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牺牲自己、殿后英军:《敦刻尔克》中被忽略的法国陆军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最新大作《敦刻尔克》以1940年盟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为背景,自从7月21日在北美上映以来,取得了影评人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叫好又叫座。英美的主流媒体对这部电影交口称赞。美联社称其为大师之作,卫报甚至将其与《泰坦尼克号》摆在一起,认为这是一部打破陈规的电影,颠覆了战争片的叙事。英美的观众也很给诺兰面子,《敦刻尔克》在英国和北美同时上映三天之后就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该片在英国以及北美分别拿下一千两百万及五千万美元的票房,在IMDb上取得了8.7分的高分,烂番茄网站也给出92%的新鲜度。但是,与盎格鲁-萨克逊国家的一片好评相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发生地,法国的观众和媒体对待诺兰新作的态度就显得有些微妙了。法国是《敦刻尔克》的首映国,但是自7月19日上映以来五天才拿下不到五百万美元的票房。法国各大报纸面对《敦刻尔克》的评价更是走向两极分化,右派大报《费加罗报》(Le Figaro)给出五星好评,但是左派大报《解放报》(Libération)以及精英报纸《世界报》(Le Monde)都只给这部作品打出三颗星的及格分数。两家报社都没有否认电影内容的引人入胜以及诺兰拍摄技法的高超,但是依旧只是给了这部电影及格的分数,《世界报》在其专栏中说明了原因:
“在这部电影里,那十二万同样被撤离的法军士兵在哪里?那四万名牺牲了自己,在面对数目和装备远胜于自己的敌军时英勇奋战掩护了大部队撤退的法军士兵在哪里?”
诺兰的这部电影中,法国似乎仅仅是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地而存在的,战役本身似乎和法国军队没什么关系。那么在历史上,法国陆军到底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940年的敦刻尔克,去探究历史的真相。
电影《敦刻尔克》的法国版海报,本片对于法军的无视在法国国内激起不满1940年,盟军的噩梦之年
1940年对于盟军来说绝对是坏消息不断的一年,甚至可以被称作是整个二战中最令人绝望的一年。德国在结束了对波兰的占领之后回过头来对付西部战线上的盟国。德军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在西欧以及北欧攻城略地。4月9日凌晨四点德军入侵丹麦,六点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就宣布丹麦投降。同时虽然奥斯陆郊外的炮台重创了偷袭的纳粹海军,为挪威王室和政府争得了宝贵的转移时间,但是奥斯陆、卑尔根等挪威主要城市还是在4月9日当日被纳粹占领,挪威政府及王室逃往挪威与瑞典的国境附近躲避。就在英法联军尝试帮助挪威抵抗纳粹德国的入侵时,5月9日夜间德军占领卢森堡,正式拉开了法国战役的序幕。5月14日荷兰军队停止战斗,女王威廉明娜逃往英国。5月17日布鲁塞尔被德军占领,比利时被推倒投降的边缘。与此同时,巴黎笼罩在德军入侵的阴影之下,丘吉尔在5月16日飞到巴黎,希望说服法国固守首都,看到的却是焚烧文件产生的熊熊火光:法国政府已经准备放弃巴黎了。5月20日,德军的先头装甲部队抵达英吉利海峡,德军初步完成了对法国北部以及比利时的英法比联军的包围。
同一天,上任没多久的法国总理保罗·雷诺(Paul Reynaud)认为当时的法军总司令毛利斯·甘莫林(Maurice Gamelin)抵御德军不力并解除了他的职务。雷诺任命了马克西姆·魏刚(Maxime Weygand)为法军新的总司令,此举造成法军本来的突围命令被取消。此时包围圈内有所有的英国海外派遣军(BEF)、法国陆军第七集团军群以及比利时陆军撤退下来的几个严重减员的军,总计四十余万。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Leopold III)坚持比军已经无力进行反击或是其他的军事行动,只能据守当时的防线。法国第七集团军群面对的情况一样棘手,军队内部的通讯极端不畅,在德军的步步紧逼之下,第七集团军群内部各军各师当时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情况之下,顶在第一线的是法国陆军第一集团军。
也就是在这一天,英国开始秘密准备发电机作战(Operation Dynamo),英军在包围圈南部的阿拉斯(Arras)进行了小规模的突围尝试,失败之后英国海外派遣军统帅约翰·戈特子爵(John Gort)决定英军停止突围并开始向海岸方向撤退。魏刚此时依旧希望可以重新组织盟军,在法国和比利时依托港口固守,这一方案被称作弗拉芒堡垒。但是在评估了战场局势之后戈特已经彻底对魏刚的方案丧失了信心。同时英国政府也难以承担英国陆军在欧洲大陆全军覆灭的风险。
英军的撤退就此开始。
5月21日的战场形势图,蓝色实线是当时的前线,粉色区域则是德军从5月16日到21日为止前进占领的面积。德军此时已经初步完成了对法国北部以及比利时的盟军陆地部队的包围,红色箭头代表德军的进军方向。此时被包围的比利时军队主要防守北部,法国第一集团军防守中间的突出部,南部以及法军和比利时军队之间的战线则主要是英军防守。21日英军在南部阿拉斯进行了最后一次突围尝试后开始撤退。撤退?撤退!
