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蝙蝠侠,究竟“新”在何处?
原创 元礼 第十放映室
作为超级英雄中的人气天花板,蝙蝠侠的魅力无需赘言。
他是流行文化的宠儿,是罪恶克星的图腾,更是美帝人民心中的三国水浒。
过去三十年,无论大银幕还是小荧屏,对黑暗骑士传奇的演绎不计其数。
然而,过度开采的后果,便是透支观众对该角色的热情与共情。
当“韦恩夫妇之死”的故事,正从悲剧一步步沦为段子的时候,戏谑调侃间,无不透着观众的无奈与苦涩。
而就当大家认为,这一IP很难再有新意时,《新蝙蝠侠》悄然而至。
万众期待,但也伴随争议。
毕竟,在当下好莱坞炒冷饭搞情怀的风气下,单单只有新故事和新卡司,不足以成为吸引观众买票的理由。
然而,《新蝙蝠侠》仍旧席卷全球,靠的依然是一个“新”字。
它的内里,既有推陈出新,也有不破不立,将这个几近僵化的IP玩出了新花样。
个中奥妙,我们一一品咂。
01
新蝙蝠侠,“新”在何处?
首先,它的人设够新。
当然,这里所说的“人设”,是透过怎样的方式,开启这个故事。
过去的三大系列,几乎试遍了蝙蝠侠开篇的所有可能。
诺兰三部曲,拍的是“元年”。
《侠影之谜》中,从少年布鲁斯坠入蝙蝠洞,一五一十讲起:父母双亡、外出云游、拜师影武者……一切按部就班,规矩但有效,足够建立起观众的共情。
扎导的DC宇宙,拍的是“归来”。
《蝙蝠侠大战超人》中,老爷已然年过四十,历尽沧桑。举手投足间,皆是岁月赋予经验与老辣。
这也没啥毛病,毕竟在扎导的构想里,超人才是塑造的重点。他镜下的蝙蝠侠,是超人的前辈、对手、良师。至于独立人格,尚还着墨不多。
而蒂姆·波顿开启的上世纪老四部,索性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蝙蝠侠1989》中,初次亮相,黑暗骑士便已是养成模式,令所有罪犯胆寒。
显而易见,这位视觉系怪才并不屑于刻画人物。蝙蝠侠更像个媒介,透过他的眼睛,去呈现光怪陆离的哥特哥谭。
《新蝙蝠侠》的起源,迥异于以上任何一种模式,聚焦于此前版本鲜有涉足的领域——第二年。
这是个颇可玩味的时段,如若代入刚刚步入社会的职场年轻人视角,一看便知。
第二年,往往没有第一年的新鲜感与冲劲儿,取而代之的是不适、倦怠和迷惘。
这一版的蝙蝠侠,正是如此。青涩+躁动,是他最鲜明的人设。
在批评电影的声音中,有种观点认为,无论说《新蝙蝠侠》是侦探片还是动作片,理由都不成立。
因为本片推理菜的一比,也没啥动作大场面,通篇缺乏爆点。
然而,这种观感恰恰是主创想要达到的效果。
顶着“世界上最伟大侦探”的头衔,这里的蝙蝠侠却连解析电码都不会,全凭管家阿福代劳。
就连解析谜语人设下的谜题,都要经过企鹅人的无心提示,才能找到答案。
但他没有侦探素养吗?未必。
影片一开始,蝙蝠侠就通过死者手上的淤血斑,推测大拇指是在活着的时候被切下,反应速度比任何警员都要快。
由此可见,现在的他,正处在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半瓶醋”阶段。
有天赋,但终究只是个新手。
脑瓜尚且待开发,那身手呢?
