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中山公园通宵开放一年,这样回答“需不需要,安不安全”

舒抒/上观新闻
2017-07-27 10:50
浦江头条 >
字号

中山公园通宵开放一年多,夜跑者络绎不绝,但也让部分市民心存疑虑:百年名园通宵开放,“性价比”到底如何?

中山公园并非上海第一座通宵开放的公园,但一定是最受瞩目的24小时公园。自2016年6月30日正式实行全天候开放以来,截至今年7月23日,中山公园每天18时至次日上午6时,已接待总计204.31万人次的游客。每天18时至21时的入园高峰期,日均客流达到4400余人次,每天21时至次日凌晨6时的日均客流则接近900人次。
相比数据,周边居民对“24小时夜公园”更直观的感受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临近午夜,夜跑者仍络绎不绝,让中山公园在过去一年中迅速成为沪上最具人气的“夜跑胜地”。同时,夜间不间断巡逻的安保人员、随处可见的监控设施和18座SOS紧急救助系统的人力、物力投入,也让另一部分市民心存疑虑:百年名园通宵开放,“性价比”到底如何?

“夜跑胜地”吸引各年龄段跑友

夜间在中山公园内锻炼的夜跑人。

记者连续三晚在园内观察发现,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19时至21时30分都是跑步人群最密集时段,各年龄段皆有。21时30分后,夜跑人群明显趋于年轻,越临近深夜,跑步者越年轻。

这个7月,对上海人来说非同一般。7月21日,上海刚刚经历自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天。去年盛夏还有凉爽晚风的中山公园,今年也因连续超过40℃的高温天变得闷热无比。

不过,记者7月23日20时在园内看到,气温仍超过35℃的公园里,围着主干道和大草坪夜跑的人群摩肩接踵,盛况犹如电影散场。不少“跑友”结伴或举家前来,速度虽各不相同,但满头大汗是每位跑步者的统一模样。

连日高温使午夜的中山公园气温仍超32℃。舒抒 摄

负责公园夜间安保工作的保安队队长臧勇告诉记者,夜跑人数不断增加、夜跑高峰期逐渐延长,是通宵开放一年来每晚巡逻的保安队员们最明显的感受。“刚开始,22时30分以后跑步的人就少了,现在到了23时还有不少人。”根据中山公园管理方上海长宁公园绿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虽然今年高温日来势凶猛,但7月1日至23日,每天18时至21时的日均客流有5420人次,21时至次日凌晨6时是相对低谷期,日均客流也有1433人次。

高温没有阻挡人们前往夜公园的脚步。中山公园管理方表示,游人中约70%是散步、慢跑、借道穿园的人群,休憩、游览人群占20%,跳舞娱乐的人群约9%,流浪汉、垂钓等人群占1%。

7月22日至24日,记者连续三晚在园内观察后发现,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19时至21时30分都是跑步人群最密集的时段,各年龄段皆有。21时30分之后,夜跑人群明显趋于年轻,且越临近深夜,跑步的人群越年轻。臧勇表示,从过去一年来的夜间巡逻情况看也是如此,跑友们的“出勤率”并未明显受到天气和季节影响。“工作日晚上跑步的人一点不比双休日少,21时、22时左右白领最多,很多人都风雨无阻。”

长宁公园绿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艳说,中山公园内位于北横通道工作井北侧的大草坪、公园西侧的塑胶跑道和贯穿公园南北两端的主干道是跑友最集中的三大区域,这里具备道路平整宽阔、灯光充足、监控和SOS救助设备易发现等优势,因此也是公园管理方较推荐的夜跑路线。

夜宿、噪音、光污染基本可控

中山公园内外有不同的广场舞队伍在夜间跳广场舞。

自去年6月中山公园公布24小时开放起,大部分市民最担心的就是夜间治安问题,其次是光污染和噪音扰民。记者跟随巡查当天,噪音、光污染基本不存在,也暂未发现借宿者。

保安每日夜间值班记录。舒抒 摄

中山公园通宵开放后,臧勇每周有5个晚上要泡在公园执勤。巡逻每晚3次以上、每次至少90分钟,不放过任何犄角旮旯,他也是最熟悉中山公园“夜面孔”的人。谈到过去一年来公园最大的变化,老臧说,游客文明习惯和公园夜间治安环境的提升,最令他欣慰。

“刚刚通宵开放的几个月,常有人抱着枕头、席子来公园,经过几个月严管后明显减少了……你看现在这个时间,独自来跑步的年轻女性也很多。”

7月24日22时30分,臧勇和另外两名保安队员开始当晚第二次巡逻。当时园内气温仍有34.6℃,4岁的警犬星星跟在他们身后伸长着舌头,时不时喘上几口粗气。路过儿童乐园,一对跑步的父子看到三人一狗的巡逻组合,父亲欢快地对儿子说:“你看有这么多人巡逻保证我们安全。”

