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未来战场在哪里?不再是领土争端?那是什么?
【编者按】
未来,全球版“一带一路”倡议路线图会是什么模样?哪里是国际竞争的未来战场?国家间新形式的角力依托什么?
7月17日上午,国际在线携手盘古智库共同主办“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秩序重塑”主题沙龙,盘古智库学术委员、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顾问、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研究员帕拉格·康纳发表演讲。
帕拉格·康纳认为,要想真正理解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必须同时具备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科技三种思维模式。要想成为一个强权国家,首先要掌控国际供应链和价值链,而非急于在军事上有所作为。中国应当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继续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在国际互联互通中的主导地位。
以下是演讲全文:我研究的领域主要是全球化,在过去的10到15年里,我一直致力于转变人们对它的错误认识,解读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图都忽略了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我把全球的基础设施网看成是人类文明的骨架。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世界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意义重大。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场革命。
我们过去通常用两种范式来思考世界范围内人类如何组织。一种是自然地理,我们受限于生活的某一片土地,某一块大陆,所以我们有自然地图,地球仪,这是自然地理;一种是地缘政治,任何一间教室,办公室都有这张地图——政治版图,它是最常见的,反映了政治边界如何把人类分隔开来。我们思考问题总是忽略能够反映连通性,即我们如何相互联系的地图。我们称之为功能性地图。这是有史以来我们第一次需要功能性地图。事实上,上述三种地图我们都需要,我的观点并不是功能性地图取代政治版图、自然地图。思考问题的最佳方式是多元的,需要结合这三种模式。
21世纪,国家的权力和影响力更多取决于互联互通能力而非大小。很多学者,倾向于地缘政治的范式。这是19世纪国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游戏规则。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重视“地缘经济”的概念,成为我们思考贸易平衡、货币储备、投资在国家力量中主导地位的起点。进入21世纪,随着我们越来越多地从科技和创新能力的角度观察世界,产生了“地缘科技”的概念。由此,我提出了“创新平衡”,它将直接导致国家间的“力量平衡”。
“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科技”不是三个相互孤立的概念,而是紧密联系的。我个人把他们比作语言,如果想真正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就必须熟练地掌握政治语言、科技语言、经济语言。如果你不了解马镫的变革,就无法理解蒙古帝国的崛起;如果你不了解火药的力量,就无法理解奥斯曼帝国的长久存在;如果你不了解丝绸在国际贸易和财政平衡中的作用,就无法理解明朝的命运;如果你不了解工业革命,19世纪的贸易壁垒,并且把贸易收益投入军事领域,服务于地缘政治,就无法理解美国如何成为超级大国。很多人提出的地缘政治范式,单单看军队的规模、遏制、同盟等等,这只是地图上非常小的一部分。中国今天的做法和美国在19世纪的做法一样,首要的不是做一个全球性的军事强权,而是获得核心科技,控制高端产品的供应链。这正是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建立经济特区后,就开始做的事情,必须吸引投资,引进技术,建立外汇储备,才能增加现代化和地缘政治的投入。这也是中国花大价钱投资德国公司并且和美国,欧洲公司加强合作的原因。因而,现在的地缘政治的背景不再是领土争端,而是我称之为“控制供应链的拔河”。
