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便利的代价!人体血液中首次发现微塑料,或已遍布各个器官
各种口味的瓶装饮料
越来越精美的外卖餐盒
塑料制品无疑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但便利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
2018年
中国南极科考队在南极鲍威尔海盆中
发现直径小于0.3mm的微塑料
这意味着
从最深的海洋到最高的山脉
从空气、土壤到食物链
微塑料的污染几乎已遍布全球
微塑料是什么?
微塑料这一概念最早于2004年由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Richard Thompson提出,通常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由于体积极小,我们很难注意到它的存在。近年来,由于其不可降解性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有害添加物,微塑料作为新型污染物才开始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除了常见的塑料制品,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物品中存在着微塑料,例如牙膏、洗涤凝珠、衣服、茶包等。
近日,发表在《国际环境》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体血液内首次发现微塑料。不仅如此,微研究人员还表示塑料或已遍布人体的各个器官。
研究团队检测了22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样品,发现近80%的血液样本内包含微塑料颗粒,平均每毫升血液中1.6微克。其中最常见的塑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这些专业术语看着陌生
其实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PET通常用于矿泉水瓶、饮料瓶和各种家用电器的外观等
PS广泛用于食品包装材料
PE常用于包装薄膜和塑料袋,如塑料袋、保鲜袋、保鲜膜
PP广泛用于外卖餐盒、保鲜盒、一部分奶瓶
PMMA多用于电子设备和照明设备的外观
在这项研究中,有一半的血液样本存在PET塑料的痕迹,超过1/3的血液样本存在PS塑料的痕迹。
研究人员表示,微塑料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是未知的,因此它们在人体内如何传输,如何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从科学上讲,微塑料通过循环系统到达全身各个器官是合理的。
微塑料如何进入人体内?
微塑料广泛存在于食物、水体、空气以及生活用品中
可以说无处不在
但它是如何进入我们体内的?
01.通过食物进入人体
微塑料被水生生物摄取而进入食物链,进而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可能是人类微塑料暴露的主要途径之一。例如牡蛎和扇贝等低营养级水生生物,它们在摄食过程中只能判断颗粒物的大小,因此可能会把微塑料当作藻类等食物摄入。
人类处于食物链顶端,水生生物摄取的微塑料,最终也会经由一道道佳肴被输送至人体内,进而危害人类的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研究在海盐中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料,食盐受到“污染”无疑会加大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02.通过饮水或饮料进入人体
水是人体代谢的基础物质和必要环境,存在于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中的微塑料已成为人体微塑料的重要暴露源之一。
曾有研究者对中国多个城市的自来水样品进行检测,发现各样本均存在呈碎片状、纤维状和球形等不同形状的微塑料。存在于饮用水中的微塑料,是最危险的直接暴露源。
03.通过呼吸进入人体
微塑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被释放于空气中,继而经呼吸系统进入人体。
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明菊等人在文章中指出,一个轻度活动的男性每日可吸入微塑料颗粒接近300个。在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邻近的肺组织标本中,病理检查可见到纤维素和塑料微纤维。
04.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
微塑料经皮肤接触而被吸收的暴露途径容易被人忽视。
牙膏、磨砂膏等洗化用品是微塑料最常见的载体,研究人员推测纳米塑料可以穿过真皮屏障,进入人体。2017年,我国学者进行的市场调查发现,7.1%洁面和2.2%的塑料外包装沐浴产品含有微塑料。
已有不少研究者对动物进行微塑料暴露实验
证实微塑料对生物体可能产生多方面的健康危害
例如在实验条件下引起炎症和细胞损伤
尽管对于微塑料是否危害人体健康尚无研究证实
但微塑料表现出的生理毒性
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
如何缓解微塑料污染?
降低或避免微塑料的危害
必须立刻马上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
同时多多留意生活用品的材质和成分
合理使用塑料制品
不滥用吸管、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塑料瓶、外卖盒等塑料制品,多用布袋和自备餐具。逼不得已要使用时,请尽量选择可降解塑料制品。
做好垃圾分类
使用后的塑料制品不能随意丢弃,要做好垃圾分类,帮助塑料回收再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购物时多留意材质及成分
购买衣物时可以多选择羊毛或棉质等天然材质;选择个人护理品时注意查看成分表,减少使用带塑料磨砂成分的物品。
关注微塑料污染问题
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
是对地球生态环境负责
也是对我们的健康负责
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
也要警惕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危害哦~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
想看更多有趣又实用的内容
赶紧关注我吧
资料来源:健康时报、中国生物技术网、医学信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原标题:《便利的代价!人体血液中首次发现微塑料,或已遍布各个器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