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锐评|幻想与现实:生存困境下的自我回归之路——评《白日梦想家》
原创 郝欣怡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作者丨郝欣怡
指导老师丨张慧瑜
“
【摘要】电影《白日梦想家》是本·斯蒂勒执导并演绎的奇幻剧情片,讲述了爱做白日梦的主人公在面临职业压力时展开一段奇妙的人生大冒险并收获爱情的故事。电影在风格上突出呈现了喜剧与奇幻的元素,同时保留了西方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在视觉传达上注重艺术审美与故事性的结合;在价值探索与内容设置上通过主人公追求自性化的旅程展现了社会网络化转型背景下社会边缘人群探寻自我与认识生活的可能。大团圆式结局、波折有趣的故事、丰富壮丽的背景以及主人公由压抑内视转向接受生活的实践赋予电影情感疗愈的价值。
【关键词】《白日梦想家》;自我回归;英雄叙事;现实关切
01
个人:主体性回归
(一)白日梦:自我疗愈空间
白日梦简单理解是指个体在意识清醒的状况下产生脱离现实实际具有幻想色彩的心理活动。白日梦是个体正常的意识现象,是个体有意识对现实的自我“空想”改造。白日梦作为一种意识现象,大部分情况下可以被个体把控,属于正常现象。但当部分主体过度沉溺于白日梦构造的空间,个体意识性有可能因此而失去对现实的感知进而演变为病症。心理学家荣格用统称的“幻想”来讨论“白日梦”,认为“幻想属于心灵的自主活动,凡是意识减弱的地方或者终止的地方,幻想就会浮现。”由此可以得出,意识对现实空间的把控程度侧面反映出行为个体对白日梦的沉溺程度。故事前期,主人公在出现白日梦时对周边环境忽视,因而错过班车、忘记正在接听电话、被同事及领导捉弄,其个人意识对白日梦场景的极致投入已经严重脱离现实,展现出一定病理的特点。
《白日梦想家》海报 (图片来自互联网)
在影片中,白日梦的设定在完善主人公形象的同时,创造了不同于故事正常发展逻辑的叙事空间。白日梦总出现于主人公现实生活受挫时,当主人公沃尔特·米提(Walter Mitty)因为个人信息的不完善而无法在约会网站上接触有好感的女主人公谢丽尔·梅尔霍夫时,他幻想自己跳到即将发生爆炸的楼房中救出谢丽尔三条腿的狗并为其装上义肢以此获得了谢丽尔的青睐;当面对高傲的新主管泰德·亨卓斯时,他幻想自己能够以幽默的方式对其嘲讽,与泰德展开肉搏、街道赛跑等。沃尔特的所有幻想都建立在现实压抑的基础上。在现实的生活中,沃尔特只能通过白日梦的方式来慰藉自己,为自己的情绪寻找宣泄的出口。而这或许正是现代生活空间面对生活不如意时,个人普遍的心灵疏导方式。导演将沃尔特的白日梦以画面演绎的方式呈现出来,将沃尔特的心理活动具象化,在丰富人物性格的同时,增强了观众的审美体验,也增加了现实与虚拟空间的对立。
白日梦是沃尔特自我疗愈的空间,是其对生活不如意的宣泄,也是其真实“自我”的潜在表现。沃尔特希望自己能摆脱自卑变得幽默、富有吸引力、充满勇气与冒险精神。白日梦构造的空间,也是沃尔特“自我”在影片初期安身的空间。随着故事发展,沃尔特为寻找独一无二的“第25号”底片,踏上寻找肖恩的冒险之旅。当他鼓起勇气,挣脱现实生存与社会规则的桎梏,拥抱现实生活,逐渐实现自我的回归,白日梦这种心理现象也就随之远去。
白日梦是一种符号化的象征。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其持以消极的态度,认为白日梦是虚假、妄想、不切实际的幻想行为,是自身怯懦与不成功的另一种表现。在这部影片中,白日梦同样代表着沃尔特的“内敛式”自卑,是其“自我迷失”阶段的一种象征性表现。同时,导演借助戏剧性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白日梦的负面感受,作为个人意志的想象,它也可以变得有趣、富有生机与可能。可以说,白日梦在这部影片中是独立于事件脉络之外的主人公沃尔特的个人意识空间,代表着他的自卑,也表现出他“反叛”的自我意识。
