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何以为家——51065名走失儿童的寻亲路

2022-04-05 18: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4年,熬过了无数个四处奔波的日和思念难止的夜,电影《亲爱的》原形孙海洋找回了儿子孙卓。亲子重聚的幸福故事让人感动,但世间还有多少寻亲之人在苦苦坚持。

 

我们常常关注到那些为了寻找至亲骨肉而栉风沐雨的父母们,然而,还有许多孩子执着不懈地寻找着自己的父母,他们又被多少人了解呢?刘学州这样幼年被卖,靠自己弱小的力量苦苦寻家却难觅归宿,惨遭网络暴力的悲剧又该如何避免?这部分寻家的孩子亦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01 走失儿童多为女孩,走失时不足1岁

“后背上有一个小小的胎记”“出生几天被丢弃在曹村车站,没有任何描述”“一个月大把我放在景德镇福利院门口,还写了张我的生辰八字。”家、父母对于这些走失儿童而言只余下幼时模糊的记忆,离家远至千里的距离让这些幼年便离开亲生父母的人寻亲之路步履维艰。

为了解这部分寻家孩子的状况,我们从宝贝回家网站的“宝贝寻家”一栏爬取了共计51065条数据,从中筛选出近五十年、丢失时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的数据。

 

在这些走失儿童中,女性占比(66.43%)远高于男性占比(33.57%)。为何存在如此悬殊的男女差距?或许我们可以从寻亲者的自述中找到一些答案——“听邻居说我出生在南方,被抱养到北方,生父是高官,为了要男孩把我送人了,上面两个姐姐。”中国社会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导致许多家庭只想要男孩而不要女孩,许多走失的女孩并不是被偷被拐,而是被亲生父母送走或遗弃。

 

在这些走失儿童中,超过36000名都是在不足1岁就因弃养、拐卖、走失等种种原因在嗷嗷待哺的年纪被迫与亲生父母分离,其中女孩有24886名,男孩有11338名,走失女童的数量是男童的两倍之多。走失儿童的数量与其年龄呈现指数型负相关关系,年龄越大,走失的儿童数量就越少,2岁以上走失的儿童数锐减,且男女走失儿童数量的差距逐渐缩小。

在已有的关于“家寻宝贝”栏目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2-4周岁的孩子反而更容易走失,其给出的原因是2-4周岁的孩子有脱离父母监管的可能,更易成为人贩子的目标。[1]

 

结合“宝贝寻家”走失儿童对自身状况的描述,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异,首先可能是受到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许多女性在描述幼年情况时皆提到自己是因家里想要个男孩而被送人或卖出。而“家寻宝贝”的相关数据分析则指出孩子丢失的重要原因是人口拐卖问题,而非送养、弃养等,因此二者丢失儿童的年龄之间存在着差异。有些走失孩子一直是父母心头的痛,而有些孩子却在出生不久后就被放弃。

 

02 1980年-2000年间走失儿童数量激增

 

由上图可见,在1980年代,走失儿童的数量开始激增,1990年代数据量达到峰值,而2000年以后,走失儿童数量锐减。这一走势或许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存在一定关系。

1979年,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为一孩政策;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被定为基本国策;1984年,计划生育政策成为地方计划生育条例,[2]超生家庭面临的罚款等处罚使得许多家庭将超生的孩子送养或者是遗弃。

但自1997年起,《刑法》修订了拐卖儿童罪,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开始严打拐卖妇女儿童、亲生亲卖等犯罪活动,走失儿童数也开始下降。

 

同时这也与国人的生育观念改变存在着巨大的关系,杨宝琰、吴霜的一篇论文指出,“80后”逐步脱离传统生育价值体系的束缚,男性偏好降低,生育数量以及对子女效用的功利性需求减少,情感性需求增加,注重孩子教养;“90后”更加重视生育中的幸福体验和自我价值实现,生育不再是职责,而是以经济独立和个性发展为基础的个体化选择;对于二孩选择,经济压力和教养负担是三代人均面临的问题,但“70后”主要是年龄和成本约束下的被迫放弃,“90后”则更多是基于个人事业发展、生活质量和幸福需求的主动放弃。生育意愿的降低、老龄化社会的逐渐到来自然使得走失、被遗弃的孩子数量减少。[3]

03 江苏、四川、河南或为走失儿童高发地

 

从空间维度来看,河南、江苏是儿童走失事件的高发地,寻亲的孩子均达到了3000人次以上,儿童走失事件多发生在华中地区,同时四川、广东、福建三省也是儿童走失高发地。

 

