这条复刻的长街,是由郑国谷和曾受阳江青年影响的艺术小组冯火共同设计完成的。不难发现,当下青年群体的实践不再只是“在家的周围活动”,或如鲁毅在形容阳江组时所说的,“地道”如“这个地方才会有的土特产”。这并非孰高孰低的比较,而是试图指认出艺术实践所根植的土壤和痛处,以及青年之间如何依势而变,摸索出更为公共、有机、自省、某种程度上不得已而为之(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联结方式。它提醒我们,“联结”不应只是停留在话语和主义层面的虚词,它的时态也是“街”的时态。它是地方性的嬗变,也让新一代的艺术实践者在碎片化的、失落的今天,有了可以凭依对照的经纬标点。或许,“去走别的路”真的是可能的。

(文/弗赖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博士候选人,研究生老病死、人生变故。图片均由广东时代美术馆提供)

展期:2022年3月12日-5月15日
地点:广东时代美术馆
详情请关注 广东时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本周主题推荐

书|《一座幽灵城市的拓扑学结构》

1994年,阳江世界书店的鲁毅通过广州博尔赫斯书店和陈侗取得联系,并于1997年成立出版工作室,出版名为“午夜文丛”的系列丛书。该书是午夜文丛·阿兰·罗伯-格里耶作品选集之一,作者阿兰·罗伯-格里耶是法国“新小说”代表作家和理论家、电影编剧和导演。

书|《陈劭雄:万事俱备》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陈劭雄就已参与广州地下艺术及实验艺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陈劭雄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形态,包括影像、装置、摄影蒙太奇、绘画、表演、以及集体参与等,而主题也开始越来越关注中国社会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遭遇的各种挑战。与此同时,他对于历史表现形式的再创作也进入了其创作领域。

书|《华南的乡村生活:广东凤凰村的家族主义社会学研究》

该书全方位记录和分析了广东凤凰村的人口、经济、政治、教育、婚姻和家庭等,是广东最早的人类学纪录之一。作者自创了核心概念“家族主义”(familism),并认为“家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所有的行为、标准、思想、观念都产生或围绕着基于血缘聚居团体利益的社会制度。

书|《省港澳大众文化与都市变迁》

该书是一本论文集,讨论了省(广州)港(香港)澳(澳门)三地城市规划和社会流动等都市变迁方面,以及粤剧、粤语、粤曲、香港电影、体育运动等大众文化的发展,探讨19-20世纪省港澳三地大众文化与都市变迁的共性、流通以及日后衍生的差异。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招募|舞蹈剧场《看不见的城市2.022》舞者招募

详情请关注 设身触缔微信公众号

北京·放映|2022BXQ春季展映计划

详情请关注 凹凸空间aotuspace微信公众号

广州·讲座|宋轶“赤脚策展”

详情请关注 广东时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广州·漫步|双城记:从阳江到广州

详情请关注 广东时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广州·展览|兔子在跳,人在漫游

详情请关注 广州在地文化微信公众号

广州·展览|先于语言 林江泉

详情请关注 觀空间JUSTARTSPACE微信公众号

成都·展览|兜风

详情请关注 脏未来微信公众号

杭州·招募|“杭嘉湖”地区的桑田、茧站、航道与丝厂

“FANGZHI纺志&方织”将作为2022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缓存在/Being Theoria》的特别在地项目,其中杭嘉湖的走访在4-5月启动,以行走(陆路或航船)-驻留-招募-采访等方式展开考察,在空间上制图某种“地方的流通性”——由港口、运河逆流而上,追溯桑蚕作物的产地,勾连起桑田、纱厂、绸庄、蚕种场、共育室、茧站、档桥、市场、码头……等场所记忆中的“纤维姻缘”。
详情请关注 方志小说微信公众号

杭州·展览|山水相对论——曹欧水印木刻版画展

详情请关注 大屋顶微信公众号

昆明·展览|在·野:云南建筑传统研究展

详情请关注 UniDesignLab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讲座|城中村改造:历史、现状与未来可能

详情请关注 同济城市评估与开发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线上沙龙|无意义沙龙

详情请关注 如果青年微信公众号

线上戏剧|《时轮》&《夜鹰》

详情请关注 LOOKLIFE来福微信公众号

线上展览|东盟国际当代艺术展——对话东南

详情请关注 艺术什么鬼微信公众号

线上讲座|不见硝烟的战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战”

详情请关注 小镇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线上招募|“画说”2022儿童公益画展作品征集

详情请关注 画说ARTspeaks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