但是,英军没有把撤退的消息透露给法军或是比军。
当时的法军和比军依旧在抵御着德军的前进,没有任何进行后撤的准备。魏刚依旧希望可以集中兵力的方式从德军防线尚不稳固的包围圈南部突围,而利奥波德三世坚持认为比利时军队除了固守现在的防线之外难以进行其他任何军事行动。直到26日英国政府下令开始执行发电机作战,敦刻尔克大撤退正式开始时,法军和比利时军队才算是正式得知了英军要撤退的这一消息。
从21日开始的撤退已经使得盟军的防御战线出现空当。英军向海岸撤退后,北部的比利时军队迅速被孤立了起来,右翼被完全暴露在德军的进攻之下。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发现自己的军队被英军间接抛弃之后认为比军已经无法继续抵抗了。5月28日利奥波德三世在比利时政府的一片反对声中宣布比利时投降。
法军总司令魏刚的据守抵抗方案也因为英军的大规模撤退成为泡影。英军的撤退更是使得法军的两翼都暴露在德军的攻击之下,尤其是顶在包围圈最前方的法国陆军第一集团军。第一集团军只得放弃据守,匆忙后退。 到了5月24日时,因为负责防御南部的英军的撤退,德军的坦克部队已经由索姆河沿着大西洋海岸北上包围了加莱(Calais)。德军的A、B两个集团军共计八十万人从西面、南面和东面三个方向不断收紧对盟军的包围圈。
德军当时在盟军控制区投放的劝降传单,清晰地画出了德军从三面进逼的态势。下方用法语和英语写着“盟军已经没有胜利的希望”以及“希望你们停止抵抗”之类的信息。此时法军依旧不知道英军已经打定主意不再抵抗而是专心跑路,法军士兵们只知道英国人快速地后撤不断地把他们暴露在德军的进攻之下,他们不知道英国人撤退的目的地是哪里。他们能做的只是听从他们的将领的命令,奋力守护自己的国土。同时他们也知道,德国人不管是从人数上还是从装备上都远胜于他们,他们战胜德国人的希望非常渺茫。英军秘密完成的撤退计划中也反映了这样悲观的观点。英国认为在德军现在的进军速度下,英军将只有两天的时间撤离,大概只能撤出四万五千名英军士兵。戈特子爵在给英国政府的电报中也指出,英国会在此役中丧失大部分的陆军精英。
就在这时,距离敦刻尔克最近的德国A集团军却突然在敦刻尔克以西不足二十公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命令是由希特勒亲自下达的,至于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历史学家至今都还在争论。虽然A集团军从西面的进攻暂时停止减轻了盟军的防守压力,但是B集团军依旧在从南面和东面向着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其中东面的德军在解决比利时陆军仅剩的一点抵抗,对敦刻尔克形成直接威胁的就是从南面向着敦刻尔克进军的七个德军师,共计十一万人以及八百辆坦克。挡在这十一万人面前的则是法国第四大城市里尔(Lille)以及负责守城的法军第一集团军五个师共计四万名法军。
在德军看来,仅有四万名疲惫不堪的守军的里尔不会是他们进攻路上的麻烦,就像英军估计的那样,他们肯定最多只会给盟军两天的撤退时间,大部分的盟军精锐都将被德军消灭在陆地上。
5月25日,德国空军开始轰炸里尔。
向着里尔进发的德国摩托化部队以及坦克师伟大的贡献
此时里尔守军的指挥官是法国将军莫里涅(Jean-Baptiste Molinié),四万名守军所属的第一集团军一直处在包围圈的突出部,时刻有被德军包围的危险。随着两翼的英军以及法军士兵的快速撤退,莫里涅及其手下的四万士兵已经非常清楚他们在里尔的任务就是尽量拖延德军前进的脚步,为身后的盟军士兵争取尽量多的撤退时间。身后的大部队已经向着海边撤去,他们一旦被包围是不可能有人来救援的,他们只有战死以及投降两种可能的结局。28日,七个师的德军包围了里尔城。在被包围的法军中包括了第一摩洛哥步兵师、第二北非步兵师及第五北非步兵师三个殖民地军团,属于纳粹德国宣传中的低等种族,德军自然认为这些掺杂了低等士兵的法军就和他们沿路遇到的盟军一样,没几个小时就要投降。