那这些走失的孩子辗转漂泊,如今又在哪里安身呢?大部分走失的孩子最终停留在了河南、河北、山东三个人口大省,同时广东与福建两省也是走失儿童的主要汇聚地。有可能是因为走失儿童流入河南、河北、山东后就一直在该地生活,也有可能是走失儿童成年后出于各种原因的主动流入,但不能完全肯定,走失儿童现居地就是其当初走失的流入地。

以往的研究和数据分析主要关注的是“家寻宝贝”栏目,它们大多强调中国西南部是中国儿童拐卖的高发区,而江苏省则是走失儿童流入最多的省份,此外广东、福建省也是失踪儿童的主要流入地。[4]而“宝贝寻家”的数据则显示出河南、江苏、广东、福建、四川为主要的儿童走失地。以上差异可能是网站本身存在的信息错位所导致的。“宝贝寻家”的孩子们大部分在0-1岁就被迫离开家乡,中途可能经过多个人贩子或其他“经手人”,不确定的信息使得他们可能将最后的落脚地(江苏、广东、福建)当成他们的丢失地。而“家寻宝贝”中,父母则对孩子的丢失地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二者导致了数据与图表呈现上的差异,同时也给网站提了个醒,注重对“宝贝寻家”中的儿童丢失信息的溯源工作,可能是帮助更多孩子回家的突破口。

04 跨越十数年的寻亲之旅

 

从上图可见,走失的孩子大多在21-40岁时开始了自己的漫漫寻亲路,或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养父母终于将身世真相告诉孩子,也可能是走失的孩子们心中一直存着寻找双亲的念头,待到经济上开始独立,拥有了寻找真正家人的能力,便开始了寻亲之旅。

 

但凭借模糊的信息找到亲人又谈何容易,如今这些寻亲的孩子大部分已经到了而立之年,有的甚至已经两鬓斑白、儿孙满堂。但他们却还是没有放弃寻亲这件事,他们图什么?有一条备注告诉了我们答案——“现36岁已婚,育有一儿一女。想找寻根源。”

“根”,对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或许这些孩子现在很多都已上了大学,或是早已成家立业,到了能够独立生活的年龄。但未知的身世,模糊未知的“根”会不会让他们在面对偌大的世界时有种茕茕孑立之感?

05 不成正比的志愿者与寻亲者数量

 

那宝贝回家网站中究竟有多少人在帮助这些孩子寻家呢?经过统计,平均每3个志愿者要帮助97个寻家的孩子,人均跟进32名寻亲者。与偌大的寻亲群体比起来,数量极少的志愿者能提供的帮助简直“杯水车薪”,主要还是得靠寻亲者自己的努力。

 

宝贝回家网截至发稿前共刊登了147947名寻亲者的信息,这其中涉及到苦苦寻找孩子的父母,期待找到家庭的孩子,主要包含走失、被拐、离家出走、送养、遗弃的儿童,也有成年人的寻亲寻友信息。而其中通过宝贝回家网成功寻亲的案例共有4333例,仅占总体寻亲案例的2.9%。还有很多人,还在苦苦等待中。

缺少志愿者、寻亲信息模糊、搜寻范围不确定……这些困难拦在了走失儿童的寻亲路上,家像在天上飘忽不定的云朵没有确定的落点。但即使知道前方不一定有答案,对亲人是否会接纳他们也并非十足确定,这些早年走失的孩子仍在寻找着自己与这个世界开始打交道的那个节点。

 

今天的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这些寻亲者试图寻亲而不得的状况,更要反思与总结,亲生亲卖、不正确的生育观念、不负责任的养育观、伤天害理的拐卖都是横在我们面前亟待正视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常说“少年强,则国强”,孩子象征着希望和未来,不应因性别、外貌等等原因成为被挑选、被遗弃乃至被买卖的对象。孩子不是父母的“电车悖论”,更不是坏人的“赚钱工具”,希望不再有流浪的孩子和破碎的家庭。

也希望那些还在努力寻找家庭的孩子们能早日与家人团圆。如果暂时没找到,祝福你能像他们一样自如地说出——“我45岁,身体健康,一切正常。”

参考文献:

[1]网易数读. 失踪的中国孩子,被拐去了哪里[EB/OL].https://mp.weixin.qq.com/s/d9FWmFcd2gXolDcYp8NAew. 2018-08-24.

[2]https://m12333.cn/qa/reus.html

[3]杨宝琰,吴霜.从“生育成本约束”到“幸福价值导向”——城市“70后“”80后”和“90后”的生育观变迁[J].西北人口,2021,42(06):36-46.DOI:10.15884/j.cnki.issn.1007-0672.2021.06.004.

[4]同[1]

作者:周琦、许程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