警犬“星星”和它的驯养师。舒抒 摄

事实上,自去年6月中山公园对外公布24小时开放起,大部分市民最担心的就是夜间治安问题,其次是光污染和噪音扰民。记者跟随保安队绕园巡查一周发现,噪音、光污染已基本不存在,此轮巡逻也暂未发现借宿者,刚通宵开放时一度成为夜间留宿重灾区的景观凉亭“竹林”,如今已不见平躺酣睡的夜宿者。

张艳告诉记者,保安和警犬不间断巡查,对不法分子起到明显威慑作用。此外,长宁区绿化局去年6月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公安、城管、街道和绿化等部门整合至同一平台参与公园全天候管理,一年来先后召开3次联席会议和2次治安事件整治协调会议,形成公园、社区、公安的三方联动机制。

如针对市民关心的流浪汉等治安问题,华阳派出所采取身份验证、信息比对、采集DNA等措施进行严打严管。截至今年6月底,园方共劝阻夜间不文明游园行为3414次,驱赶不良女子438次。公园管理方表示,大部分不文明行为集中出现在通宵开放前半年,今年以来,公园夜间运行已进入平稳期。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达良俊接受采访时指出,流浪汉和不良妇女的出现,与中山公园通宵开放没有直接关联,而是大型城市存在的治安问题,非公园绿地一家独有。“唯有提升城市综合管理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类似治安问题出现。”

中山公园适应性符合延长开放

附近的居民在中山公园内的草坪上夜间纳凉

对本市170余座公园调查显示,对非专业类公园是否延长开放时间,需经过适应性评估,方可决定是否延长开放。中山公园在软硬件的适应性评估中得分较高,符合延长开放的要求。

今年4月,上海新公布44座延长开放的公园名单,使沪上延长开放时段的公园增至133座,其中43座为全天候开放。记者发现,大部分公园开放时段集中在每天5时至21时,全天候开放的公园中,像中山公园这样的百年名园则屈指可数。

记者采访时发现,大部分居民对公园延长开放持赞同态度。家住愚园路安西路的居民陆阿姨直言,中山公园地区住宅小区多但公共绿地少,尤其对居住在老洋房、石库门的居民来说,需要夜间休息和社交的公共空间,此前每天21时的闭园时间的确太早。但她同时发出几点疑问:每天24时过后的深夜时段,到底有没有人使用公园、哪些人在公园里、为少数人需求通宵开放偌大公园值得吗?

中山公园鸟瞰

中山公园管理方表示,从资金和人力成本来看,分时段开放与全天候开放的投入差别并不明显,针对夜间开放新增的设备同样有助于公园白天管理。在功能方面,除了锻炼健身,借道穿行也是公园通宵开放后的一大亮点。记者在7月24日凌晨1时做了一番试验,从中山公园位于长宁路的1号门入园,沿主干道径直步行至公园北侧2号门,用时不到5分钟;1时05分从2号门出发,沿公园外圈的万航渡路、华阳路和长宁路绕回公园1号门时,已近1时15分。

从公园穿行和从园外绕行的优缺点非常明显:公园空气清新、道路平整,没有车辆干扰,穿行时间只有绕行的一半都不到,但园内光线较暗,结构复杂,草丛等角落易藏身不法分子;从园外绕行用时加倍,且部分上街沿不够平整,但夜间马路上的光线远比公园充足,且路况清晰。

在中山公园锻炼的市民

截至2016年底,上海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为7.82平方米,这一数字到2040年将力争达到15平方米,对标纽约、伦敦等全球城市。纽约最为知名的中央公园开园时间为每天早上6时至次日凌晨1时,当地部分老百姓赞同深夜5小时的闭园时段,认为“公园也需要休息”。

“这个提法有一定合理性,但‘休息’的定义很难界定。”达良俊表示,对于动物园、植物园等专业类公园,延长开放时间会打乱动植物生活节律。对于中山公园这样的非专业类公园,完全可以通过社会化管理与政府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探索全天候开放。“公园如何控制开放时间来平衡周边居民和公园使用者的需求,要从分类、分序、分季、分时、分区的‘五分’开放原则入手。”

2015年,达良俊曾带领研究团队对延长上海当时170余座公园的开放时间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动物园、植物园、森林公园等专业类公园,不建议延长开放时间;其他类别的公园则需经过适应性评估,方可决定是否延长开放。未通过适应性评估但仍需延长开放时段的公园,可采取分季节或分时段开放。面积较大或存在一定危险区域的公园,可采取分区域开放。