因而,不是美国的贸易组织排斥中国,而是一个正在形成的包含中国的贸易组织,把美国拒之门外。所以人们应当理解科技,经济和地缘政治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奥巴马总统没能说服政府、国会,对外投资获得的利润和创造的就业,要大于让全世界购买美国的商品。事实上理解这一点并不难,这是中国正在做的。中国是154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而美国只是56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这张地图不是为了展现领导地位,而是中国对世界的依赖性。中国需要从离它很远的国家进口资源。一直以来,地缘政治竞赛中的目标是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给自足,而美国正在决定性地减少自身对能源进口的依赖,中国正在增加。所以我们必须注意,依赖性也会产生重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历史上看,国家间越来越多地进行贸易,会带动越来越多的投资,之后他们可能会成为地缘政治上的盟友,经济是先于军事战略存在的。有趣的是,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了多极的态势。传统上看,美国和欧洲有着最紧密的联系,每年的商品和服务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增长速度位居全球第一,欧洲和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贸易总量,已经超过了每年1万亿美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对“一带一路”的兴趣,而且两周前刚刚与日本签订自贸协定。美国和欧洲之间的TTIP已经希望渺茫,但欧盟有非常强烈的贸易需求,消化自身的产品。所以,欧洲希望加强和亚洲的联系,因为欧亚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超过了欧洲和美国。这就回到我们最初的观点,连通性比传统的地缘政治更能塑造影响力。我称之为“连通性争夺”的范式。
中国积极地在多个伙伴国修建基础设施,是为了避免对某一地区的过度依赖。与此同时,中国也希望其他国家能够有效地消化其过剩产能。所以,塑造地缘政治体系的不是意识形态或者文化,而是供应链的互补性。美国和欧洲在亚投行问题上的分歧,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现实主义,比强调意识形态的理想主义更重要。如果你用连通性、融入世界市场的程度来衡量,你会发现连通性最差的国家通常是最危险的国家。历史地来说,改革一个国家的方式,不是通过制裁、孤立,正确的做法是开展投资合作。这恰恰是中国和美欧对待俄罗斯、伊朗等国方式区别所在。影响俄罗斯和伊朗行为的方式,是多和他们进行沟通,而不是孤立它们。
中国要想拥有全球影响力,不意味着要和南美、西非开展军事合作,或者在大西洋拥有航空母舰。因为,世界人口和经济总量的绝大多数处于中国所在的亚太地区。自1991年苏联解体到现在的20多年里,我一直在关注这一地区国际关系的重构。要做到这一点,不能通过改变政治版图,而要改变功能性地图。要把东亚的影响力辐射到西亚,需要依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回顾19世纪的历史,英国控制了印度,试图北进;俄国把影响力渗透到了中亚,我们称之为“大博弈”。现在,英国的势力已经荡然无存,美国也要撤出伊拉克和阿富汗,俄罗斯对中亚的控制也比苏联时期弱得多。所以,在这个地图上存在千年之久的丝绸之路战略,是21世纪进行“大博弈”的新模式。
我在欧洲曾参观过希腊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你们或许知道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在这一地区的开展投资。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港口,曾是古希腊世界的一部分。我十分惊讶,希腊港口的经理告诉我,他们非常高兴为中国企业工作。因为他们的技术更加先进,设施是全新的。他们按时发工资,无需进行罢工。
不仅是港口,中国还计划修筑通往中欧的铁路。因为斯洛伐克和匈牙利是中国和欧洲合作生产汽车的地方。这些基础设施一旦完成,生产的汽车向西可以销西欧,向北可以运往北欧的港口,向南销往地中海地区,向东沿铁路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在俄罗斯北极地区的经历,还说明互联互通能够连接海洋地区和内陆地区。
西方地缘政治专著中,经常把中国崛起和19世纪德国崛起相提并论。我觉得中国很像17世纪的荷兰。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域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让我想起了17世纪荷兰在世界各地的贸易据点。荷兰的商人比士兵多得多。中国现在也在世界各地建立这样的区域,更加有效地从全世界获得资源和市场。所以荷兰模式是非常有益的,它告诉中国如何低成本经营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帝国。
我也十分关注新的工程技术,第一张图上的“功能性地图革命”,展示了所有的基础设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工程技术的拔河”。谈到新技术的影响,例如南海的移动钻井平台和填沙造地,我认为这是科技改变功能性地理的范例。
