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翼虎·山河·寻路胡焕庸线上的中国|腾冲:老人言
从各个方面来说,腾冲开发旅游,具备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有着奇特而壮丽的地形地貌。它的火山群,类型齐全、规模宏大、分布集中、保存也比较完整;它火山堰塞湖所形成的湿地,草甸漂浮于整个湖面之上,是难得一见的“草排”;它的高黎贡山,“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有着极为壮观的垂直自然景观和立体气候;更不用说它以“热海”为代表的温泉,青山环抱,一水喧腾,是早已全国驰名的地热疗养胜地。
腾冲也有着深厚而独特的人文资源。自明朝”留边戍屯”后,这个毗邻异域的华夏边陲便是儒家精神的传承之地;二战期间,又曾是远征军鲜血浸润的战场。今天到腾冲的游客,一定会抱着休闲的目的,去宗祠林立的和顺古镇转一转;又收拾起肃穆的心情,参观古镇几里之外的国殇墓园。
腾冲城全貌。权义 澎湃资料 图有这样的“硬件”,又身处全国旅游开发的热潮中,这两年,腾冲旅游开发的势头很猛,成果也非常显著:腾冲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火山热海旅游区被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高黎贡山已成为国内外徒步爱好者公认的“探险者的家园”,和顺荣登“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银杏村从一个贫困的山村华丽转身为游客纷至沓来的“农家乐”典范……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保护、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服务的规范,也可以说是有口皆碑。
然而,如此“大好形势”下,却有一些不那么乐观的人。他们都已年过古稀,生于斯长于斯,对故乡有着毋庸置疑的深爱;他们在人生的壮年不遗余力地建设腾冲、宣传腾冲,但眼下却在担心,热火朝天的旅游开发,会消损他们原本诗意而美丽的家园。
也许,他们是跟不上时代、有一点“糊涂”;但中国有句俗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也许,越是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时节,我们越应该沉下心,听一听、想一想老人们的逆耳忠言。
李正:历史必须真实呈现
第一个老人,叫李正,今年73岁。
李正的祖父是清代光绪癸卯科的举人,参加过辛亥云南起义;他的父亲在抗战初期,曾在云南警务处雇员处供职。他的曾祖母、三叔祖父、三叔祖母,以及一个刚出生的姐姐,都在腾冲沦陷的战乱中丧身。两位尚在念腾冲省立中学的堂叔,也因为国难当头而投笔从戎,其中一位在长沙战役中为国捐躯。国仇家恨,使李正与抗战的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正出生在1944年腾冲光复和1945年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在缅北芒友胜利会师之后,父母给他的乳名就叫“胜利”孩提时代,父亲就经常带他去来城南的来凤山看战场遗址遗迹,带他到国殇墓园看为国捐躯的烈士墓冢,教他念于佑之先生为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的题词“为世界,为正义,为祖国,争自由,腾冲一战,碧血千秋。”
云南腾冲,国殇墓园内一块块阵亡将士纪念碑,都写着阵亡将士的名字。 权义 澎湃资料 图长大后,李正读过省艺术学校,在丽江做过高台教化,蹲过牛棚。之后回到腾冲,做过十几年的“赤脚医生”。“文革”结束后,他先后在县委落实政策办公室、滇剧团、农机局、花灯团工作过,但最放不下的始终是中国远征军抗战史和地域文化的研究情结。
1988年,李正主动要求调到县文物管理所搞文物保护和地域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又于次年投考了省文化厅职工大学文博考古班。之所以毅然决定在42岁的时候去做一个文博班的老学生,就是为了学成后做他最想做的事情:研究中国远征军抗战的历史,保护抗战遗址遗迹,恢复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殇墓园,保护腾冲文物,揭示边地历史。
学业结束归来,文物管理所搬迁进国殇墓园。从此,李正一面做文物保护,一面做历史研究,沉醉在揭示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学术研究和田野考查之中。
近几年来,尘封的中国远征军的历史逐渐被人们知哓,腾冲“国殇墓园”成了一个声名遐迩的所在。不仅烈士塔、烈士墓和忠烈祠早已修复,墓园旁还建起了一座宏伟的滇西抗战纪念馆。然后,李正却没有对此感到太多欣慰;他告诉记者,随着“远征军热”的兴起,有些人开始炒作、戏说甚至叫卖那段历史——
“许多与史实相差甚远的所谓‘研究成果’招摇过市,腾冲反攻战役被炒作为‘东方诺曼底之战’,杜撰的腾冲战役作品被冠以‘最真实的腾冲抗战’。编造虚构自已历史的所谓‘抗战老兵’被称为‘活着的烈士’被推上神坛。有的时候,政府还成为搭台唱戏的一方。”李正说,“杜撰、虚构抗战历史,是对抗战英烈的大不敬,戏说抗战历史,本质上就是对抗战历史的最大亵渎!”