(二)父亲角色缺失对自我构建的影响
父亲角色的缺失成为主人公沃尔特成长过程中自我建构停滞的重要原因。父亲的角色在影片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却是解读沃尔特形象分析其心理发展状况的重要线索。父亲代表着家庭权力,同时也是家庭责任的承担者,是家庭成员尤其是男性成员对成长的最初想象参考与行为依照,代表着家庭中的男性力量。的沃尔特并非自幼内向,在有父亲承担整个家庭生活重担时,他也和其它同处青春期的男孩子一样有自己的个性,留长发、滑滑板,在现实空间中释放着自己的活力与幻想。意外降临,父亲的离世使得生活的重担压在了全家唯一的男性成员即沃尔特身上。面对家庭拮据等现实生存压力,沃尔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融入为生计奔波的人群当中。他在餐厅当过服务员,干过多份工作。现实的压力磨平了他的棱角,也让他失去了展示自我的现实土壤。为生计问题奔波的他,成为职场大军中的普通一员,当他的行为被现实束缚住手脚,当他的现实不足以支撑他的个性,他的“自我”尚未构建完成便进入了沉睡,只在面对无力现实时偶尔借助白日梦的形式呈现出来。父亲角色在青年时代的缺失使其自我建构陷入了停滞,但在沃尔特身上仍然能够看见其父亲的影子。父亲的浪漫主义思想与冒险精神潜藏在沃尔特的血液之中,即使被生活所困也在白日梦中有所展现。
对父亲角色的讨论,暗含着对家庭结构的分析。作为男性力量代表的父亲不仅在存在时影响着家庭成员,逝世后,业已形成的情感牵挂或思想感染成为重新塑造家庭关系的因素,参与着不同家庭成员的自我建构。母亲借助父亲送的钢琴来缅怀,沃尔特与妹妹身上均隐藏着父亲的浪漫与冒险。父亲角色不同程度的存在对个人自我建构存在莫大影响。影片中的父亲并非以父权的形式出现,仅作为家庭成员中的男性力量存在影响着家庭的长期生活。
《白日梦想家》海报 (图片来自互联网)
肖恩是沃尔特长期的工作伙伴,肖恩在生活中寻找美、记录美,而沃尔特则负责将肖恩记录下来的美以最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即使从未见过面,他们也是彼此心灵投契的伙伴。因为双方一次失败的间接沟通,沃尔特踏上寻找肖恩的冒险旅途。在追逐着肖恩足迹前行的过程中,他看到了站在直升飞机上直冲火山爆发现场的肖恩,见识到肖恩追求生活美感的疯狂与执着。喜马拉雅山上,他也看到了一个等待许久却放弃唾手可得的拍摄机会而选择沉溺与当时美感的肖恩。不愿让机器干扰享受的肖恩所展现出来的对生活的态度令沃尔特震撼。沃尔特在追寻肖恩的旅途中欣赏到了肖恩所看见的美景,感受到了肖恩的生活态度,这些体验潜移默化影响着他的思绪。肖恩并没有教授沃尔特如何看待生活、如何认识自己,但他对自我经验的分享在沃尔特的生命历程中扮演了类似父亲教导的角色。在这样迟来的教导中,沃尔特实现了自我的构建,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态度。
(三)追求自性化的旅程
沃尔特出于工作需要,为了寻找“消失”的“第25号”底片,在经过多番心理斗争后,勇敢地踏上了寻找肖恩找寻底片下落的旅程。在这场极具冒险色彩的旅行中,他走过只有8个人的格陵兰,去过冰岛,到过阿富汗与喜马拉雅山脉。他看过无数壮丽雄浑的美景,见识过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他乘过喝醉酒的驾驶员驾驶的直升飞机,跳过北方刺骨寒冷的海水,与鲨鱼搏斗,与火山赛跑。