电影上映之前,本片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先导预告中那段骇人的拳脚。
单看动作倒是挺爽,但细想之下,导演想要呈现的,并不是他有多么高超的格斗技巧,而是那股子没轻没重的架势。
倘若换成此前任何一版老爷,绝不会下死手暴揍一名杂兵,尽量点到为止。
真正成熟的蝙蝠侠,暴戾但绝不滥用暴戾。惩恶是匡扶正义的手段,而非宣泄情绪的目的。
此外,片中还有一处细节,堪称妙笔。
当逃过警察的围追堵截时,蝙蝠侠在窗檐下意识后退,脸上写满惶恐。
老爷恐高了。
此前三十年,多少个版本,都有蝙蝠侠纵身飞跃的镜头,但向来信手拈来,眼都不眨。
本·阿弗莱克版蝙蝠侠
唯独这版,他的下意识反应,是害怕。
人们形容蝙蝠侠时,常用“凡人之躯,比肩神明”做赞颂,但长时间的演绎下,大家只记得“比肩神明”,却忘了“凡人之躯”。
《新蝙蝠侠》想做的,正是唤起被神性光辉遮挡下的人性本源。
与能力的青涩相对应的,还有心智的躁动。
三十年的不断刻画,观众对老爷的人设,已经形成了认知。
人前花花公子,人后罪恶克星,凸显的正是人设上的强烈反差。
方·基默版蝙蝠侠
然而这版蝙蝠侠,却有意淡化了“人前花花公子”的形象。
《新蝙蝠侠》中,布鲁斯并不常以真面目示人。
片中大半篇幅,他都是整装待发的蝙蝠侠模式,哪怕摘下面具,也更多是抹上眼影、戴上头盔的半cos装束。
换言之,他痛恨真实身份,痛恨自己的出身,痛恨面具下的这张脸。
这才应该是青年蝙蝠侠该有的状态,彼时的他心态躁动,时刻准备掀翻旧世界。
他并未做好长时间双重身份的打算,宁愿自己永远是蝙蝠侠,而非躺在原生家庭里吸血的富家子弟布鲁斯·韦恩。
同样的躁动,还体现在不会拿捏自己的心绪。
这版蝙蝠侠与猫女的感情戏,颇可玩味。
没啥情节上的硬推动,戏全在眼神里。
起初,蝙猫合作查案时,蝙蝠侠主动帮猫女检查佩戴的智能隐形眼镜。
什么都不说,就只是勾着下巴,四目相对30秒。
连猫女都以为这傻大个打算索个吻,而他却什么也没干。
蝙蝠侠难道不知道其中浓烈的性暗示吗?当然知道,但他不care。
这一举动,更多是在对性感撩人、情场段位远高于他的猫女挑衅——
我可不是外面那些普信男,老子志在星辰大海,去特娘的儿女情长。
然而影片结尾,蝙蝠侠真香了。
面对猫女的十分洒脱的道别,反而是这个少言寡语的汉子显出了不舍。
一句“保重”,不像此前蝙蝠侠能说出来的话,但却足够真实。
换言之,导演马特·里夫斯并未在拍超级英雄,他想拍的,其实是个菜鸟愤青。
他初出茅庐,业务不精,没轻没重,愤世嫉俗,矫情滥情。
年轻人不要太气盛,但不气盛枉为年轻人。
既混不吝,也拎不清,可这些,才该是养成进行时的蝙蝠侠该有的样貌。
02
另一种“新”,体现在技法上。
长期以来,蝙蝠侠电影最大的槽点,正是本片最应攻坚的难点。
那就是“如何处理韦恩夫妇之死”。
此前的每一版,都有韦恩夫妇被枪杀的具体镜头,这是一切故事的起源,是布鲁斯成为蝙蝠侠的必经之路。
但是被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后,皮球被踢到《新蝙蝠侠》脚下,尴尬了。
拍吧,难出新意,观众也会反感;但要是不拍吧,故事又讲不明白。
在此重压下,本片被迫做了革新,好在效果卓群,剧作手法堪称高级。
它没有直接呈现那场枪杀案,而是透过细节融进故事里。
影片造型曝光时,蝙蝠侠胸前的logo就十分醒目。
那材质,分明就是将一把枪溶解后,做成的飞镖状。
而明眼人都明白,这把枪必定是当初杀害韦恩夫妇的凶器。
单凭这一处设计,就将意义与痛感直接砸进观众心坎里。
细节不止于此,片中有个露脸不多的小角色,不容忽视。
当片中第一名死者——市长被杀后,案发现场外,蝙蝠侠在一名孩童旁驻足,愣了两秒。
要知道,这版蝙蝠侠怼天怼地,跟阿福说话都带刺儿,但偏偏在这个男孩面前格外柔情。
因为他正是市长的孩子,也正是他,第一个发现了父亲的尸体。
而一个八岁孩童,亲眼目睹父亲死状,将会是伴随一生的阴影。
这种苦楚,蝙蝠侠明白。
只消一个眼神,那种强大的情感冲击力,远比又双叒残害一遍韦恩夫妇更有效果。
而此后,这一角色也频繁出现故事当中,作为蝙蝠侠心境的投射。
直至影片最后,当大水侵袭了哥谭市,蝙蝠侠也第一个将援手伸向了这个孩子。
