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二十四节气|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是如何转移到清明节的?
清明节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吗,为何会有扫墓祭祖的习俗?最初扫墓是在哪个节日,为什么会发生转移?与清明节最近的是哪个传统节日?《西游记》中,在陷空山无底洞,逼着唐僧和自己成亲的金鼻白毛老鼠精是如何用清明节习俗骗唐僧的?古代的清明节又是情人节?古代的清明节放假几天?
清明上河图中的纸马店铺
清明节扫墓祭祖习俗的形成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的命名与气候有关,《淮南子·天文训》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从这一天开始,清爽明净之风吹来了。清明节一开始只是一种根据气象变化而产生的指导农业生产的节气,但后来,扫墓祭祖的习俗也逐渐转移到了这一天。
扫墓,事死如事生,这与中国特殊的祖先崇拜有关。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文明人们定居某一地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地方,死了就葬在那里,这很容易发展出“祖先崇拜”。中国的祖先崇拜是和神灵崇拜合一的,祖先就是神,或者半神半人,人与神的界限并未判若鸿沟,所以人们认为需要像对待活人一样对待自己的祖先,祭祀就是活人与祖先交流的重要方式。最初人们祭祀祖先都是在庙里,不起坟墓,《礼记》曰:“古也墓而不坟。”大约到了战国,开始兴起坟墓作为祭祀的依托。
虽然扫墓祭祖习俗从战国开始就一直延续着,但最初并没有固定在哪一天举行。大约到了汉代,逐渐形成了在三月三进行祭祀的习俗。为何会是这一天呢?三月三上巳节,先秦时期就有了,其主要习俗是祓禊,即人们到水边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到了汉代,民间渐渐生发出许多新故事,如传说某户人家恰好三月初生了三个女儿,结果在三日俱亡,于是民间就在三月三“祓禊”的习俗上又加入了“招魂续魄”的习俗。
《荆楚岁时记》引《韩诗》注曰:“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招魂续魄与祭祀祖先、求祖先保佑相似,于是扫墓祭祖渐渐固定在了三月三。
三月三离寒食节很近。寒食节也是传统的一大节日,到了魏晋时期,尤其是司马氏的两晋,寒食节在众多节日中地位甚高。寒食节据说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大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司马氏因为自己的“晋”与春秋时期的晋国国号相同所以特别重视这一节日,寒食节因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在民间形成了极大的信仰基础。再加上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极力推崇孝道,于是扫墓祭祖的习俗就渐渐从三月三转移到了寒食节。
虽然晋代以后,民间有了寒食节扫墓的习俗,但得到官方明确的认可,还要到唐代。《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年,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官方的认可是一方面,具体的实行又是另一回事。由于寒食节有禁火习俗。与唐宋兴起的另一个习俗——祭祀要烧纸钱相冲突扫墓祭祖的固定日子就又不得不再次转移。
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曰:“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题目中有“寒食”,但诗中又提到“清明”,寒食节禁火,烧纸不方便,而寒食与清明离得很近,所以人们就往往选择在清明去墓祭。
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南宋高菊卿《清明》曰:“南北山头多慕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明代以后,寒食节开始消亡,扫墓祭祖名正言顺地成了清明节的习俗。
明清小说中,常常提及清明节扫墓祭祖。《西游记》第八十回金鼻白毛老鼠精变成一个女子,骗唐僧说自己在荒郊野外的原因是清明和家人来扫墓,遇到了强盗。“时遇清明,邀请诸亲及本家老小拜扫先茔,一行轿马,都到了荒郊野外,至茔前,摆开祭礼,刚烧化纸马,只闻得锣鸣鼓响,跑出一伙强人,持刀弄杖,喊杀前来,慌得我们魂飞魄散……”唐僧上当,认为她是良家妇女,后被其捉到了陷空山无底洞,逼着成亲。
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合二为一
古人认为坟墓是逝者的居所,是逝者与活人交流的一个场所,所以清明这一天,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敬要将逝者的“房子”修缮一番、培添新土、清除杂草,要给逝者供祭食品、烧纸钱、烧纸马,叩头行礼祭拜一番,这就是扫墓。清明节可以说是一个人与鬼神打交道的日子,又因为坟墓多在郊外,人们需要出游,于是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常出现清明节出游,人与鬼或妖相遇的故事,如《西山一窟鬼》《洛阳三怪记》《西湖三塔记》等宋元话本小说中都有这样的情节。
明代《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白娘子与许宣第一次相遇也是在清明节,“因清明节近,今日带了丫鬟,往坟上祭扫了方回。不想值雨,若不是搭得官人便船,实是狼狈”。清代《聊斋志异》还记载了一个人和狐狸的爱情故事,一个叫耿生的正巧清明节上坟回来,看见一条大狗追两只小狐狸,他救了其中一只,这只狐狸后来幻化成女子青凤报答他。
这些人与鬼或妖清明节相遇的传说故事实际上又都是古代清明节青年男女踏青邂逅故事的翻版。早在唐传奇中就记载了崔护清明节郊游遇到心仪女子,怅然留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句的故事。
《春游晚归图》
这虽然是一个故事,但其中一些因素却有着现实的依据,清明节确实为男女约会提供了方便。古代官员升迁的考核内容包括“孝”,清明节扫墓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考核内容,一些在外地做官的人往往苦恼于路途遥远、假期短暂而不能回家祭祖扫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历代统治者不断延长清明节的假期,如《唐会要》记载,开元年间“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年间,衙门依例放假五天,到了贞元六年,假日加到七天。这就既为官员们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提供了时间,也为士子游玩偶遇提供了可能。
踏青也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早期踏青并没有固定在某一天,唐以后,假期充裕的清明节渐渐成为人们踏青活动的主要时间,而且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往往是合二为一的。世情小说《金瓶梅》对此就有表现,西门庆死后一年的清明节,大娘吴月娘和三娘孟玉楼去给西门庆上坟,之后去踏青,结果在路上邂逅了一个青年,二人眉目传情,最后孟玉楼改嫁于他。
总之,清明节是古人的一个重要节日,经过历史的演变,扫墓祭祖成为这一节日的重要内涵。这一文化习俗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的生活,同时也使得清明节成为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背景符号,其往往与爱情故事有关,可谓是古代的“情人节”。
《符号里的中国》
(本文摘自中华出局出版《符号里的中国》。《符号里的中国》一书中,选择了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如龙、凤、鸿蒙、祝融、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太阳—神鸟—神人—神树”等,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考辨了这些符号的生成与流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