这场旅程起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但实际上却是属于沃尔特自己追求自性化的旅程。荣格的深度心理学认为,自性是我们生活的目标。自性化过程需要个体对无意识进行意识化,尤其需要对哪些被个体忽视且未被发展的方面保持敏感并接纳它们,这样才能获得对立面的整合,达到心灵的平衡。即意识到自己的无意识并对其接纳才能实现个人的自性化。沉溺于白日梦的沃尔特并没有意识到其中潜藏的“自我”,并没有了解到自己内心对勇敢与冒险的渴望。面对失业的中年危机,他在经历过一番自我建设后踏上了这段不平凡的旅程。摆脱原本枯燥而被生活规训的生活,沃尔特在寻找的现实努力中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勇气,意识到了自己曾遗忘的个性,他在公路上划滑板、与人赛跑竞争自行车,在向生活不断迈进的过程中,他实现了自我的回归。
现实远比想象更为精彩,沃尔特在这次不平凡的旅程中找到了属于平凡人的自我与勇气,学会了享受生活,也明白了其供职的生活杂志社长期信赖的标语所揭示的生活真谛“开拓视野,冲破艰险;看见世界,身临其境;贴近彼此,感受生活。”因此,即使旅程未结束他便已经被开除,但这场旅行的驱动力早已由工作需求转为自我驱动。影片最终,沃尔特找到了“第25号”底片并将其交给了公司主管泰德,甚至没有探寻上面呈现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对此时的他而言,底片内容的结果并没有比追寻的过程更有意义。他已经从努力寻求他人认可的自卑境遇中脱离,蜕变为追求自我认可、积极面对生活的普通人。因此,他选择退掉约会网站上的信息,坦然接受辞职的事实并开始新的求职路程。沃尔特仍旧生活在现实空间,仍旧要考虑生计问题,但已经完成自我构建的他已经明白自己为什么而生活。
《白日梦想家》海报 (图片来自互联网)
02
时代:寻找个人生存与时代发展的平衡点
(一)边缘人的生存困境
社会中总是存在一部分特殊的边缘群体,他们因为身体限制、行为表达或家庭背景等原因被社会上的大多数排斥。这些现代社会中的隐性排斥存在不同的表现程度。沃尔特在之前虽然拥有固定的职业,在公司中谋生,但其心理的自卑、语言表达能力的薄弱以及经常陷入白日梦而对现实缺乏即时感知的情况使他在现实社交中逐渐被边缘化。他是生活杂志社底片部的负责人,但在黑暗又边缘的场景中工作,只有一位工作人员兼助理与他共同承担冲洗底片等一系列枯燥乏味的工作。黑暗的环境、较少的人际交往成为他自我封闭的又一重因素,也加剧了他与社会的隐性分离。
社会现实中类似境遇的人群不少,他们由于不同的原因被以不同方式隐性排斥着。他们只是困于生活的普通人,个人的微薄力量无法阻挡隐性排斥的覆盖,更无法抵挡时代发展变迁的排斥。
(二)时代转型下传统媒体的生存困境
曼纽尔·卡斯特在《千年终结》中分析了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个人、媒介等一切事物终将被时代淘汰。网络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打破了大众媒体时代纸媒的狂欢。数字化转型成为传统媒体面临的迫切任务,这一点对沃尔特工作的《生活》杂志社而言同样如此。公司完成兼并,新的主管泰德上任并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泰德是适应网络社会的商业精英,他不懂杂志社原有的文化内核,也不以资历作为裁员的评判标准,有用者留下,无用者走人。沃尔特是杂志社底片部的负责人,而底片只是胶片时代摄影的物质载体。随着科技的发展,摄影设备的更新换代,底片在摄影环节中的载体作用被存储卡代替。在网络时代的浪潮中,对完成数字化转型的杂志社而言,底片部门没有存在的价值。他被裁员表面上看是个人工作失误以及与主管相处不当导致,实质上是因为底片部门在数字媒体与网络化环境中存在必要性被削减,成为传统媒体网络转型需要被切割掉的部分。影片并没有展现杂志社数字化转型后的发展情况,这当然有故事主体叙事结构时间线限制的影响,也为观众思考留下了空间,传统媒体数字化后便定然会走向成功吗?
