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家宝藏》: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国宝的历史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22-03-31 14:00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71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国家宝藏》(全三季)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国家宝藏》系列图书结合相关考古成果,以图文形式,汇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节目中的片断和节目外的文物写真,以期以跨越古今的时空尺度,展现国家宝藏的魅力。

研讨会中,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国宝守护人之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主持人尼格买提就《国家宝藏》的故事进行了分享。

左二起:单霁翔、 于蕾、 尼格买提

于蕾谈及,《国家宝藏》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全新的创造,“一千个人脑子里有一千个国家宝藏”,而关于宝藏的前世今生,是按照史实演绎,还是作出艺术化的加工,都是需要提前做功课的。《国家宝藏》中有许多巧思,比如博物馆的选择,是按照“古九州”的方式,把中国划成一个新九州,在东西南北四方,每一方选择一个代表性的博物馆,之后还需要小心征求博物馆的同意。单霁翔谈及:“博物馆们之前没有进过综艺节目,博物馆首先职能是藏品保管,进一步职责是学术研究。但其实我们国家对博物馆的要求是在变化的,过去文物保管放在第一位,后来学术研究放在第一位,博物馆协会已经把教育放在第一位了,要让普通老百姓能够接触到博物馆,博物馆就应该把这些文化资源带给观众。”

于蕾认为,把可听可视的电视节目转化为只可读的图书的过程中,编辑们不是照搬舞台上的故事和照抄节目中的文案,而是以文学的方式呈现舞台细节,融入一些历史信息,同时加入一些更具延展性和更深度的考证,甚至有一些节目中没有的信息。因此,图书《国家宝藏》“既有基于节目的特别清晰的结构,还能让观众力透纸背地感受到这个节目的温度”。

人文社为《国家宝藏》组织了编委会,邀请单霁翔、樊锦诗、陈星灿等文博界学者参与这套书的顾问、策划和审核。于蕾说:“这套书辐射的信息非常庞杂,基本上每个信息点都有从文字到视觉的呈现。”尼格买提认为,图书《国家宝藏》在“情绪和理性的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所以这本书不光是一本节目书,它一定不仅仅是节目书,而是成熟的、完整的文博书”。

1951年,在北京东四头条的文化部大院里,首任社长兼总编辑冯雪峰与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家、翻译家和出版家聚集一堂,为开创和发展新中国文学出版事业开始跋涉。

3月22日至4月底,“人民文学出版社71周年社藏名家手迹展”在北京图书大厦展出,展示出的是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冯雪峰、叶圣陶、丰子恺、钱锺书、朱光潜、丁玲、季羡林、魏巍、周立波、启功、王瑶、严文井等23位现当代大家的亲笔书信,信函的内容多为作家与人文社的编辑在图书出版方面的交流。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