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周厚健留下一个怎样的海信?

2022-04-08 18: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从1969年海信前身“青岛无线电二厂”的成立算起,海信已成立了53年。

从电视业务出发,海信一边将电视业务打造成“国内第一”,一边逐渐延伸至白电领域,通过不断收并购和成立合资企业,拓宽自己的业务版图。

截至当前,海信集团已拥有海信视像(600060.SH)、海信家电(000921.SZ)和三电控股(6444.T)三家上市公司,分别经营着电视、白色家电和汽车空调系统业务,其中三电控股由海信在2021年刚刚完成收购。

在海信集团任职40年、管理30年之久的周厚健,于不久前刚刚辞任了集团董事长一职,转由多年前随科龙来到海信的林澜接任。

2022年3月30日,主营白色家电业务的海信家电交出了2021年财报,值得探究的是,新旧管理者交替之际,周厚健交给林澜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海信?

01、周厚健治下的海信

2022年3月12日,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宣布辞去海信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职。

在海信53年成长历程中,周厚健管理了其中的30年之久,与其相关的评价大多是“低调”和“耿直”。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认为,作为一个经历了海信绝大部分发展历程的管理者,周厚健留给海信的印记,大致体现在重技术、多元化和全球化三个方面。

1982年进入海信前身——青岛电视机总厂之后,周厚健在1992年当上厂长,开始了改革。

2000年海信正式立项,开始进行电视芯片的研发,到2005年“信芯”面世,打破了国外企业对数字视频处理芯片的垄断,是国内彩电行业的一个重要突破。截至当前,海信也是国内为数不多拥有自主研发芯片的国产电视厂商。

(海信官网整理)

多元化方面,除了电视业务,海信在1996年引进技术,是国内最早涉足变频空调的企业;在2006年以6.8亿元收购科龙、容声两大空调品牌;2001年通过战略合作入局冰箱产业,并于次年并购了北京雪花冰箱厂;2008年又和全球最大白电制造商惠而浦组建合资公司,开始生产洗衣机等产品。

扩张过程中,以空调、冰箱、洗衣机为主业的海信家电,在2017年首次从收入和净利润方面超过了以电视业务为主的海信视像,但海信视像的市值仍然更高一筹,截至4月6日,分别为128.69亿元和149.67亿元。

全球化过程中,海信在1996年成立南非海信,之后陆续在海外设立了54个公司和办事处、18个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同时通过赞助多届世界杯,不断扩大海信电视在全球的品牌影响力。

与此同时,海信视像来自海外的营业收入占比从无到有,到2020年已超过50%,海信家电(前身广东科龙)来自海外的营收占比,则从2010年开始保持在26%-35%之间,但从OEM(代工模式)逐渐向自主品牌模式转变。

一向低调的周厚健,2015年公开怼小米的事件,可以说是其为数不多的“高调”表态。

2015年小米和乐视忙于“口水战”,周厚健被小米的“销量第一”所刺激,专门开了个发布会公开反对。

周厚健表示,“小米、乐视都是同行,我不多评论,但雷军在微博上说小米智能电视销量第一,我心里很不舒服。”小米的说辞,被周厚健认为是“胡说式的营销,没这个本事就闭嘴”。

(2013年9月,雷军发布2999元的小米智能电视)

但在那之后,小米在电视领域继续“异军突起”,销量上确实对传统家电品牌带来持续的压力。

2018年年报中,海信一改往年“国内零售量位居第一”的表述,对当期销量不再强调,2019年开始,海信在年报中将表述改为了“整体零售额占有率排名第一”。

纵观国内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认为海信各业务板块综合来看大致排在第四位,次于美的、海尔和格力。但如果分板块来看,海信的黑电业务和白电业务地位大不相同。

电视(黑电)领域内,海信位列国内市场销售额第一,相比小米在销量上的优势,海信电视整体的品牌力和技术水平较高,能够支撑更高的溢价;白电领域内,由于海信大多依靠并购、合资公司切入相关领域,还无法形成突出的亮点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整体来看,海信目前还是一家“出色但非最卓越”的家电企业,而这个形容同样适用于2021年海信家电交出的全年财报。

02、毛利率有待提高

最新年报数据显示,海信家电2021年收入675.63亿元,同比增长39.61%,不仅是成立以来的最高值,也是近十年同比增幅最大的一年。

创立于1984年的海信家电,生产销售的产品包含空调、冰箱、洗衣机、冷柜等,目前涵盖容声、科龙、日立、海信等八大品牌。

分产品来看,2021年的增长主要由空调业务30%的增幅和冰洗业务23.03%的增幅驱动,2021年这两部分收入分别为304.03亿元和230.18亿元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45%和34%。

收入增长的同时,海信家电的净利润却并不乐观,全年23.43亿元的净利润,同比下滑了17.68%,据年报披露,这主要是受到家用空调经营亏损的影响。

海信家电在《致股东的信》中表示,2021年原材料价格和海运费暴涨,核心物料供应紧缺等问题接连不断,给企业经营带来极大挑战。

在海信家电的营业成本中,九成以上都是原材料,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原材料波动对盈利能力影响重大。海信家电2021年收入增长39%的同时,原材料成本同比增长了48.9%,直接导致毛利率从上年的24.05%大幅降至19.7%。

