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年风情:我心中的上海弄堂
原创 丁瀚雯 上海滩杂志公众号
浙江中路108弄清和坊
我的妈妈是在弄堂里长大的。我没有在弄堂里生活过,所以实在难以想象几户人家挤在一个厨房间烧饭或者轮流使用公共厕所的情境。偶尔妈妈会提起弄堂里的生活,但一直以来我对于上海弄堂的印象都停留在那些飘着“万国国旗”的黑白旧照片里。
读幼儿园大班时,幼儿园要求我们表演上海弄堂里的“九子游戏”,于是老师给我们简单介绍了上海弄堂生活,这是我第一次走近上海弄堂。“扯柃子”“套圈子”“跳筋子”“打弹子”“造房子”“抽陀子”“滚圈子”“顶核子”“掼结子”,很难想象,上海人居然发明了这么多有趣而低成本的游戏。在学习“九子游戏”的过程中,我对于上海的弄堂产生了好奇:那是一种怎样的建筑?在那个年代,住在那里的人又是怎样的人呢?
上学后,妈妈特地带我去参观了位于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通过参观我得知,这是一座石库门式楼房。1921年7月23日起,大会在这里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等13名代表。会议被一个法国巡捕房密探察觉,代表们立即撤离现场,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大会通过了党纲,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里是革命旅程的起点,青墙红砖的石库门保留着多年前的典雅风姿,令人肃然起敬。
“这就是上海的弄堂吗?”我好奇地问道。“是的,这是上海弄堂的一种。”妈妈回答道。“这样挨家挨户的生活不烦吗?”“还好吧,很有趣的生活。”妈妈的回答让人难以理解。
回家后,妈妈向我推荐了作家陈丹燕的一篇文章《上海的弄堂》。读完后,我才知道:19世纪50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在老城厢起义,上海人开始往租界里逃,在租界的外国人为了挣到中国难民的钱,按照伦敦工业区的工人住宅的样子,一栋栋、一排排造了八百栋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发端。到1872年,玛意巴在外滩附近建立了第一条叫“兴仁里”的弄堂。上海人从此开始了弄堂生活。
“为什么要叫‘兴仁里’呢?”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解释说:“我觉得这个‘兴’字,指的是‘家和万事兴’。上海人以前居住面积小,许多人家一家老小都住在一起。住在弄堂里的人家要和许多人家和谐相处,要想不吵吵闹闹,那该怎么相处呢?”妈妈一边解释,一边在纸上写了个“仁”字,“你看,这个‘仁’字拆开来就是两个人。只要人和人之间有交往就会有矛盾。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靠的就是我们的‘仁’,我们对于他人的体谅,建立自己和邻里的规则意识。所以,很多不了解上海人的人会说我们冷漠,其实那只是上海人在弄堂生活里形成的自律意识。”
听了妈妈的解释,看了有关文章,我觉得从未在弄堂里生活过的我,似乎开始懂得了弄堂里那种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生活智慧。千百年来,很多人都喜欢简单地将儒家的“仁”理解为仁爱、仁义。我想,孔子也许真正想通过“仁”字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方式。在这一点上,曾经在弄堂里生活过的上海人可谓执其牛耳。
(本文选自“塑造上海品格 我讲红色故事”(2021)活动主题征文获奖作品,作者系宝山区上海市泗塘中学八年级学生)
END
制作:冯 晔
原标题:《【百年风情】我心中的上海弄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