里尔围城战的法军统帅莫里涅,战后被授予欧布尔丹荣誉市民称号莫里涅把自己的指挥部设在了里尔城西南部郊区的欧布尔丹(Haubourdin),正对着德军进攻的方向。就在德军的包围圈马上要合围时,莫里涅看准机会组织了最后一次反攻,希望趁着德军还在布阵尽量消耗德军的战力。凭借着手下士兵不屈的战斗意志,这次反攻竟然成功了。而且,正是这次反攻为法军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他们成功地俘虏了德军第253步兵师的师长弗里茨·屈内(Fritz Kühne)。这是自德军开始入侵以来法军俘虏的德军级别最高的军官。更让莫里涅惊喜的是,屈内的身上刚好带着德军七个师的进攻计划图,这就使得莫里涅在组织防御以及突围时占据了一定的主动权。就是在这样的情报以及法国士兵不屈的战斗意志的支撑下,四万法军把这十一万德军牢牢地钉在了里尔城下。按照法国人的说法,里尔包围战从5月24日德国空军轰炸里尔开始,英国人则认为里尔包围战要到5月28日德军完成对里尔的合围才算正式开始。所以法军在里尔牵制德军的时间也就从法国版的8天到英国版的4天,不一而足。但是,有一点是英法两国一致同意的,那就是莫里涅领导的四万法军在里尔为盟军的撤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英国原定只能执行两天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从26日晚上七点撤退正式开始时算起,到28号晚上截止的两天时间里盟军仅仅撤走了两万五千名士兵,甚至少于英国原计划的四万五千人。但是,正是因为莫里涅在里尔牵制住了十一万的德军兵力,使得敦刻尔克盟军的防守压力大大减轻,大撤退得以继续进行。就算我们采用保守的英国人的计算方法,从28日里尔包围战开始到31日下午里尔的法军弹尽粮绝被迫投降为止的四天时间里,盟军总共撤出了将近十八万七千人。其中5月31日里尔法军投降的这一天中盟军就从敦刻尔克撤出了将近七万人,创下整个大撤退中的单日记录。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战后出版的《二战》一书中也高度评价了里尔法军。丘吉尔写到“在莫里涅将军英勇指挥下的这些法国人,在宝贵的四天时间里牵制住了至少七个师的德军兵力,使这些德军没能进攻敦刻尔克的外围防御圈。他们为了自己的英军同伴能够顺利撤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就连当时里尔围城战的德军指挥官库尔特·维格(Kurt Waeger)都被法国守军的战斗意志所震撼,于6月1日在里尔城中为莫里涅的军队组织了有尊严的投降仪式。但也正因如此,6月2日希特勒大骂了维格一通并且把他就地免职了。
受降仪式上德军官兵在马路旁列队向投降的法军敬礼致意结语
当6月4日敦刻尔克大撤退结束时,所有四十万盟军士兵总共撤走了三十三万余人。除了在里尔力战被俘的四万法国士兵,还有三万法国士兵因为殿后而被放弃在了敦刻尔克的沙滩上,来不及撤退,成为德军的俘虏。
诺兰作为一个英国导演,在美国的好莱坞拍了一部讲述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电影。他在其中忽略了法国陆军的贡献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也不好去责怪他什么,毕竟作为一个英国人,突出英军的表现是可以理解的。英国远征军远离家乡来到法国、比利时、荷兰和挪威抵抗德军的英勇事迹也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个体所能看到的了解到的历史总是片面的,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尽量多读多参考各方面的记载。电影《敦刻尔克》已经确定会引进我国,初步定档9月1日。希望大家在走进影院感受诺兰给我们带来的又一次感官冲击时,可以记得,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除了英国海外派遣军,还有和英军一同撤退了的十二万法国士兵。在敦刻尔克以外的法国仅剩的国土上,还有数万法军士兵为了掩护盟军的撤退而牺牲了自己。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