云南腾冲,国殇墓园正在为游客解说的导游。 权义 澎湃资料 图李正还告诉记者,炒作之风在腾冲时有所见。比如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腾冲和顺人尹蓉,本是旅居缅甸的一位普通华侨,却被宣传为做过缅甸贡榜王朝的“四朝国师”,帮敏东国王设计和督造了曼德勒皇城。网络、书籍对此大张旗鼓、争相传颂,还将尹蓉的形象搬上了旅游节的舞台。但李正经过深入调查认真考证所得出的结论是:炒作者给尹蓉戴在头上的这顶桂冠,并非实有其事,缅甸曼德勒皇城的建造,与尹蓉无关。
“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业,应把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保护传统历史文化放在首位考虑,对旅游资源进行理性的科学的规划,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环境,才是正道,而决不能靠炒作来做虚假宣传。”李正说。
刘振东:应该像保护文物那样保护和顺
第二个老人,叫刘振东,今年72岁。
在腾冲的和顺古镇,有著名的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大宗祠。和国内很多地方不一样,在和顺,这些宗祠不仅是景点、而依然是“活着”的,是宗族聚会、祭祖、教育、互助的公共场所。
其中,刘氏宗祠坐南向北,依山傍水,存有“永免钱粮”、“保我子孙”乾隆时的古碑,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的三祖遗训碑,还有目前国内最大的“家堂”。和顺的刘姓人家,多半就住在以刘氏宗祠为中心的水碓村与尹家坡。
刘振东住在尹家坡。他曾两次担任县教育局局长,并做过腾冲的华侨中学——益群中学和腾冲一中的校长。和顺人历来尊师重教,认为“古往今来益人者莫过于书”,因此这位老校长可谓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
和顺古镇内的张氏宗祠。 澎湃新闻记者 陈曦 图一辈子生活在和顺,在刘振东的心目中,他的家乡美轮美奂。“我们这个地方比很多村镇都要优美,有山有水,文化深厚,宁静幽雅。到了和顺,就像到了天堂。”老人家话锋一转,又说:“可惜,这个天堂已经远远不如过去了。自然的东西在消退,风光在下滑。”而造成风光消退的主要原因,是和顺古镇近年来如火如荼的旅游开发。
腾冲和顺古镇范围和商业开发区域示意图。 澎湃新闻记者 苏颢云 制图比如,现在距离刘氏宗祠不远处的“野鸭塘”,在刘振东看来,就是旅游开发留下的一处败笔。原先,那个地方是一大片荷塘和水田,当中还有一条从延龙河流下的小溪穿过,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历历可数,溪上还有一座精致的小桥。但大约十多年前,当地政府和开发商为了发展“水上项目”,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大坝,把湿地的一半变成了一摊静水。
和顺古城资料图。(翻拍)受访者供图这个水上项目,造成的可能还不仅仅是风光和意趣的损失。这些年,和顺的水位在不断下降,水质也出现了富营养化。“以前我们这里水资源非常丰富,现在都枯竭了。”刘振东说,“你看那个水车,以前是靠水力的,现在水不够了,只好用电发动,就是为了让游客看个新鲜。这有什么意思呢?”