他透露,中山公园在软硬件的适应性评估中得分较高,符合延长开放的要求。

开放势必会遭遇“麻烦”,是想方设法解决,还是一关了之,无疑是考验政府的智慧。中山公园全天候开放进入第二年,长宁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韩伟华表示,公园硬件设施短期内不会进行大规模调整,但下一步在管理机制上计划探索“双园长制”,邀请“市民园长”与公园行政体制上的园长一同参与管理,在人防、物防、技防、犬防相结合的立体防控体系基础上,结合公园、社区、志愿者“三位一体”和公安城管双联动的“3+2”管理模式,形成行业法治、社会共治、市民自治“三治融合”的创新管理模式。“希望公园能更好地与城市、与市民相融,让更多人感受上海城市空间的魅力。”

观点 :算全天候开放“性价比”,还要看产生的社会效应

保安队长老臧和同事们每晚要在公园轮班巡逻7到8次。舒抒 摄

始建于1914年的中山公园,面积达21万平方米,年客流量1200万人次,不仅人流量大、人群密度高,园内假山、湖泊、古树、凉亭等元素也颇为复杂,不少区域都是“白天的风景点、晚上的风险点”。夜间管理难度的提升,首先意味着更多管理成本的投入。

翻看保安夜间值班记录就能发现,公园管理的复杂性要远高于普通公共绿地。以今年7月19日为例,18时15分,保安劝阻一名在荷花池放飞无人机的游客,因为无人机操作不当容易砸伤人;18时55分,劝离在凝聚力博物馆门口发传单的一名小商贩;21时10分,劝离在荷花池边搭帐篷的两名游客;24时40分,叫醒在古树下睡觉的一名留宿者……千奇百怪的不当游园行为,都需要人为劝阻、疏导方能见效。

公园管理方给记者算了笔账:以每1万平方米配备1名保安的标准,中山公园共需配置21名安保人员,通宵开放后,夜间每晚增加门卫3人、公园保安3人、监控室1人,上述人力的资金投入增加100余万元;园内公共厕所开放时间为每天6时至22时,按每天增加半个保洁班次计算,一年增加44.5万元;夜公园开放势必增加绿化养护负荷,根据夜间人流量折算,一年增加养护费110万元。

通宵开放前,园内人工湖、游艺区、后山等重点区域新增106处监控设备,新老监控设施增加至322个,监控覆盖率达80%。在鸳鸯湖、假山等危险区域,园方新增110盏景观灯光,包括80盏庭院灯和30盏草坪灯,并新建总长度约1.8公里的湖边灯带和72块LED安全警示牌,进一步减少巡查盲区。全园还新安装了18个SOS紧急救助系统装置。

午夜12点以后的中山公园。舒抒 摄

人力、物力的轮番投入,使部分市民和网友对这笔政府投入究竟值不值心存疑惑。长宁区绿化事务管理中心主任韩伟华表示,24小时开放确实增加了公园的硬件投入和管理成本,但中山公园也借此完善了地坪、监控、绿化护栏等一批设施,调动更多居民志愿者参与自治共治,为市民提供夜间健身、休憩的场所,承担了更多公共服务功能。“这些都是公园全天候开放的价值所在。”

达良俊指出,公园全天候开放的“性价比”不应只算经济账,要看产生的社会效应。“与其把夜公园当做城市文明的试金石,不如说是文明进步的直接反映。”

“市民关注政府钱袋子怎么花,说明大家的纳税人意识在增强,这是好事。”他表示,中山公园通宵开放的实际效果很难用单一的人流量数据、成本投入评价,需结合周边居民和公园使用者的感受综合考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通宵开放后必须保持长效管理。居民怕的就是晚上开了没人管,公园变成藏污纳垢的地方。”

深夜时段有保安队负责园内秩序,晚间高峰时段,园方则大力引入居民志愿者协助公园共治。中山公园目前登记在册的各类志愿者队伍有96支约8500人,实行24小时开放后,园方将晚上常驻公园活动的拳操队也纳入志愿者队伍,既是夜公园的使用者也是守护者。鸳鸯湖、小树林入口均设置安全警示牌,园内还张贴了数块《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办法》《公园全时段开放文明游园守则》宣传板,明确告诉游人“这里危险”“哪些不能做”。

实行通宵开放前,中山公园管理方曾到同样备受瞩目的徐家汇公园绿地取经,重点了解全天候开放的成本投入和安保经验。徐汇区公园管理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初徐家汇公园因2.02公里绿道开放,全天安保人数从45人增至65人。虽然公园运营投入处于政府财政可控范围,但该负责人直言,希望全市层面对“夜公园”制定统一标准,包括安保技防措施、监控设施分布密度、水体周边防护栏安装标准、夜间安保人员配比和改建成本等具体内容,便于公园管理方依法行政,让“性价比”的评判有据可循。

(原标题为《上海中山公园24小时开放一年,这样回答“需不需要,安不安全,值不值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