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
2016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宁夏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要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释了事关宁夏未来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战略性、根本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是宁夏在新起点上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深刻领会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繁荣
习近平同志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宁夏认真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宁夏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让创新成为宁夏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先行区。
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宁夏的科技创新资源不足,不可能照搬东部发达地区的模式,必须以创新思维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针对创新力量、创新要素短缺的实际,宁夏坚持走开放创新之路,加强与科技强省的创新联动,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合作,共享创新资源、创新平台,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针对创新资源分散、创新投入不足的实际,坚持走特色创新之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构建灵活高效的科技投融资机制,集中优势力量,围绕产业转型,重点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用技术创新、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上下功夫,让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针对创新人才匮乏的实际,大力实施人才强区工程,创新政策、搭建平台、搞好服务,在育才引才用才上发力,努力打造更有吸引力的人才高地。针对创新生态建设相对滞后的实际,从体制机制、物质保障、精神激励、法治环境等层面发力,实施更加灵活的政策,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营造支持创新、追求卓越的社会氛围。
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发展。产业转型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宁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发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增强产业整体实力。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把精细化工、现代纺织、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做大做强。实施特色产业品牌工程,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实施新兴产业提速工程,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做好“互联网+”文章,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实施现代服务业提档工程,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水平提高。
因地制宜创新发展路径。宁夏南北差异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必须坚持山川统筹、城乡一体,因地制宜创新发展路径。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应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生态优先、富民为本、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沿黄城市带是宁夏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地带,必须顺应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的大趋势,以城际快速轨道交通为纽带,坚持集约发展、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引领发展,特别是大力推进银川都市圈建设,形成同城效应、整体优势。着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乡村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个性发展。
坚决贯彻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非常重要的指示精神,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工作,努力实现民族团结
习近平同志指出,宁夏信仰伊斯兰教群众比较集中,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非常重要。这些年,宁夏保持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为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贯彻落实好习近平同志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努力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使宁夏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名片更加亮丽。
推动民族团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宁夏大地。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
推动宗教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宗教工作无小事,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努力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切实维护现有宗教格局稳定。重视解决宗教领域的突出问题,准确把握政策尺度,切实解决和防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坚持寓管理于服务,深入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报刊、文化书屋进宗教场所,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爱党爱国、尊法守法、正信正行,营造和顺平静的宗教氛围。
主动承担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努力实现环境优美
习近平同志指出,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宁夏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宁夏,努力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必须自觉承担起保护母亲河的重要责任。沿黄地区是宁夏的精华地带,但存在产业分工不明确、同质化竞争矛盾突出、环境容量非常有限等问题,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全力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城融合、人水和谐的沿黄生态经济带。要严格落实空间规划,科学布局沿黄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行最严格的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制度。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推动沿黄地区产能改造提升、园区整合发展、产业有序转移,发展节能环保的高端产业和循环经济,建设一批生态产业园区,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经济体系。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宁夏面积不大,但生态多元,由北到南形成了既相对独立、稳定完整又相互依存、各具特色的若干生态系统。必须坚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实施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构筑以贺兰山、六盘山、罗山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三山”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工程,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对重点生态保护功能区、敏感区和脆弱区实行红线管控,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大力推行河长制,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绿色发展长效投入机制、科学决策机制、政绩考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严格生态环保执法司法,对各类违法行为零容忍。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发展,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约束指标,促进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从源头上为生态环境减负。
时刻牢记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殷切嘱托,大力实施脱贫富民战略,努力实现人民富裕
我们推动发展的目的是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宁夏补齐民生短板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脱贫富民作为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大力实施脱贫富民战略,努力打造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区,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转化为富民成果。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宁夏来说,民生工作重中之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是底线,是政治任务。宁夏还有41.8万贫困人口,他们中的80%以上生活在山大沟深、生态脆弱、交通不便、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西海固地区,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必须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小康路上一户不少、一人不落。在精准脱贫上下功夫,统筹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稳定可持续上下功夫,推动资源要素向西海固地区聚集,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在落实责任上下功夫,实行最严格的脱贫责任制,做到领导工作实、任务责任实、资金保障实、督查验收实,使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
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富民是根本目的,必须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民生工作的关键来抓,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殷实。推进产业富民,多发展适销对路、能给老百姓带来“真金白银”的致富产业,多实施一批增加老百姓收入的“短平快”项目,多培育一些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打牢群众增收的基础。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挖掘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增加劳务工资性收入,释放财产性收入红利,拓展农民收入增长空间。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普惠的公共服务是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实现区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推进健康宁夏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和健康服务。统筹做好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等工作,建设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作者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
(原题为《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