这对于毛利率在同行业中本就处于较低水平的海信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事实上,海信家电虽然是国内最早涉足变频空调概念的企业,但不管是相比同属海信集团旗下的电视业务,还是相比美的、格力、海尔等老牌白电企业,海信家电都没有特别突出的竞争优势,从毛利率角度可以有更直观的感受。

从空调业务来看,海信家电近几年的毛利率在20%-30%之间,美的在24%-32%之间,格力则在34%-40%之间,虽有追赶趋势,但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冰洗业务方面,海信家电毛利率在16%-24%之间,海尔洗衣机业务则在32%-35%之间,差距同样明显。

从现金流角度,更能看出海信家电在2021年的整体处境。

同比回落的经营活动现金净额,说明2021年虽然收入增长,但盈利能力下滑导致最终赚到手的钱少了。

由负转正的筹资活动现金净额,说明原材料成本上涨和年内并购日本三电公司,需要更多资金储备,导致海信家电自2015年来首次出现了净筹资需求,全年新增带息债务30亿元,且主要为短期借款。

虽然借款金额不高,但此前十年,海信家电带息债务从不超过3亿元,且大多时候不超过1亿元。

除此之外,持续增长的对外投资金额,也是由于更多的账面资金循环投出购买理财产品所致。

综合来看,年报传递出的信息是规模持续扩大,但受上游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盈利能力欠佳。

随着周厚健的辞任,海信多方面的压力,都来到了继任者林澜的身上。

03、“老将”林澜接棒之后

公开资料显示,林澜早年毕业于美国纳西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科龙负责国际化相关业务,2006年科龙被海信收购后,林澜随之加入海信,并负责海信的国际化业务。

在其任内,海信在国际化方面的进程,有并购日本东芝、欧洲触电企业Gorenje、日本三电控股等进展,并在墨西哥、东欧等地建立了海信生产基地。

《海信史》一书中提到,林澜早年是顾雏军的同学,受邀进入科龙担任副总裁,在顾雏军被抓后,他靠几个海外大客户维持着公司运转。这种挺身而出获得周厚健的高度赞赏,被后者形容为“真正的男人”。

2006年收购科龙时,周厚健希望林澜一同加入海信,林澜问周厚健有什么条件,周厚健回答“条件就是你的工资太高了,还得给你降工资。”与此同时,周厚健也许给林澜更大的平台和更高的职位——海信集团副总裁,国际业务一把手。

从早上8点聊到下午3点,周厚健最终收获了林澜的加盟,而林澜也确实给海信的海外业务发展带来积极的变化。

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进入下半场,家电普及程度的逐渐提高,国内家电行业增长空间有限,“大头在海外”成为海信集团国际化目标,出海也是众多家电企业近年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此次周厚健选择林澜接棒,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正是因为林澜具备的国际业务背景。

(海信集团前董事长周厚健,上图左一)

那么从数据来看,海信目前的国际化目标到底完成的如何?

分业务来看,主营电视业务的海信视像,在中国大陆之外的销售额占比,从2006年的18.27%提高至2020年的60.06%,主营白色家电业务的海信家电,近10年来的境外收入占比,只从30.69%小幅提高至2021年的34.28%。

相比于出口业务量的增长,海信家电近几年更主要的功课在于,从为海外家电企业代工的OEM模式,逐渐转变为出口自主品牌。

按照家电企业全球化的发展规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是产品输出(代工)、资本输出(建厂、生产自主品牌)和品牌及标准的输出,整体上来看,目前大多中国家电企业正在朝着第二个阶段努力。

但从海外业务规模和毛利率来看,海信尚待完成最后的关键一跃。

目前仅海信家电批露了2021年年报,海信视像尚未披露,对比2020年数据,海信家电的海外业务收入规模和海外业务毛利率,不及美的集团和海尔智家;海信视像的两个数据不敌同样经营电视业务的TCL。

仅与自身相比,海信家电海外业务毛利率也自2017年以来保持在6.8%至9.3%之间,没有明显提升,2021年受环境影响还有所下滑。

老将林澜接班之后,不论是黑电还是白电、国内还是国外,海信显然都有不少的功课要做。

电视业务方面,海信视像在国内已经连续十余年处于销售额第一的位置,但失去了国内销量第一的宝座,海外又面临强敌三星、LG和TCL,如何加强线上营销能力,如何获得海外市场的认可,都是难题。

白电业务方面,海信家电高收入、低毛利的财务数据反映出的是“大而不强”的挑战。对于从黑电跨界至白电业务的企业来说,固有“输在起跑线上”的先天因素,却也需要在后期发展中快速提升。

对林澜而言,这些都是待解的长期课题。

(除单独标注来源外,以上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作者 | 林夏淅 编辑 | 李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