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浪漫化和污名化是我们对精神疾病恐惧的一体两面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孤独症即过去常说的“自闭症”,全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在今年的这个日子,复旦教授严锋首次在微博公开了自己自闭症家长的身份,表达希望疫情中如果发生需要隔离的情况不要将孤独症孩子和主要照护者分开。严锋的这一发声让人们再次关注到了这个特殊群体的处境。
今年大多数媒体在措辞上改用了“孤独症”这一表述,意在修正过去使用“自闭症”一词造成大众将个性特征与孤独谱系障碍这种神经发育障碍混淆,进而阻碍这种疾病被正确的理解。
公益纪录片《一切都会有的》剧照,患有自闭症伴随智力障碍的刘思博。
疾病,特别与脑功能相关的疾病常常面临大众理解上的困难。孤独谱系障碍属于进入公众视野比较早的神经发育障碍,而至今孤独症的相关信息传播依然存在 与一般个性特征混淆或过度浪漫化的问题。前者是我们常见到人们自称个性自闭,进而认为孤独症也许只是性格上的疾病;而后者则是过去曾经将孤独症宣传为具有特殊能力的天才。
类似的现象也常发生在精神和情绪障碍上。去年末今年初,罹患躁郁症的金晓宇,因父亲的善意而被推上“天才”的高地,也使躁郁症一下带上了浪漫化的光环。躁郁症即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其显著特征是发病过程是抑郁期和躁狂期的循环。躁郁症和抑郁症在症状上的主要区别是多一个躁狂阶段。抑郁和躁狂的症状会阶段性交替出现,躁狂阶段表现为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患者在这个阶段时由于异于平常的精神状态,可能会在行为上有更高表现。
类似这样将一个个脑功能相关的疾病浪漫化的狂欢,在社交媒体上总是不断出现。也许有人会问,这难道不比让大家认为孤独症是低能,精神疾病是疯了更好吗?但对疾病的浪漫化,并非解决污名化疾病的好途径,甚至浪漫化和污名化只是我们对疾病恐惧的一体两面的表现。
对于孤独症来说,只有少数孤独症患者有着接近正常人的社交能力,属于孤独谱系障碍中较高功能的类型。孤独症患者对信息高度组织化的偏好、异常的集中力和过高的感官敏感也让他们中的少数在音乐、数学、艺术等方面显露出才能。然而这些神经发育特征大部分时候给孤独症患者带来的是痛苦和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一个比较容易看见的例子是巫山马泮艳的女儿,在经历了噩梦一般的前半生后,马姑娘还要独自抚养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女儿。她在社交媒体上直率地分享自己女儿的日常,给许多没有机会接触到孤独症患者的人以珍贵的信息参考。
《一念无明》剧照,余文乐饰演的阿东是一名躁郁症患者
同样,躁郁症当然和天才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得了躁郁症就说明是天才,或天才才会得躁郁症,这都是错误的逻辑。比较贴近事实的说法是,在文学艺术上有天分的人可能感受性更强,这也许是他们更高几率罹患精神疾病或心境问题的原因之一。然而疾病只是疾病。将一些有天分的人罹患精神疾病、或把罹患脑功能发育障碍的患者强行描述为天才,这种奇观化的描述,都可能会让同样罹患这种疾病却不符合这些描述的人对自己的状况感到难以启齿,甚至难以觉察自己得病的事实,从而耽误这些人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抑郁症也一度被描述为心思细腻、从事文艺工作、中高阶层高教育水平的人才会得的病,而事实是抑郁症和精神疾病在低收入人群中广泛存在,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证实低收入水平的家庭在三年间罹患情绪问题的可能性比中高收入水平家庭显著地高。据《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2年我国城市自杀率为每10万人4.82人,而农村却高达每10万人8.58人。这些数据,在浪漫化心理疾病的语境下显然被大大无视了。
浪漫化叙事给疾病立了一个华丽的设定,而社交媒体常常在其中推波助澜。浪漫化疾病并不比直接歧视疾病带来的问题少。它并不能破除人们对疾病的污名化,反而代之以错误的信息和更多误解。当我们开始用浪漫化的眼光看疾病,我们反而看不到病人们真正所受的痛苦。一些社交媒体话术将孤独症或抑郁症、躁郁症描述为一种悲剧美,或是一件边缘的小众的很酷的事。仿佛这些疾病带来的痛苦是美好的,这首先不尊重备受折磨的患者。美化疾病就像用一种错误的思维对抗污名化疾病。为了证明疾病不那么坏,精神疾病不是脑子出问题,脑功能发育障碍不会导致低能力,而将疾病夸大为美好的、独特的、与某种超凡的特质相连的存在。根本上这是在否认病人们的痛苦经历,让他们感到更加孤独。更甚者,受社交媒体影响大的群体比如儿童和青少年可能会因此向往此类疾病,严重的可能导致鼓励自杀和自残的现象。
疾病就是疾病。精神障碍、脑功能发育障碍并不美丽,也不会成为给人增添吸引力的因素。它们带来不便,痛苦,破坏生活秩序,与带来身体痛苦的其他疾病本质上相同。疾病的痛苦不是导致歧视的原罪。人对异于大众的现象的惧怕,人对处于弱小、少数地位的另一些人的排斥,才是歧视产生的根本。马姑娘身患孤独症的女儿是个可爱的姑娘,金晓宇也是个很有天分且努力的青年。然而他们的疾病让他们自身备受折磨,尤其孤独症也会让监护人的生活举步维艰。希望我们能正视心境障碍和精神疾病,个体不讳疾忌医,制度上也不过度管控,每个人的精神健康都能得到公平、完善的对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