另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是乌克兰问题。很多人把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为看成是沙俄在19世纪的战略,通过吞并克里米亚实现帝国的扩张。但是,东乌克兰的领土本身没有太大价值,工业设施基本废弃,人口老龄化严重而且非常贫穷。如果你不看功能性地图,就永远无法理解这个地区的重要性。这张图展示了天然气和石油管线网,它经过乌克兰通往欧洲,这才是乌克兰危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此外,在别国修建基础设施,有时候你无法预料它的后果。举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俄罗斯最大的客户是德国,俄罗斯希望修筑一条穿越波罗的海的北方管线,绕开乌克兰,直接把油气卖给德国。但是德国有向乌克兰输送油气的管线。所以,俄罗斯有时给乌克兰断气,德国可以把俄罗斯卖给它的油气转卖给乌克兰,这样,乌克兰在俄罗斯给它断气的时候,仍然可以得到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由此看来,源自与基础设施的地缘政治和源自领土问题的地缘政治,有很大的不同。你无法左右别国如何使用你为他们建造的基础设施。这是十分重要的一课,可以启发中国思考正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建造的基础设施。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亚洲,全球差不多有50个超级城市群,大部分位于大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这个地区的贸易增长也是十分迅速的,中国,东南亚,印度,海湾地区,东部非洲无论是贸易,投资还是城市化发展都位居世界前列。所以海上丝绸之路非常重要,它让大印度洋地区的城市实现了互联互通。
中国已经开始并正在经历这一功能性重组的进程。中国有三十多个省,他们大都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真正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是政治层之上的功能层。功能层指的是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有26个超级城市群,有功能强大的基础设施,完善的高速铁路网。所以说,中国在政治层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功能层变化巨大。12年前,我驾驶一辆吉普车穿越了西藏和新疆,大概花了我两个月的时间,路况非常差,车经常在山里和河里抛锚,往往需要解放军战士帮助才能把车抬出来,他们甚至还给我食物。现在,你可以乘火车或者飞机,方便很多。这片区域不仅仅是中国的西部,还是中国通向亚欧大陆腹地的大门。在这些地区实现现代化,需要大量的投资,例如喜马拉雅地区,阿尔泰地区。在这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重组这个地区的供应链,会创造新的城市,形成新的城市群和经济节点,加快城市化进程。
所有这些潮流的合力,是创造一个用基础设施将城市连接起来的全球体系,驱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你们已经看到,城市贸易的拓展和互联互通越来越多地影响政府的决策。在中国和日本,中国和印度的双边关系中,也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部分市长和商人反对特朗普总统的政策,他们想获得环保技术,贸易协定和开放移民。当今世界,塑造国际关系,越来越多地谋求功能性和多边的国际关系,而非零和博弈。
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都很重要,地区间相互依赖的增强,也让世界拥有了更多的财富。在这个模型当中,没有一个地区处于权力中心。在地缘政治中我们经常讨论:谁才是第一?美国还是中国?但这将花费50多年的时间去争论,我们现在还无法给出答案。历史已经垂青了那些区域一体化走在前面的地区,全球化应当是这些区域之间的一体化。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像蜘蛛网的结构,蜘蛛网实际上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模式,适应能力也很强。地缘政治的模式中,只有一个霸权国,其他国家如同一盘散沙,很容易解体。但是在一个蜘蛛网里,随便戳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容易破。
全球化繁荣的今天,我们应该强化这种模式。传统观点中的地缘政治,往往是全球范围内资源和咽喉要地的争夺。世界上有三个主要的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这三个地方任意一点被切断,就很可能爆发战争。但是,如果我们对一带一路进行投资,对北极进行投资,加强互联互通,就可能绕开这些咽喉要地。我举一个石油的例子, 1990年,萨达姆·侯赛因入侵科威特,油价暴涨。现在,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依旧动荡,还有伊朗问题,卡塔尔和沙特等国的断交危机等等,油价却依旧平稳地保持在低位,因为供需始终保持平衡,没有危机能打断石油的供应。
所以,由基础设施建设和供应链引发的世界重构,将会和完全依据政治实力构成的世界有所不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