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市更新观察|多抓鱼&B+修车铺,解决一个问题,打造一种生活方式

2022-04-07 15: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长期的内容铺垫,沉浸的消费场景,统一的品牌识别,整体的生活方式,以多抓鱼和B+修车铺为代表的新业态消费品牌,切口不大,但立意长远。

 

为了购(参)买(观)二手物品而排长长长队的景象,出现在9月多抓鱼在三里屯开设的市集中。

名为“多抓鱼回收站”,持续了近3个星期的市集,迎来了近5万名顾客。“回收站”、“拾荒”、“再就业”、“赶集”,这些带有年代色彩和土味气息的词汇,搭配着市集里上千种二手书、二手服装和二手物品,在三里屯这片从来不缺乏亮眼活动的区域,也可称得上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场景。

从二手书开始的循环生意

在官方对于这次活动的事后传播中,可以看到“城邦”的字眼,这并非是一个夸大其词的说法:它不仅仅指的是人数构成,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每个人都收获了一次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

▲多抓鱼在三里屯开设的市集   图片来自品牌官方渠道

“城邦”一词,可从侧面解读多抓鱼的品牌路径。

从空间的角度来说,“产品经济”到“体验经济”消费情境,无疑需要沉浸式物理环境的支撑,而这也是多抓鱼在北京、上海开启线下店面,以及在三里屯组织pop up市集之后,名声扩大、出圈的一个原因;从精神层面来看,城邦居民所建立起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符合当下消费品对于品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推崇和输出。

这样的价值观,是理性消费的大势所趋,即越来越多的人从崇尚时尚、奢侈品,到注重质量和舒适度,进而过渡到内心的满足感、文化的社群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维系;也体现在对于亚文化和小众生活方式的推崇,复古和国潮不仅唤起了消费者对于过往时代的美好情愫,也是一种先锋时尚态度的表达。

▲ 多抓鱼北京办公室兼线下空间,由未来以北设计事务所打造。去除多余的“设计感”,用最拙朴的设计语言为空间营造真正淘货的舒适体验。图片来自设计事务所、品牌官方渠道

 

▲ 多抓鱼北京办公室兼线下空间,在这个长向的店面内用“满”的体验放大二手图书或者杂货的展示面,入口处通往二层的绿色楼梯则正好调节空间节奏。图片来自设计事务所、品牌官方渠道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从微信群一张 Excel 表起步,成立于2017年的多抓鱼在4年的时间中经历了创业之路的起起伏伏:用豆瓣账号群发豆邮拉新,业务激增导致快递爆仓,安福路店从毛坯工地进化成网红打卡点……从微信生态下的小程序入口,构建起一个带有社区属性的二手电商,一个自带商业模式的UGC社区。

起始于创始人猫助的文艺青年基因,多抓鱼做的是一门感性而缓慢的生意,其顺畅发展的背后,则是以严谨数据为支撑的理性商业模式:基于算法的信息处理,形成了一套产品挑选、定价标准,解决交易效率问题;优化产品售卖和购买服务,比如由多抓鱼负责寄送邮费;对于所有产品进行二次处理,提高产品品质;打造书友交流社区,建立群体感;产品界面简洁明了,使用路径清晰……

 

 

▲ 一层和地下一层紧凑布局的实木书架设计首先构成最大比例的书墙,空间中部是设计的两类可移动书架,便于灵活布局。所有书架的底层则放置了书盒单元,用于补货和存储。

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是一位熟悉多抓鱼的用户对它的评价。这也是适用于近年很多新消费品牌的成长路径:起与微末,稳健发力,持续迭代。理想远大,而步伐务实,在多抓鱼的未来规划中,更深度的用户洞察,更多品类的拓展,更精准的选品定价计算,更高效的供应链流转体系,更广泛的门店布局,是同步考虑的方向。

作为二手领域的新物种,多抓鱼对于“二手”这个理念的理解,不仅限于物品的层面。二手书和二手服装是起点,但不是终点,“循环”才是多抓鱼的坚持。

2020 年 12 月 26 日,多抓鱼的第一家综合循环商店在上海安福路正式营业。这里既有书,又有服装,未来还会覆盖更多的耐用消费品。它不仅是一个卖货的实惠商店,也是品牌循环理念的具象形态。一个现代化的整洁考究的循环商店,希望为大家提供“比起钱包更需要眼光“的快乐淘货体验,一种”平价而丰富“的精神生活。

可以预见,未来多抓鱼的用户群体会随着品牌一系列的动作而扩大,不仅限于卖书、买书的核心用户,也会吸引更多人群的加入,来为美好的情怀买单、传播、背书。

一个兼具商业思维和社会伦理的品牌具体能够走到多远?瑞士箱包品牌Freitag给我们提供了典范,我们期待看到多抓鱼会成为下一个样本。

 

▲ 多抓鱼第一家综合循环商店,位于上海安福路。

现在的事情,是为5~6年之后做热身

“用户群体的划分,更多依靠的是知识结构,当项目运营中的感性变成数据化的呈现,才能持续下去。”是B+修车铺创始人卜天在一次行业交流活动的观点,也可看作是以多抓鱼和B+修车铺为代表的消费新业态的发展模式。

与多抓鱼作为二手行业破局者姿态相同的是,B+修车铺也是汽车维修行业的“异类”。由汽车维修业务切入,B+修车铺与其配套的“我与地坛”咖啡厅,发展出集咖啡美食、艺术展览、文化资源链接为一体的综合体验。