(三)商业逻辑与人文关切
影片将主人公沃尔特的工作背景设置在面临数字化转型的杂志社,一方面为沃尔特的中年危机增添紧迫性,赋予故事展开的合理背景;另一方面暗含了对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大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杂志社转型是为了适应时代进行生存,也是为了实现盈利。不论原有的杂志社在运转过程中坚守怎样的人文关切,商业逻辑是本次杂志社转型的绝对准则,而这一点在影片中通过泰德的行事风格展现出来。
沃尔特在找到“第25号”底片后闯进泰德的会议现场并将其交还,给自己在杂志社就职的经历画上句号。同时,他第一次面对面评价了泰德,直言其行为处事可以理解却不知变通,担任主管却不理解杂志社曾坚守的“开拓视野,冲破艰险;看见世界,身临其境;贴近彼此,感受生活”的标语。沃尔特与泰德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紧张对立感爆发到极致。然而,当生活杂志的最后一期发布,封面上赫然是认真注视手中底片的沃尔特本人,而最后一期主题为“献给创造了这本杂志的人”。封面的选取当然与肖恩的举荐有关,但最终定稿仍然需要管理团队拍板。在沃尔特与泰德发生冲突后,泰德所代表的新的以商业逻辑为准则的管理层仍然选择以这样的封面、这样的主题结束最后一期杂志,除商业利益的考量外,更展现出泰德等人的人文关切。导演在故事最终设置这样的情节与反转,强化了观众对商业模式与人文关切的思考。
《白日梦想家》海报 (图片来自互联网)
03
电影叙事:艺术性与故事性的融合
(一)英雄主义元素
电影虽然讲述了一个普通职员在面临家庭压力、职场压力以及情场压力等中年危机时的挣扎与寻找自我之旅。讲普通人,但叙事风格并不普通。影片中可以明显看出西方惯有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响。深度心理学的临床实践证明“当来访者来寻求治疗并试图走出思维迷失的状态,开始巩固自己的身份时,英雄的意向会频繁出现来访者中”。尚未勇敢走上冒险之旅的沃尔特即使生活平凡也有着个人的英雄梦或英雄幻想。他想象着自己的能够如超人一般拯救面临爆炸危险的众人,虽然主要是为了自己与女主的相逢;他幻想自己能与主管泰德在城市中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等等。沃尔特虽未主观寻求心理学家对自己的干预,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压抑成为其内心反叛驱动力的来源,也在无形之中表现出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白日梦。荣格认为“英雄式神话的基本作用时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当沃尔特选择踏出重要的一步即在幻想谢丽尔唱着《汤姆上校》鼓励他时飞奔着坐上由醉醺醺的驾驶员驾驶的飞向大海上一艘普通轮船的直升机时,他开始进入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之旅。此后的所有冒险并非如他想象般的硝烟弥漫、生死竞技,但这段追逐的旅程同样精彩,展现出了现实生活中属于普通个体可实现的个人英雄主义。而在这段冒险旅程中逐渐找回勇气与自我的沃尔特也逐渐摆脱了白日梦的困境。
无论是现实生活人际关系处理中产生的白日梦,或是寻找肖恩的奇幻冒险之旅,其虚拟想象与现实追求都带有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但与其它突出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不同的是,它在突出英雄主义的同时兼顾了平凡人平凡事的现实色彩。影片通过环境与虚实对比将故事割裂为两个不同的叙事空间,在幻想与广袤的旅行中讲英雄主义,在职场与生活环境中讲生存现实。这样处理展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沃尔特形象。
除此之外,为了表现沃尔特的白日梦,影片化用了许多经典影片的镜头,“《超人》中的爆炸场面让他化身超级英雄,救下自己心中的女神;《返老还童》中的感人结局让他变身‘老人宝宝’,与谢丽尔相拥告别;《绿巨人》中的橡胶玩具让他与泰德展开争夺,在旅行中换来一块滑板,赠送给谢丽尔的儿子。经典影片的导入不但没有让人觉得生硬套作,反而非常流畅自然,这是因为本片动用了许多超现实元素,并让它们充分融入了沃尔特的幻想,借助一个个奇妙的‘白日梦’,所有的‘不可能’得以顺理成章的发生。”
《白日梦想家》海报 (图片来自互联网)
(二)悬疑探案式的情节设定
