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山西话》|晋城善获村古建的“拐弯抹角”
晋城善获村古建的“拐弯抹角”
程绍仁
“拐弯抹角”从文学意义上说,是挨墙角绕过,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爽快,写文章绕弯子,不直截了当,多用于讽刺和抨击。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拐弯抹角原本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建筑上的术语呢?
拐弯抹角在古建筑中广泛应用,它用于形容建筑物的精巧设计。拐弯的意思大家都知道,行进中方向改变,如在深幽的巷道里前行,正常情况下,顺着原本90度墙角的房屋绕过去,我们通常叫“拐弯”。抹角,就是在街巷拐弯时,把房屋的直角被人为地抹去,改造成斜面或圆弧状,墙体的直角没有了,一般称之为“抹角”。
拐弯抹角的使用,一是为了美观,二是为了实用。拐弯时有个缓冲,尤其是车辆出入更为方便。“中国传统村落”善获村是个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一些八卦院、四合院、三合院古民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村中鱼骨状的街巷交错纵横,在一些巷道狭窄的“丁”字、“十”字型窄窄的巷子口时,一些大型农器具搬运就很难直来直去地通过了,房屋的直角拐弯不方便行人通车,特别是农耕时代的牛马车不可拐直角急弯。当90度房屋的直角被人为建筑成圆弧形时,使街道拐弯处尽量让出一些空间,也就极大地方便了来往推车、挑担的行人。抹去了房屋的直角,大家即便扛着长长的竹竿和木料,赶着牛马车也能顺利地拐弯通过。
在古村落里,位于路口拐弯处的古民居,把两面墙体交汇直角地方的下部分棱角削掉内缩,方便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通行,利人利己。拐弯抹角的建筑方法多种多样,有直接切掉一角,砌成一个斜平面,有的砌成一圆滑的圆弧形。还有下半部分是斜角或圆弧形,而由下往上用叠涉手法层层收缩逐渐给岀直角,使之更加美观。
古人十分重视天人合一,遵从自然。构造房屋时,先祖们首先想到的是家族兴旺,谦逊礼让,秉礼处世与邻里和谐,即所谓“存天理”。先人“拐弯抹角”的房屋建筑方式,恰恰把日常生活中原本不直截了当说话办事的形容词——“拐弯抹角”,一下子变成了民居建筑文化中谦逊礼让的具体物象。这种以“物”化人的建筑方式和心理表达,充分体现了先人博大的胸襟和谦逊礼让的生活态度。
清代有个“六尺巷”的故事。大学士张英一首极富有哲理的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比较善获村古民居建筑中“拐弯抹角”的做法,“六尺巷”的故事与善获村“拐弯抹角”的民居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生活中尊重别人才能被别人尊重,退一步海阔天空,“抹去一角”胸襟豁达更敞亮。由此可见,原来“拐弯抹角”一词,竟然在善获村的民居建筑中,还能找到谦逊礼让的心理表达与诉求。它的存在恰恰说明了古代建筑文化的深厚底蕴,处处蕴含着一个“礼”字。
岁月流逝掩不住传统文化的光辉。邻里和睦、礼让他人有了现实版本的诠释,是岁月的一处浓缩点。人性化的建筑特点成就了“拐弯抹角”的出处,是确确实实的“拐弯抹角”。
现在,善获村古建的“拐弯抹角”还保留有9处。人们路过此处,都会顿足欣赏议论一番。
• 本期文章素材节来源于《善获村古建的“拐弯抹角”》,作者程绍仁。
• 本期部分音乐内容来源于《杏花烟雨》《紫禁秋》
• 本期部分声音内容来源于《“拐弯抹角”一词竟是从这里演变出来的,古人的智慧真是妙不可言》
• 本期朗读原声:张轶楠
• 本期音频制作:张轶楠
一个征集
您喜欢录音吗?您想和我们一起分享山西的故事吗?
录制您自己的声音,也许下一期节目里就能听得到!
录制要求:
1、本期征集和下期节目主题相关的录音文件,即和山西有关的素材内容。
2、音频格式为mp3,音频可为无特殊音效的干声,也可自己加垫乐。
3、音频时长不超过5分钟。
您可以将自己录制好的音频发送至邮箱
sxrbxmtb@163.com
我们将择优发布。期待您的分享!
原标题:《《山西话》|晋城善获村古建的“拐弯抹角”》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