▲ 建筑外观及维修空间, 这里最早是一座导弹制造工厂,大部分的结构都保留至今。摄影/Pedro Pegenaute

在某消费点评网站上,常年占据汽车维修保养热门榜的第1名,从侧面验证了其技术和服务的质量;推出的一对一管家服务,第一时间响应车主遇到的任何问题;打破4S店一刀切的维修模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能修不换,站在客户而非单纯盈利的立场来解决问题;核心定位于中高档车型,也会兼顾其他车型的维修,即使是在不盈利的情况下;以极低的价格,为车做翻新工作……

顶级技师、点评第一、维修视频反馈、4S店半价、以修代换、无忧管家、夜间服务、一站托管、无尘取送车、全时救援……B+修车铺通过产品+体验+服务的方式,实现对用户人群的整体服务升级。

▲ 接待空间,老砖墙、混凝土、粗矿的钢材搭配原木材质,诠释着现代主义的工业DNA。摄影/Pedro Pegenaute

润物细无声的体验,来自长久持续的空间美学和内容输出。这所荣获全球12个建筑设计大奖、由如恩设计打造的空间,为来者提供平行于工作和生活之外的感官意象和丰富场景。

贯穿着工业时代的能量和精神,建筑中随处可见的多元材质、丰富质感和精湛细节,凝练出粗犷与精细、简洁与丰富的整体氛围。包含吧台的首层作为客厅,有六米的挑高空间,自在舒适的沙发与宽敞明亮的空间,既适合看书小憩也可与咖啡师交流。

与一层反差很大的二层,以被切割的北侧楼板营造出floating platform(悬浮平台)的效果,一张长桌既可召开小型会议,也创造与陌生人相遇的机会。三楼展览空间的纯白墙面、淡黄地板及从楼面导入的天光,是专业画廊标准的设计,可举办精品展览或二十人左右的小型分享会。

▲ 除了咖啡远近闻名,咖啡厅最著名的莫过于众多明星打卡的楼梯,在一层楼梯角落,名为the corner of the corner的座位,空间狭窄,热度很高。摄影/Pedro Pegenaute

这里不仅为车主打造一个安心停留的等待场所,也不定期举办各类活动,链接各种艺术、文化和生活方式资源,积极邀请各类人群来此寻求情感与思维的共振。

一杯手冲咖啡、一块美味糕点、一本好书、一场美学讲座、一场艺术展览、一次朋友聚会、一次工作讨论,是情绪和思想的交汇与激荡,也是人与人之间真诚而纯粹的给予与收获。

 

▲ 我与地坛咖啡 图片来自品牌方

▲ 我与地坛咖啡 图片来自品牌方

 

▲ 各种活动与事件的发生,让空间流动起来。图片来源于B+修车铺

以技术为支撑的空间,容易给人留下冰冷、速度与激情的印象,这些属于工业时代的形容词,似乎与前工业时代的温暖、缓慢与共情格格不入。B+修车铺的存在,是在时代的褶皱与缝隙中,找到二者衔接的界面,破除非此即彼的二元论调,将复杂细分的的时代情绪,统合于一个传统与当代共存的历史场所中。

感性诗意的背后,是理性严谨的逻辑分析。“对于修车这个刚需行业来说,真正的壁垒有两点,首先是团队的综合运营能力,比如用户、内容、空间的运营,其次是整个团队的工作方式和思维习惯,大家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都在于提高用户体验更好的层面上。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要解决行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各个团队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前沿视野来提供不同于市面上常规的产品和服务,它们加在一起才是核心竞争力。”

解决行业痛点、探索商业模式、建设行业壁垒,商科出身的卜天对于消费和商业有一套清晰的逻辑。同时,他也能跳出当下关于新零售、新消费和新品牌的各种讨论,建立其自己的行业判断。

▲ 零星散落着史铁生、莎士比亚 路易·康等人的文字,应和着每个孤单灵魂中的敏感与诗意。摄影/Pedro Pegenaute

 

▲ 空间细节。摄影/Pedro Pegenaute

“目前都在说Z世代营销,但实际上95后 00后这些人的消费力还没有起来,再过5 ~6年,才会达到他们真正的消费时期。到时候他们需要的,一定不是大规模简单复制的商品。以什么样的业态去迎接、拥抱、引领他们,这是所有消费从业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现在很多的东西和思路一定是为5~6年以后提前去做准备的。现在其实只是热一下身。”

“我们关注的一个点,是去探讨几年前新零售和现在新零售的关系或变化是什么,目前我们在进行的一个项目,是考虑如何把互联网经济的方式转嫁到实体店,以及以体验为主的空间去替代消费为主的空间,我们在考虑如何把它们结合起来。”

这是卜天对于“空间作为城市传播点”想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前是实体化的东西在网上传播,现在是将网上的东西通过实体手段进行传播。希望大家在这里体验的时候,可以获得双向的体验,来大家的消费习惯。”

如果说,新零售是以互联网渗入实体商业的表现,那么上述所畅想的,则是以实体商业“入侵”互联网的形态。目前我们还不能想象它的最终呈现面貌怎样,但在这场实体与线上进行博弈的战争中,是否会带来新的消费关系,其中的未知数让人期待。

无论是多抓鱼还是B+修车铺,都是从解决一个基本问题开始,而打造出一种根植于人文积淀和知识素养的生活方式,并行交织着人与人、物、空间的情感密度。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马克思在几十年前提出的“商品拜物教”。它指的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

今时不同往日,如今这个概念有了更为复杂的含义:物品与人、人与人的关系被加入到商品的评判指标之中,甚至成为了它们能否在众多的商品中突围的唯一指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