这标志着,他与过去的自己和解,用拯救的信念,取代复仇的怒火。
除了这些自创的翻新,在借鉴前人智慧上,本片也很聪明。
有两部影史经典,成为了《新蝙蝠侠》的灵感来源。
当谜语人在市长尸体上涂鸦“不能再有谎言”时,这种仪式感和自以为是的正义,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七宗罪》。
这部大卫·芬奇创作的经典犯罪片,与本片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
蝙蝠侠和戈登警长,完全可以分别代入《七宗罪》里的布拉德·皮特和摩根·弗里曼。
一个年轻草率,一个沉稳内敛,共同调查凶案,彼此都有成长。
反派谜语人则无需赘言,完全就是凯文·史派西的翻版。
他自以为在替天行道,甚至自愿被捕后的行为,也侧面推动了最终阴谋的施行。
另一部致敬的经典电影,则是《沉默的羔羊》。
蝙蝠侠一角,完全可以代入朱迪·福斯特饰演的女警探克拉丽丝。
作为没有编制的义警,蝙蝠侠被片中大小警员所不屑,并在探案过程中,逐渐发掘埋在心底的童年阴影。这些都与原作女主的成长心路一毛一样。
而最直截了当的一处致敬,在片中被遗憾摘掉。
删减片段中,曾有个蝙蝠侠前往阿卡姆疯人院,向小丑讨教谜语人线索的桥段。
怎料小丑段位远高此时的阿蝙,分析谜语人的同时,友情附赠心理辅导,几句话噎的蝙蝠侠心慌意乱,透不过气。
不必多说,小丑的对照正是《沉默的羔羊》中让人胆寒的食人狂魔汉尼拔。
这些情节的对位,在懂行的影迷看来,是十分高级的迷影梗。
如若站在普通观众角度,这些拿来主义的前人智慧,也正是吸引他们的地基,确保电影质量不会塌陷。
马特·里夫斯一直是这样既谦逊、又聪明的导演。
前作《猩球崛起3》中,他便借《人猿星球》的壳子,体现《现代启示录》的肌理。
《新蝙蝠侠》里借鉴的两部佳作,同样对解读电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位新锐导演的本事,又不仅在剧作和迷影。
视听调度,同样是他的拿手好戏。
这一版蝙蝠侠,拍出了此前版本中最令人忽视的特质——压迫感。
比如被观众津津乐道的前十五分钟序幕戏,蝙蝠侠直到最后才现出真身,通篇只是蝙蝠灯被点亮后,哥谭犯罪分子的各种反应。
有的蠢蠢欲动,但心里没底;有的失魂落魄,走为上计。
个中反应,透的都是同一种暗示——他不好惹。
而足以被列入华彩篇章的追车戏,视听语言亦有嚼劲。
企鹅人的车被掀翻在地,头朝下眼看着蝙蝠侠缓缓走来,却无能为力。
其实,同样的镜头,也曾出现在漫威的《美国队长2》里。
当弗瑞局长面对冷血杀手冬兵时,那种步步逼近的架势,似乎只有等死的份。
同样的视听语言,漫威用来写反派,DC用来写超英。
说白了,里夫斯拍蝙蝠侠的手法,一定程度上挪用了传统类型片中,对反派人物的调度方略。
这其实也是一种视角的代入,在犯罪分子眼里,蝙蝠侠就是骇人的。除了身份是义警,手段和悍匪没啥两样。
这种出格的设计,才算是真正触及到了角色肌理。
03
第三种“新”,新的是内核。
聊起蝙蝠侠,永远避不过一座高山——诺兰三部曲。
对许多人而言,它不仅是蝙蝠侠IP的巅峰,更是超英史上不可逾越的经典。
《新蝙蝠侠》作为后来者,自然逃不过被拿来做对比的宿命。
然而,导演里夫斯似乎对前者颇为不屑。
甚至可以说,《新蝙蝠侠》对诺兰版做了有意的颠覆。
这还要从片中谜语人的真实身份说起。
他原是哥谭孤儿院养大的弃婴,韦恩夫妇死后,财团对于慈善事业的补助日益缩减,谜语人恨屋及乌,将罪名扣在了腐朽的哥谭上流社会上。
面对蝙蝠侠,他一眼就看出对方家境殷实,言语间有些“何不食肉糜”的嘲讽。
其实早在诺兰版中,就曾有一位设定相似的底层孤儿。
那便是系列完结篇《黑暗骑士崛起》里,由囧瑟夫饰演的罗宾。
同样在哥谭孤儿院长大,也曾因集团削减慈善投入,亲眼目睹了不少孤儿朋友被迫沦落下水道的惨状。
然而,他却没有黑化,不仅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警员,还依靠聪明才智一眼洞悉布鲁斯就是蝙蝠侠。
借用他的话说,我们身世相同,无论贫富,本质都是孤儿,所以我理解你,支持你,快点振作起来拯救哥谭吧!
