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家话上海|熊月之:上海开埠与官员才识

2022-04-12 09: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熊月之 上海滩杂志公众号

1843年,上海与广州、福州、厦门、宁波等五口,按照《南京条约》的规定,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开埠以前,论城市行政等第与规模,论对外商业联系的历史和传统,上海在五口中都叨陪末座,广州、福州为省城,宁波为府城,厦门(属同安)、上海仅是县城。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到19世纪50年代末期,上海在中外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方面,在五口中已处于遥遥领先地位。

五口通商,上海为什么能一口独盛?此中原因相当复杂,但有一点相当突出,即地方官的才识。五口宣布开埠以后,上海以外的其他四口,外商经营均不顺利。广州、福州等地官员都摸准朝廷反对与西洋通商的心理,对于洋人到口岸觅地建屋、居住通商等要求,都百计刁难。上海则比较顺利,主持其事的是上海道台宫慕久。

宫慕久(1788-1848),山东泰安府东平州(今东平县州城)人,出身农民家庭,21岁考取秀才,31岁中举,以后多次参加会试未中,38岁(道光六年)以大挑一等引见,奉旨以知县用,此后多年在云南边境担任知县、知府等职。大挑为清代特有任官制度,乾隆朝始创,嘉庆朝以后成为定制,每九年一次,于三赴会试而未中之资深举人中,由钦派王大臣面试,拣选若干名直接任官。应选者无须另外参加笔试,全依王大臣面试考察而定。挑中者分两等,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教职用。一等名额极其有限。入列一等的共同特点是,年力强壮,相貌方正,应对得体。正因为如此特殊的挑选制度,被选者大多老成干练,行政能力较强。宫慕久在云南,政绩昭彰,因处理边疆民族问题得当,两次受到道光皇帝接见。上海被确定为通商口岸以后,他被道光皇帝看中,于1843年7月接任上海道台。

宫慕久在上海道台任上,首尾四年,到1847年春被钦命为江苏提刑按察使,离开上海到南京就职。他就任上海道台时,已55岁。他办事细致沉稳,与洋人打交道,不亢不卑。他接待英国领事巴富尔,商谈开埠事宜,议定《上海土地章程》,处理开埠初期发生在上海的中外交涉,都很得体。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实行华洋隔离政策,减少发生冲突的机会。上海开埠伊始,就实行华洋隔离政策,即租界与华界分开,洋人与中国人分开。这一政策,是宫慕久制订并坚持的,也是得到英国领事巴富尔认可的。

二是抓住事故端倪,将冲突消弭在萌芽状态。开埠初期,上海小孩在围观洋人时,会喊“鬼子来了”或“来看看鬼子”,这让洋人很为不悦,提出交涉。宫慕久以为,不能在中外刚刚接触之际,就开此坏头,于是在上海仔细做居民工作,严禁此类称呼。上海开埠后不到一个星期,突然有两个中国儿童被洋人鸟枪射伤,肇事者逃逸。宫慕久立即照会巴富尔,要求严肃处理。巴富尔对此也很重视,一面派医生治疗两个受伤儿童,一面募捐200元钱,让道台买了一块地,赔偿伤者,同时制订了鸟枪管理条例,对打猎做出详细规定。

三是在实践中摸索处理外事之道,慎重其事。与洋人认真、仔细商定《上海土地章程》,就是最突出的表现。他与英国领事商定的租地原则,包括永租制、华洋分处制,租地面积有限制,租地必须开发、投入使用、不可圈地不用等,都是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并行之有效的处事经验。

四是遇到某些事件,尽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针对通商口岸洋人到近郊游览问题,他与英国领事曾达成一个协议,即洋人外出游览的距离,不能超过当日可以返回上海的路程。即洋人可以郊游,但当日必须返回上海。对于这个规定,有些洋人有时会有所突破,比如有个别传教士到远郊传教,当晚赶不回来。对此,宫慕久睁一眼闭一眼,如果没有发生什么严重后果,便不予深究。

五是努力营造中外和谐的氛围。他不止一次邀请洋人来官署做客,藉以加强相互了解,联络感情。1844年来上海的英国植物学家福钧,就曾到他的官署做客。

六是廉洁自律。在常人眼里,上海道台是个肥缺,处理土地出租、物品征税等通商事务,整天与商人、金钱打交道,敛财机会很多,但宫慕久律己甚严,廉洁自守。他在1848年去世时,个人财富较来上海以前没有任何增加。

宫慕久的工作得到了中外双方的高度评价。清廷上级官员评价他“精明谙练”“廉明公正”,处理洋务“不激不随,能以信义折服”。英国人说他“是一个性格温和、眼界开阔的人,完全没有广州官员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相反性格”。

(本文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文史馆馆员)

END.

制作:冯 晔

原标题:《【百家话上海】熊月之:上海开埠与官员才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