在和顺开发旅游的柏联集团所建的那个“和顺小巷”,刘振东也不喜欢。他告诉记者,以前的和顺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注重,围绕古镇的环村河下不能有任何建筑,柏联集团却不顾约定俗成的老法,在环村河下大兴土木。“现在,他们又要依法炮制、在另一头建‘西巷’了!这样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和顺变得不伦不类了,最终变成一个大卖场。”刘振东说。
腾冲和顺古镇如今是腾冲旅游景点。 权义 澎湃资料 图刘振东强调自己并不是死脑筋,“和顺毕竟还是要发展,旅游开发也是可行的。如果不发展、不引入新的思想,这个地方会成为死水一潭。‘祖宗之法不可变’,这句话我不赞成。”刘振东说,“但是如果因为要变,把所有优秀的东西都湮灭了,那也太可惜了。”
在刘振东看来,像和顺这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古村镇,国家应该做重点的保护和开发,“像保护文物、保护大熊猫那样”。他认为,保护和开发是可以不冲突的。“如果把和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很好地保存下来,旅游来的人只会更多。”刘振东说,“不然的话,就是自己把自己的生路断绝了。”
林超民:旅游开发应有敬畏之心
第三位老人,叫林超民,今年74岁。
1942年4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日军逼近中国边境腾冲龙陵边区。腾冲居民大都逃离县城四处避难,包括林超民的父母和他刚满一岁的哥哥。他们翻越高黎贡山,渡过怒江、澜沧江,最后在大理落脚。1944年6月,林超民在大理出生。9月14日远征军收复腾冲,他的父母即刻收拾行装,带着他和哥哥回到腾冲。
林超民关于故乡最早的记忆,就是一片战争留下的焦土。他记得,小时候城里有一个兴盛的生意,就是回收废旧枪弹、子弹壳等战场遗物。不少人靠收集出售废旧弹壳等战争遗物致富。他和小伙伴捡到弹壳卖给收旧货的人,可以换得小钱买小人书、学习用具和零食。
和顺古城资料图。(翻拍)受访者供图岁月逐渐抹平了战争的疮痍。林超民读中学的时候,经常在星期天吃过早饭,就从城里步行到和顺乡,一路上背诵古文、俄语,或默记数理的定义、公式。到了和顺,先在元龙阁清澈见底的池塘游个泳,再到和顺图书馆看书。下午,又背着诗文、记着单词、想着功课,步行回家。之所以会步行六七里到和顺图书馆,因为那里不仅有许多可读的报刊,还有安静优雅的环境,和蔼可亲的管理员,更有不少饱学之士、可以随时请教。
1962年,林超民离开家乡到昆明求学,从此,昆明成了他的久居之所,历任云南大学历史学系主任、西南古籍研究所所长、云南大学副校长。但是,他时不时就要回腾冲看看,那是他“永恒意义的故乡”。
一次次地返乡,林超民见证着家园的蜕变。直到1980年代,腾冲的面貌仍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这些年,腾冲城年年都在改变:坝区的农田消失殆尽,到处是新建的楼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水井不见了,人们用起了方便的自来水;石板路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坦的柏油大道。
和顺古镇村口,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和靠游客为生的人。 澎湃新闻记者 陈曦 图变化最大的是和顺。原先那是个宁静的乡村,没有车水马龙,没有灯红酒绿。“但自从它入列‘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且荣登榜首后,这个美丽的小山乡就成为某些政客、商贾、文士的‘唐僧肉’。他们争先恐后,急不可待地涌入这块宝地,争着要从中分取一杯羹。”林超民说。
那个为老人的少年时代提供无限精神滋养的和顺图书馆,如今成了旅游团蜂拥而至的热门景点。到处都是导游挥舞的小旗子和游客拍照的闪光灯,这个队走了,那个队又来了,人声鼎沸,已不是一个能静心读书的所在。
腾冲火山景区。 澎湃新闻记者 陈曦 图“旅游是一门学问。我是学历史的,不懂旅游,不敢乱发议论。”林超民说,“但旅游开发,一定要怀有敬畏之心,要敬畏自然,敬畏历史,要敬畏传统,要敬畏民众。特别要警惕以所谓‘人民的名义’做危害人民的事!”
林超民指出,腾冲市发展的战略是“生态立市、旅游兴市、开放活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文化名市”。旅游开发,当然是腾冲市的发展重点,但那仅仅是重点之一、而不是唯一。无论如何,它不能影响到城市生态,不能威胁到当地老百姓美好的生活家园。
腾冲传统民居一角。 澎湃新闻记者 陈曦 图“腾冲是自然风光与人文蕴涵并美的地方。我们不反对开发,只希望不要过度商业化、世俗化、庸俗化。留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留住故园之美、故园之情。”林超民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