在诺兰的镜头下,这样的角色成为蝙蝠侠重出江湖的强心针,最后甚至索性继承了老爷衣钵,成为下一任黑暗骑士。
反观《新蝙蝠侠》里,这样的人设,却是很顺拐的走向犯罪道路。
诚然,诺兰有千般优秀,但有一点不容忽视:他是绝对意义上的精英视角。
无论侠影、黑骑还是崛起,基本都只是几位高知之间的对垒,他们只有观念差异,没有立场差异,探讨各种形而上的政治命题,忽视普通民众在洪流当中的作用。
就算是小丑、罗宾这样的苦出身,也不是什么等闲之辈,用聪明才智弥补了身份差。
正因如此,成绩优秀的警员罗宾,才会主动鼓励一个来自上流社会的富家子弟,去共情他的困难。
逻辑确实能自洽,但总少了一丝烟火气。
《新蝙蝠侠》中的谜语人,要的就是烟火气。
一个底层出身的孤儿,毫无背景资历,更没有幸福的童年和值得依靠的家庭,一旦再有些二极管的极端思维,那他大概率不会是罗宾,而趋近于这副模样。
而除谜语人外,对于诺兰精英视角的悖离还有很多。
众所周知,蝙蝠侠有钱。
但绝大多数版本,充其量将“有钱”当成个奇观,于是才会有《正义联盟》中的“钞能力”名场面。
诺兰版在很大程度上,认可并共情了富人,主要体现在对其父托马斯·韦恩的完人形象塑造。
他曾对儿子说,我们的财富来源于哥谭的馈赠,所以我们家族要回馈哥谭人民。
但近些年的DC电影,已经不止一次对托马斯·韦恩进行负面刻画了。
先是《小丑》中不近人情的虚荣形象,其后又是《新蝙蝠侠》。
当下的DC,无情戳穿了既得利益者们的局限性——立场。
片中阿福亲口承认,托马斯曾经导致了一名记者冤死,而他当初只是想让法尔科内吓唬下这个不肯收钱闭嘴的硬骨头。
此时令他后悔不已,甚至想要向当局告发法尔科内,这才招致了杀身之祸。
即便如此,在这件事上,托马斯难道就没有责任吗?
有,且很大。
他活得太简单了,以为黑帮的吓唬就真的只是吓唬。富有圈住了他的思维,让他简化了对世界的思考。
换言之,这是一个关于“屁股”的故事。
立场,决定了局限。
这毛病,托马斯有,儿子布鲁斯也有。
《新蝙蝠侠》的主线,由一次次谜语人对道貌岸然者的猎杀所贯穿,每一位死者的倒下,即象征着蝙蝠侠一部分信念的崩塌。
市长的死,是政府公信力的瓦解;
警察局长和检察官的死,是公检法的幻灭;
而上文提到的托马斯韦恩,既道出了资本的伪善,也象征着父辈遗志的消逝。
最终杀招,则来自敌人的直言不讳。
片中有个有趣的设定:布鲁斯似乎不喜欢叫自己蝙蝠侠,“Batman”一词,更像是谜语人给他起的诨名。
从始至终,他介绍自己时只说:我即复仇。
然而片尾大战时,谜语人军团的一个杂兵,却也原封不动地喊出了这句话。
布鲁斯呆住了,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一直以来,他始终在复仇,所谓匡扶正义的托词,实际只是在宣泄戾气。
而他和谜语人其实在干同一件事,都想用自己的方式,将哥谭净化。
本质上,他俩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不同。
接下来,才到了转变的时刻。
他割断电线,掉入水中,点燃了它。鲜红的火光下,他从惩治反派的悖论中走了出来,引领、拯救、启蒙民众。
自此,他终于从复仇使者变成了超级英雄。
长时间,有多么长的时间,我们把蝙蝠侠捧上神坛太久了,似乎他就该和超人硬刚,和小丑对峙,同正义联盟上天入地。
有多久,我们没有看到他去弯下腰,去抱一个孩子,拯救一个平民。
这正是本片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因为群众路线,才该是超级英雄的本源。
如上这些“新”鲜之处,都是《新蝙蝠侠》所尝试做到的。
当然,碍于市场因素,它还不够决绝。
比如谜语人最终阴谋的强行降智,实属败笔。
此前一直在利用仇富心理煽动民粹的他,根本就没有理由将屠刀挥向平民。
而这么做,说白了只是出于道义考虑,给蝙蝠侠战胜反派提供师出有名的依据。
但这似乎也在暗示,当下全球范围内,社会矛盾激增的情况下,大多数观众,恐怕会更倾向于谜语人的信条。
强行扣上普世缺陷的帽子,恰恰说明了主创的不自信,不敢让振振有词的谜语人,公然和蝙蝠侠的价值观相对垒。
从2019年的《小丑》,到2022年的《新蝙蝠侠》,DC所刻画的,真真切切是对社会矛盾的隐忧。
然而,这本身就很伟大。
超级英雄片,一直都是幼稚的代名词,似乎只配标新立异,天马行空。
两部蝙蝠系爆款的成功,却彻底将局面扭转。
据传闻,《新蝙蝠侠》还将出品《企鹅人》和《哥谭重案组》两部衍生剧,续集也在筹备的路上。
还希望马特·里夫斯引领下的主创团队,给我们提供更多探索世界的可能。
原标题:《新蝙蝠侠,究竟「新」在何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