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银协:8月前已发生的应收未收银行账户管理费可继续收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官方微信号7月26日消息,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国银监会关于取消和暂停商业银行部分基础金融服务收费的通知》政策落实暨政策解读研讨会。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中国银监会创新部有关人员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20家中国银行业协会常委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此前6月30日,国家发改委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国银监会关于取消和暂停商业银行部分基础金融服务收费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列出了三条取消和暂停收费事项:1.取消个人异地本行柜台取现手续费;2.暂停收取本票和银行汇票的手续费、挂失费、工本费6项收费;3.各商业银行应继续按照现行政策规定,根据客户申请,对其指定的一个本行账户(不含信用卡、贵宾账户)免收年费和账户管理费(含小额账户管理费)。《通知》自2017年8月1日开始实施。
上述研讨会重点围绕落实免收客户账户年费和账户管理费(含小额账户管理费,以下简称“管理费”)政策具体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达成了共识。
一、有银行反映,此前已主动减免了账户管理费,并进行了公告,是否需要就本次《通知》要求再次对减免账户管理费进行公告。经讨论,会议认为,商业银行要按照《通知》要求主动告知,并使客户能够在商业银行网站、营业场所查询到相关收费政策信息。
二、有银行反映,按照《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规定,调整收费价格需要提前3个月公示。现《通知》要求商业银行于2017年8月1日前执行,是否矛盾?对此,会议认为,《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规定,提高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服务价格,需要提前3个月公示。《通知》取消和暂停的是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的服务价格,不是提高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服务价格,不需提前3个月公示,与办法规定不矛盾。《通知》已经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上公开,暂未收到《通知》纸质件的商业银行及分支机构可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官方网站(www.ndrc.gov.cn)上查阅下载。
三、有银行建议明确,在计算“唯一账户”时,是否只考虑某个时点的情况?例如某行按季度收取账户管理费,是否只考虑季末时点即可?能否给出一个检查频次?对此,会议认为,各商业银行检查客户在本行是否只有唯一账户的时点、频次,应与核收账户管理费的时点、频次保持一致。按月或按季收取账户管理费的商业银行,应在月末或季末收费的同时,对客户账户情况进行统计筛选,并对符合发改价格〔2014〕268号文件和《通知》要求的唯一账户的管理费予以减免。
四、有银行询问,《通知》中减免唯一账户管理费的范围是否包括对公账户?如何界定“唯一账户”具体适用范围?对此,会议认为,《通知》所指“客户”即《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中所称“客户”,是指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因此,客户对应的“账户范围”既包括对公账户,也包括个人账户(信用卡账户和贵宾账户除外)。以个人账户为例,某客户身份证号对应的本行账户只有一个时,商业银行应主动减免该“唯一账户”管理费。同一客户以不同有效证件在本行开立的账户应视同“一人多户”,需要由客户主动申请并指定减免管理费的账户。商业银行无法确定多个证件分别开立的账户是否属于同一客户时,各个证件对应的唯一账户均应减免管理费。此外,《通知》明确规定,免费政策适用范围是商业银行开展的境内人民币业务。
五、有银行询问,根据银监发〔2011〕22号文件规定,对个人客户的工资、养老金等账户免收账户管理费的,该客户是否不再额外享有免收账户管理费的账户?对此,会议认为,商业银行已经按照银监发〔2011〕22号文件规定,对已签约开立的代发工资账户、退休金账户、低保账户、医保账户、失业保险账户、住房公积金账户免收账户管理费的,可以不再另外提供免收管理费的账户。如果客户前期已指定一个免收管理费的账户,又开立新的属于银监发〔2011〕22号文件规定需免管理费账户的,经客户确认后,商业银行可以将相关账户管理费免费措施从原指定账户转移至新开立的必须免收管理费的账户,并妥善留存客户确认记录。
六、有银行询问,对于2017年8月1日前已经产生的应收未收小额账户管理费(指由于账户没有余额而未收的历史欠费),8月1日后是否还可以收取?对此,会议认为,《通知》自2017年8月1日起执行。对于8月1日前已发生的应收未收的管理费可以继续收取,商业银行应采取适当方式告知客户,说明收费对应的时间。
七、有银行反映,目前正在抓紧开展业务系统改造等准备工作,但由于时间紧、系统调试任务较重,如确实不能保证按照《通知》规定执行时间在8月1日完成业务系统改造,应如何处置?对此,会议认为,各商业银行应按照《通知》要求,自今年8月1日起采取适当措施,落实取消和暂停各项基础金融服务收费的规定。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