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脑是如何区分现实与虚构的?

2022-04-07 13: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湛庐君 湛庐文化

从童年时起,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虚构的世界。在听童话故事、看书、玩电脑游戏、看电视广告和看电影时,我们会遇到虚构的故事。大脑一刻也不停歇,它忙着加工、整合所有这些信息,但它似乎有办法区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不真实的或虚构的。

德国吉森大学的安娜·亚伯拉罕博士对找到完成这种区分任务的神经网络一直很感兴趣。她想知道在真实的情境和完全虚构的情境中,大脑的加工机制是否不同。因此她设计了一个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实验,用来探究大脑对包含真实或虚构人物的情境的反应。

实验者给被试看一句话的剧情描述,其中有一个名叫彼得的真实人物,他所处的情境会涉及乔治·布什或灰姑娘。在一种情境中,彼得只是得到有关乔治·布什和灰姑娘的信息,例如,彼得在收音机中听到,或在报纸上读到布什或灰姑娘的消息;在另一种情境中,彼得会与两个人物直接进行互动,要么和他们说话,要么和他们一起吃饭。

被试需要做的事情很简单。他们需要判断剧情是否合理,也就是说,是否有可能在现实世界里发生。

显而易见,彼得很可能在收音机里听到有关两个人的事情,也有可能真的见到乔治·布什本人,但不可能和灰姑娘一起吃午餐,至少不是真的灰姑娘。

在评估这两种剧情时,大脑会如何工作?结果非常有趣。

在两种情况下,大脑的某些部分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活动,比如海马。当我们回忆事实或事件时,海马就会发挥作用。无论剧情的性质是怎样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只提供信息的(彼得听说有关这两个人物的消息),还是会有互动的(彼得真的见到这两个人物),海马的活动都会出现。

然而,对于两种剧情,被试的大脑活动存在着一些显著的细微差异,这取决于涉及的人物类型。在涉及乔治·布什,即著名的真实人物的剧情中,前内侧前额叶皮层、楔前叶和后扣带回会变得活跃。

前额叶皮层是大脑中一个非常奇妙的区域,具有多种功能,比如监控边缘系统,对短时记忆和注意力具有辅助作用。前内侧前额叶皮层和后扣带回位于大脑的中间部分,它们参与了自传体记忆的提取和自我指涉的思维。

当剧情涉及虚构的人物时,大脑的反应多少有些不同,额叶侧面的部分更加活跃,比如额下回。额下回被认为提供了镜像能力,也与高水平的语言加工有关。与乔治·布什有关的剧情会引发个人记忆的提取,而与灰姑娘有关的剧情则不会,这使得研究者认为评估剧情真实与否时的重要差异不在于人物的真实程度,而在于他们与我们现实的相关性。

为了检验这个假设,他们测量了19个新被试的大脑。同之前的研究一样,这些被试要评估一个真实的主角想象、听说、梦到一些人物或与这些人物直接交往的可能性。不过这次涉及的人物按照与被试的相关程度被分为三类:朋友或家人(高度相关)、名人(中度相关)和虚构人物(低相关)。

如预期的那样,前额叶皮层和后扣带回的激活程度确实会根据人物的相关程度而进行相应调整。

在家人和朋友的条件下,前额叶皮层和后扣带回最活跃;在虚构人物的条件下,它们的活跃程度最低。

研究者提供了以下解释。在真实人物的情况中,即使你从来没有见过对方,他们也会在你的概念存储中整合成一个全面、广泛、错综复杂的结构。你熟悉他们作为人类的基本行为特征,或多或少地知道他们如何思考,会形成什么样的看法。对于他们可能出现哪些情绪,你基本上心里有数。

相比起来,你对虚构人物就没有那么熟悉了。无论你多么了解虚构人物的世界,始终会有对我们来说奇怪的、不可思议的事情。

以哈利·波特为例,你可能看过全套《哈利·波特》,但相对于你对家人、朋友或真实的名人的了解,你对哈利·波特的了解,比如巫师的等级和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依然非常有限。因为家人、朋友和真实的名人已经成了你的即时或过去经验的一部分。

从根本上说,为了理解虚构的人物,你需要深挖自己的想象,因为他在你的网络中的参考节点比生活中真实或相关的人更少。虚构人物的这类参考节点在性质上也不同于真实人物。

在虚构人物的条件下,与语言加工相关的额下回等额叶区域变得活跃这一事实具有额外的意义。这些脑区不负责理解句法,而负责理解更复杂的语言构成,比如语义学,也就是词汇、象征和其他比较微妙的方面,比如比喻。

在虚构人物的条件下,这些脑区选择性地被激活说明我们在忙着解释一个全新的世界,简单的句法不足以解释描述这个世界的词汇和符号。亚伯拉罕和她的同事认为,这个实验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所说的真实意味着什么。

真实性不只与表面上的真实或虚构有关。我们确实倾向于区分什么事物客观上是真实的,什么是虚构的,但差别是相当主观的。

如果你生活在苏格兰,尤其是如果你住的地方靠近湖泊,那么对你来说尼斯湖水怪可能就算是真实的。如果某事物与你相关,那么无论它客观上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你都会觉得它很真实。

注:以上内容来自《情绪是什么》

科学家们宣称,他们从大脑里找到了情绪的秘密。然而,愤怒、内疚、焦虑、悲伤、快乐……这些阴晴不定的情绪,真的能被总结成简单的方程式,透过神经科学、心理学或遗传学让人一一透视吗?对情绪的科学描述,真的足以说明我们的感受吗?

在《情绪是什么》中,欧洲新锐神经科学家乔瓦尼·弗契多以科学家的理性和艺术家的笔法,分7章探讨了愤怒、内疚、焦虑、悲伤、共情、快乐和爱这7种情绪。每章以一个作者亲身经历的情感小故事为引子,介绍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对这种情绪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检讨了科学方法的不足与争议。

原标题:《大脑是如何区分现实与虚构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