影片为沃尔特寻找肖恩之旅提供了三个线索,隐藏在水中的船名、驾驶员的大拇指以及沃尔特母亲略有瑕疵的钢琴。三个线索在沃尔特寻找肖恩旅程的不同阶段浮出水面,暗示着肖恩下一个可能的工作地点。这种根据线索分析推理进行追踪的情节设定使影片充满了悬疑探案式的紧张与刺激。
奔波多国的北欧探寻之路让情绪不断累积并在沃尔特看见站在直升飞机上冲向火山爆发现场的肖恩时达到第一个高潮。本以为这场寻找之旅已经到达终点,但火山爆发带来的错过以及突然打来的工作电话使得这段旅程以不完满的状态暂时停滞。而当沃尔特被解雇回到家中后,第三个线索出现,母亲提出的线索带来柳暗花明之感,由此开启新一段旅程。当沃尔特找到肖恩却被告知底片在皮夹之中,而皮夹已经被沃尔特扔掉。寻人之旅划上句号,却又陡生波折。正当沃尔特放弃时,来自母亲的关爱又使得皮夹重回视野,情节再度反转。
沃尔特探案式的冒险之旅,希望累积,却又不断错过,情节的反转与再反转与探案的设定一起构成了相对紧密的故事节奏,增加了影片的喜剧色彩与可看性。
(三)极致的审美呈现与艺术表达
影片的特色不仅在于情节的设定,更在于沃尔特冒险中探寻到壮阔的自然美景。影片注重表现冒险时情节的一波三折,但也强调画面呈现的艺术表达。群山中蜿蜒的柏油马路、波涛翻滚的大海,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脉,沃尔特走在人迹罕至的冒险之路上,带领着观众浏览北欧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的震撼,领略喜马拉雅山脉的静谧与活力。这样的艺术世界是摄影师肖恩生活态度与追求的直观展现,也是影片美学意义的价值载体。震撼人心的美景出现在与主人公生活领域范围之外的世界,带给观众极致审美体验的同时拉开沃尔特以及观众对固有情节的思考,去真切感受自然美景,感受另一种生活的态度,进而反思自己过往。
《白日梦想家》海报 (图片来自互联网)
影片既强调情节触动、情感触动,也强调艺术触动、自然触动。壮阔的美景不仅带来观众的审美体验与艺术享受,也为沃尔特冒险的奇幻性加码。
《白日梦想家》以奇幻喜剧的方式呈现了现实空间中边缘人寻找自我的旅程,既有对个人完整心理意义建构的讨论,也有对时代发展社会问题的关切。这是一部非典型的英雄叙事影片,构建了自然与社会、现实与幻想两种对立关系与三重叙事空间。影片中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与故事表达融为一体,探寻自我但不囿于自我,面对现实但又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新生,余祖伟.电影《白日梦想家》的心理分析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7(05):120-125.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8.05.021.
[2]唐诚.《白日梦想家》的喜剧元素分析[J].电影文学,2017(13):129-131.
[3]王昌杰.奇幻喜剧电影《白日梦想家》的多线叙事模式赏析[J].电影评介,2017(04):48-50.DOI:10.16583/j.cnki.52-1014/j.2017.04.015.
[4]闫珊珊.自我的实现与困境的消解——《白日梦想家》中的虚实手法探析[J].电影评介,2016(16):71-73.DOI:10.16583/j.cnki.52-1014/j.2016.16.020.
[5]付艳丽.《白日梦想家》的情感传达艺术[J].电影文学,2014(24):114-115.
[6]太清华,陈刚.生活的真谛——评《白日梦想家》[J].西部广播电视,2014(18):96.
[7]刘璇.媒体变革:回归需求新闻的最朴素原点——从4部影视作品微观新老媒体之争[J].军事记者,2014(07):46-47.DOI:10.13765/j.cnki.cn11-4467/g2.2014.07.024.
(本文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与文化批评》2021年度期末作业,获得“新青年电影夜航船2021年优秀影视评论”)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本期编辑 | 魏仪贞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0年,新青年网站电影夜航船出发,那是盗版DVD、电影BBS的时代。
2019年,新青年电影夜航船再度出发,期待用电影来思考人生与社会。
电影不是特殊的文化趣味,也不是喂养观众的廉价鸡汤。电影是一份邀请,一次聚集,一次分享,一种无名的大众对未来的探险。欢迎朋友们重新登船!
原标题:《锐评|幻想与现实:生存困境下的自我回归之路——评《白日梦想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