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美医药富豪身价差距拉大,本土生物制药企业差在哪?

2022-04-06 18: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 华商韬略 莫莉

中国生物制药富豪怎么了?

2022年胡润全球富豪榜公布,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以1.29万亿元保持了榜首位置,其次是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身家1.185万亿元,LV当家人伯纳德·阿诺特以9650亿元身家位居第三位。

在《2022年胡润全球医疗健康企业家榜》上,迈瑞医疗李西廷、徐航以1200亿元身家并列第2位;智飞生物的蒋仁生身价1050亿元排名6位;去年病故的徐镜人之子徐浩宇以900亿身家排名第11,恒瑞医药孙飘扬以700亿元身家排名16位,他的夫人钟慧娟以630亿元身家排在18位。

  同时上榜的还有药明康德的李革、赵宁,中国生物制药的谢炳、泰格医药的叶小平、华兰生物的安康,以及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等知名药企、创新药研发企业的创始人、高管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疫情期间,全球生物制药产业迎来新机遇,欧美医疗健康领域富豪的财富值普遍增长,排名也在提升。其中拜恩泰科(BioNTech)的投资人,德国的一对孪生斯特朗格曼兄弟,身价大增50%,达到了950亿元。这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乌格·萨因财富增长达到了155%。

不止欧美,印度太阳制药的迪利普·桑哈维身价也增加了200亿元,排名上升了90多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大批医药企业遇冷。从富豪榜情况来看,智飞生物、华兰生物等是生物医药企业的富豪们,财富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一些创新药的“新贵”本次根本没有上榜。只有少部分以检测试剂盒、疫苗为主的企业掌舵人逆势上升。

  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国内创新药泡沫破碎影响的延伸。

过去两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地一波疫情已经把亚洲搅得翻天覆地,香港、上海这样的优等生也都纷纷破防。而对医药产业来说,疫情更像是一场“大练兵”。在与病毒短兵相接的战事中,创新能力成了决胜的关键,而这只是一个缩影。

在中国医药行业转型的背景下,创新能力也应成了企业长足发展和恢复投资信心的关键。

【疫情中的崛起与衰落】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的辉瑞和莫德纳公司都拿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其中,辉瑞2021年营收813亿元,同比增长了90%以上,仅新冠疫苗就卖了367.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000多亿元;莫德纳的新冠疫苗则大卖了176.75亿美元。

这两款药是全球药物销售TOP10榜单的第一、第三名。这一战绩也帮助辉瑞回归“宇宙第一大药厂”的位置,莫德纳也一举扭转多年亏损的趋势,实现盈利。

中国疫苗营收也不错。3月31日,中国生物制药发布2021年年报,营收268.6亿元,净利润146.1亿元,同比增幅超过400%,收入背后,北京科兴中维的新冠疫苗克尔来福功不可没。根据中国生物制药持有科兴15.03%股份和其为公司带来的136.3亿元的盈利推算,这款疫苗去年为科兴赚了900亿元左右。

然而,从全球影响力看,中国医药企业表现空间有限——只有技术相对简单的检测试剂、防疫物资为主打产品的医疗器械企业,以及做小分子代工生产的企业在全球造富运动中分得了一杯羹。

今年,九安医疗的刘毅以63亿元身家首次上榜。在其抗原家用自测OTC试剂盒产品在美国大卖推动下,2021年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幅有望接近400%。在股市上,九安医疗更是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从6.39元一路暴涨十几倍,巅峰股价达到88.88元/股。

  大批以创新为主打的企业却没能承接利好。此前的上升势头戛然而止,投资人信心也来了个180°转弯。

一直被看好的沃森生物mRNA疫苗迟迟没能上市,加之小分子特效药上市,发现疫苗副作用等问题,沃森生物股价大跌,2021年下半年,在两个月内股价就腰斩。开拓药业的新冠小分子药物普克鲁胺三期试验失败,股价直接暴跌了80%。

行业看衰之下,2021年年底以来,部分创新药企业IPO开始破发。以往屡试不爽的“A+H”发展模式,不赚钱也能市值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

【新冠赛道只是缩影】

新冠疫情中医药巨头们的大起大落,也再次证明了“满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对于药企创新的重要意义。

2015年以来,随着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国家鼓励药械创新政策落到实处,手握“钱袋子”的医保局建立,中国创新药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大量热钱涌入创新药领域。

以替尼类小分子靶向药、PD-1为代表的大分子单抗类药物为主角,加速获批、进医保为保障,中国创新药企业的故事也越讲越精彩。

在PD-1集中进医保、抗疫需求增加的刺激下,各大创新药企在投资市场进入高管时期,市盈率一度达到了50倍以上,甚至超过100倍,多家生物制药新星跻身千亿俱乐部。

  然而过去一年,随着“神话”走进现实,创新药投资逻辑中的短板也在暴露。以激烈竞争的5个国产PD-1为例,近期公布的2021年年报显示,这一赛道整体增速缓慢,即便是头部产品也增长甚微,部分产品的年销售额甚至不足5亿元,还有不增反降的情况。

一边是仿制药集采,压缩了传统医药企业的利润空间,迫使他们放弃原有以销售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转为依靠研发上来。另一方面,行业门槛提高了,但是企业却并没有迅速提高能力,斥重金研发的“新药”,因为并不是真正的创新,而只是fast-follow的me-too创新药,往往面临众多产品的激烈竞争,利润空间无限压缩。

“出海”之路也是困难重重,如PD-1赴美上市被拒绝后,信达生物股价相比2021年初的高点107.1元/股,已经蒸发了70%左右,创始人直接跌出了2022年胡润全球富豪榜。

头豹研究院预计,到2023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将突破2500亿元。2020年到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18.5%。

而对于本土生物制药企业来说,创新能力才是打开这个巨大市场“金钥匙”。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